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媒体下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自媒体时代,一些不良思想严重影响课堂德育效果,使得中学生德育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结合当代中学生人格精神成长的需要,学校要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本文从聚焦传统文化、唤醒学生自我审美意识,培养家国情怀、触发学生自我生命体验,形成家校合力、辐射学生自我成长领域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以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理想信念;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家校合力
学校德育是教师遵循价值导向构建的德育模式,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教育行为。然而,在部分自媒体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价值观出现偏移,学校德育成效出现了5+2≤0(即周末效应抵消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效)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探讨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征分析
首先,缺乏学科渗透。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应该贯穿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教学中,而不体现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时,这类教师会主动划分学科界限,以本学科的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筑起结实的学科壁垒,认为渗透德育会挤占本学科的学习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甚至占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出现脱节现象。在这种现状下,中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知识渗透而缺少文化的涵养,使得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严重缩水。其次,育人方式单一。有研究证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很可能导致孩子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下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美好年华,在这个本该努力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玩手机、打游戏、刷视频,导致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化,个别学生甚至对娱乐休闲过度追求,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虽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严防学生网络成瘾,但具体做法仍然只是在校门口及宿舍检查电子产品、班会课训诫教育、与家长沟通等。这些做法实施起来需要大量人力,但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家校认知分离。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目的是“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学校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面指向方便、快捷、经济,但在节省时间、节约成本的同时,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席,没有尽到监管与教育的职责,默认甚至允诺学生的过度网络行为。由于中学生的自制力、自控力、理性思辨能力普遍不强,这些家长的放任自流,很可能使得孩子在不良直播、短视屏、游戏等内容的影响下,失去为自己的理想前途、国家的富强安定奋斗的勇气。家长与教师是育人共同体,如果在育人观念、价值取向上出现冲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学校德育工作就会面临更艰难的处境。
二、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一)聚焦传统,唤醒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
1.固本浚源,促进学生灵魂觉醒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会出现对学生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而中学生心智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要为学生指明明德至善的方向,树立理想信念的航标,筑起价值引领的灯塔。这个灯塔,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当国家经济水平稳步上升的时候,必将发展重心放在国民精神的构建与文化的复兴上。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中学生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灌溉学生心田,滋养学生人格,促进课堂德育深入学生内心,正向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净化;积极唤醒学生自我修炼、自我提升、健康成长。文化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内生动力。笔者认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学校层面。学校应改变以往唯考试论的评价体系,逐步推进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明确奋斗目标。二是教师层面。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有机融入德育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与理想信念有关的经典读本,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置换,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学苦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匡世济民等精神气韵;引导学生多元思考、重新定位,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理性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知来路、明去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产生摆脱网络束缚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过渡。
2.树立榜样,激发学生价值追求
信念与信仰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决定着个体价值追求的方向。个人的内在因素在人的行为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起辅助作用,内、外因在学生成长中共同发力[1]。因此,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远大的目标价值,还需要教师正向引导、强化信仰。理想信念是学生的精神之钙,而榜样是风向标,指引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教师要为没有精气神的学生“补钙”,就要为学生树立具有高尚情操、知善行善的审美榜样。教师要将聚焦点放在人文教育、人本教育上,以榜样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坚定为理想奋斗的信念,让外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榜样是课堂德育需要创设的审美因素,也是价值取向的标杆。审美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超越自身的狭隘与偏执,在认同、表扬、传颂美好事物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纯真、人性的善良。教师教育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提出强制性要求,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涵养其未来发展需要的品质。因此,榜样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教育片、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传颂感动中国人物,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寻回砥砺前行的斗志。
(二)培养家国情怀,触发学生自我生命体验
1.常思考,引导学生体验志存高远的愉悦感
学生的品德构建往往是通过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直接体验而获得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合理规划、整体统筹、系统设计,并勤于思考教育策略,善于研究教育途径,有目的、有方向地预防、治疗学生有关网络的偏颇思维,做好学生的“代位父母”。同时,在正面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创设育人情境,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带领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树立理想、主动思考、探究真实[2]。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中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正走向成熟,他们处于辨明是非的价值观定型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的价值干预、价值引领、价值践行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要适时开展励志教育、生涯教育、理想教育等活动,开发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等;同时以制度赋能,构建温暖、有人情味的教育生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排斥心理,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回归书本。在立志教育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树立崇高理想的充实感与愉悦感,深切认识到沉溺于娱乐是实现理想的羁绊与阻力;在深度教学、适时干预中形成良性德育生态,帮助学生实现不同价值诉求间的内部和解,从内心深处产生为理想奋斗的动力,实现当代教育的育人价值。
2.真内省,引导学生体验家国天下的归属感
生命的成长过程体现着各种价值的融合。各种人性因素与基本价值因素在生命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的过程中会引发内部矛盾[3]。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解这些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化解极端情绪、缓和人际关系,引导其向阳生长、向善而行。德育工作是师生共同修行的过程,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围绕善恶、是非问题展开价值判断,开展国家意识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德育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无穷魅力,体味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无上荣耀,从而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要创造条件,通过真实案例实现教育成果的价值输出与价值践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淬炼与锻造,进而深刻反省自己,激发其与祖国同荣辱、共进退的宏伟理想。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也必将成为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在自媒体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能挖掘学生的内生动力,锻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在现实场域带领学生体会家国天下的归属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从而自觉抵制部分自媒体中的低级趣味,追求报效国家的高级快乐。
(三)形成家校合力,辐射学生自我成长领域
1.掌握家庭教育状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会出现盲区甚至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全盘掌握学生的家庭结构,重点关注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缺位的学生,更容易自卑、叛逆、固执,更有可能以玩手机排解压力、寻求心理慰藉,也更容易陷入情感荒漠、价值认同混乱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工作台账,实施“全员导师制”。教师要密切关注、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结构、行为习惯,对行为异常、沉迷网络、知行脱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学科教师要跨越学科界限,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障碍、生活难题、学习疑惑,通过“走心教育”带领学生走出部分自媒体的娱乐陷阱、功利泥潭。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强迫式教育已经过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庞杂的信息源加速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共同了解、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品德状况,在实体环境中监测、追踪学生内在素养、外在表现,将教学评价与家庭评价紧密结合;适时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等方式组建家校育人网络、保持信息共享,促进家校合作。学校应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课堂,推动家校良性互动;举办感恩教育等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良好发展;倡导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并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2.加强法治规则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学校德育要立足品德教育,以“教”为手段,“育”为目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文化因素,与家长互通有无,精准把握学生的性格、气质、思维走向,助力学生优质发展。学生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教师要协同家长,在允许学生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法治规则意识、理想信念意识,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自觉严守行为边界。当下,部分自媒体已经发展为商业性、娱乐性、功利性的经营手段,其独特的网络体验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校应该重视家长开放日,为家长与学生搭建平台,让家长与学生互诉心声,并以问题驱动为桥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过程与感悟,借此教育学生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也受到法律的制约与保护,藐视制度、破坏规则也要受到法律制裁,以此提高学生的媒介辨别能力、媒体批评能力,帮助学生识别网络媒体中不合规、不合法、不合公序良俗的失范行为,并自觉做到不观望、不起哄、不参与、不牟利。家校合力加大学生情绪管理、人格教育、品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陪伴学生走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关键节点,实现生本教育的共同愿景。
作者:赵勇勇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马渠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