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丰富,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健康的学生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从遗传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学生产生的自卑、内向、社交恐惧、无主见等心理均受到家庭的影响,如家庭结构的变动、钱殇型家庭氛围、权威型教养方式。最后,从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

马斯洛指出人除了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要之外、还有爱与尊重及成功的需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同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和竞争也更加激烈,如就业、升学、工作、人际交往等,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据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统计,从年龄层次看,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不同年龄的抑郁量表平均值数据表显示18-24岁的患抑郁症的人数最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原生家庭作为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宋小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97.1%的人认为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刘霞等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会引起非独生子女心理产生强迫、焦虑、抑郁等问题。[2]张冰等通过对16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展开调查,得出学生的生源地、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师资等七大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设。家庭结构出现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加,大学生所接受的“溺爱”和“竞争”同时上升。曾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和单亲家庭缺乏关爱导致这一群体进入大学后会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问题。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对大学生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心理素质,鉴于此,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提高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可操作性意见。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大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加强家校合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原生家庭与心理健康

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4]。家庭因素是指来自于家庭的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5]。心理健康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美国学者堪布斯、马斯洛、奥尔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合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并做到积极地接纳自我,恰当地赞同他人,理性面对现实。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保障。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塑造人格、学习和问题处理能力培养关键时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作为大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主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身心发展的状况。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和方式影响子女习惯养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心理。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影响子女“三观”的形成以及面对压力的处理能力。当代大学生主要为“0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出自被称为是421家庭的家庭,从小备受宠爱,很多家庭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溺爱”的态度,做到应有尽有,使得这类学生在进入大学集体生活时无法正确处理自认为的“委屈”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自我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时,无法正确地进行心理调节。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视角

本研究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以湖南省Z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日常工作为参考,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访谈、观察了解其心理情况,并选取其中四名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文献法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又通过访谈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深入了解与剖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二)研究分析

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程度,从学习、心理状态、人际交往以及与父母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日常工作开展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深受家庭影响,本文选取五个案例从遗传因素、家庭结构、氛围及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遗传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后代的患病风险是46%,而一般人群中只有1%。[6]小A从小成长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有四口人,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进入大学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性格表现较为内向,期间有表达过和同寝室舍友相处较为压抑。疫情期间,该生心理出现异常,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多次表达高考发挥失常,本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最后由其父亲带到医院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为首次暴发。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小B从小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父母在他2岁时离异,常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谈话中问到小B与同学舍友关系如何时,小B直接回答一般,平时没有什么好朋友,自己从小就不太会与人相处,性格有些孤僻。随之谈到与父母关系如何时,自己平常很少与父母联系,因为母亲要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与父亲大部分是通过电话联系。最后谈到是否想要改善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小B表示自己目前对学习和未来没有任何动力,能够让自己产生动力的方式是希望多得到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他说到母亲从小很少给予自己鼓励。家庭结构的完整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提高,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生长在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孤僻、怯懦、依赖等心理。离异家庭让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过早接受分离的现实,失去完整的家庭和父母的爱,缺乏安全感,导致小B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也不懂如何走近他人,以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大学。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小C来自于一个四口之家,父母是朴实的农民,第一次与小C谈话时感觉他很压抑,尤其在问其与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系时,他回答道很不好,从谈话中主要了解到两点原因。第一是因为妹妹的到来,妹妹与他相差10岁左右,在一开始他自己也很是疼爱妹妹,但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使得小C越发讨厌妹妹,母亲总是责备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哥哥,你应该让着妹妹”。第二是因为小C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常常给他灌输“父母赚钱不容易,以后这个家就靠你的”观念,让小C内心很有压力,使得他在处理和朋友的关系变得很自卑,常常忍让。第三是因为母亲常年和自己的奶奶关系不好,经常发生争吵,小C多次开导和安慰自己的母亲但都无济于事,这让他不知所措。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和情调,家庭氛围影响着孩子和成人的心理健康,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但长期生活在消极的家庭氛围里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小C正因为父母亲日常传达的消极情绪、不公平的对待方式,导致心理既压抑又自卑。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小D在大一学年结束时累计挂科达到了6门,由此和他展开了一次深入谈话,该生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姐姐已经组建新生家庭。在谈话中对他学业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疫情期间,由于只有和母亲两人在家,母亲白天需要看店,对自己较为宠爱,那时候的自己无人监督,无法约束和控制自己,整日沉迷游戏,忽略学校通知,导致很多课程没有上,考试也没有参与。小E的情况和小D很相似,也是因为学习而被引起注意,并与其进行几次深入的谈话,该生性格非常内向,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睛,从小虽然和父母一起共同生活,但是父亲忙于工作不怎么管理,日常由母亲照顾饮食起居,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由于性格急躁会谩骂和批评自己,在高中期间曾有过自伤的行为,当时该生父母并未及时发现,发现之后也并未引起重视而寻求专业的医生进行处理。进入大学之后虽无此类行为的出现,但该生内心较为封闭,对任何事物失去了自我的想法,沉迷于小说,问及该生对自己的学业作何想法,该生悲观地说道“自己反正无法顺利毕业”。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或者家庭其他长辈对孩子教育问题表现出长期稳定的看法、态度和方式。不同研究者对家庭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的划分。案例中小D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导致该生缺乏约束力,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管制时就会处于放任自我的状态。小E的家庭恰好相反,母亲一方面采取了一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采取一种严厉的态度,导致小E产生依赖式心理,对很多事情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另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一种“放养型”的方式,没有及时给予关注和重视,以致产生自伤的行为,从心理学来说,当一个人无法正常的进行情绪表达,或者自己的情绪难以被理解时会产生此类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当下很多家长对心理知识较为缺乏,一方面是很多家长不知道何为心理教育,更加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开展。因此作为家长可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子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结合子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细致观察子女的言行,走进子女的心理。勇于去面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这类课程可以更专业地介绍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与疾病,分析这类问题背后来源于家庭的何种因素,介绍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用专业的方式去解决。

(二)改善家长的认知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来源于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误区。因此,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重要性。当子女进入大学之后,父母不能完全采取放任式的态度,认为他们已经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了,无需再多加约束和管教,而应该及时关注子女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状态,尤其在出现生活重大事件后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压力,有可能超出他们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时候家长的支持与关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提到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其次,家长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部分家长以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应该负主体责任为由,希望学校及老师去解决,很少深刻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存在的不足,殊不知子女心理亚健康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承担主要的责任,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子女支持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其中软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述案例中所提到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方式都属于软环境。往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应秉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不应将自己所承受的压力转移至孩子身上,尤其是当自己孩子成年上大学后,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帮助缓解家庭压力,总是以“父母没多大本事、以后就靠你”的心态给孩子增加压力,避免出现钱殇型家庭。其次,父母应该选择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避免权威型和放纵型的极端教养方式。给予子女适当的期望,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聆听孩子的想法,给予一定的空间,提出适当的建议,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次,父母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败观”,避免以分数、学校的好坏来评价是否优秀。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塑造培养子女独立自主家庭环境、以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树立和追求自我理想。

(四)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正如前文说到学校和家庭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两大主体,因此健全家校沟通的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家校沟通指的是学校和家庭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第一,从家庭的层面,应该加强家校共育意识,摒弃以往的传统的观念即,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心理教育都是学校的职责,家长缴纳学费,学校就应该履行职责。虽然大学生基本年满18周岁,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能力,但很多学生表现为在年龄上成年但在心理上却未成年。在子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该避免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一方面是避免完全不管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避免完全包办的方式,较为理智的方式是缓解子女情绪波动,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后由自己的子女来解决,作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好引导和教育的角色。第二,从学校层面,首先,二级学院应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学习成长经历等。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班主任与辅导员可通过网络软件构建专门的家长群,以便发布学校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以及学生在校表现的整体情况,家长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有关子女家庭教育的经验等。如果是较为隐私的事情可单独私下与老师进行联系,以便学校和家庭建立基本稳定的联系,最后,树立班级网格化管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心理健康委员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第三,要想深入建立家校沟通,还需经常进行电话和网络回访。当下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想做到对每位学生深入了解和教育还较为困难,一般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会联系学生家长。因此作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下功夫,尤其对“三困”: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源自这三个方面,每月定期对这三类学生进行回访,将回访的内容进行记录与其家长反馈。

四、总结

在近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存在“亚健康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因此本文选取影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即家庭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的变动,尤其是单亲和离异家庭,会造成学生内向、自卑的心理;钱殇型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学生背负巨大的压力,在生活中不自信。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依赖和消极的心理等。要改善这种现状,学校要联合家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方式,而不是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逃避态度。其次作为家长改善认知误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需要父母教育和引导,同时父母要创建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避免一味的传递消极的情绪,最后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5]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研[D].浙江工商大学,2015.

[2]刘霞,张跃兵,张国华.家庭因素对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10):4.

[3]张冰,许晓辉.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5.

[4]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6][美]格里格,[美]津己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磊,王菌,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袁平平 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