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发展下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也存在种种问题。文章旨在探讨通过培育师资队伍、搭建家校协同管理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途径,不断促进学生拥有健康心灵、完整人格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本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教育既是通过多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整体教育,又是对实施多重培养教育活动的总称。我国《教育法》规定,目前阶段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做人”,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短期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达到要求,更要做到对学生的终身关怀。[1]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灵魂的引领、性格的塑造,让我们的学生不管成年以后从事什么行业,收入多少,都能够享受幸福的人生。教育人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人、促进人全面发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2012年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先后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稳步推进
在教育的宏观背景之下,各省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展开。谭鑫等人通过分析31个省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实施方案发现,各省政策均以构建学校层面心理育人体系为主要目标,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倒逼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实施力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三)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新气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起步—发展—成熟”并存的橄榄型结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大学本科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发展—成熟”阶段。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组织形式上,高职和大学本科情况均好于中小学;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评价指标中的比例来看,大学本科的情况要高于中小学和高职学校。总体来说,各学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发展得更快更好。[3]
二、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量显著增加,质量亟待提升
当前很多学校设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但是专职教师缺口较大,兼职现象突出。班主任仍是学校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拥有心理学背景或基础的班主任较少,不能将所掌握的心理知识与日常管理工作密切结合,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能真正培养人。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旨在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家校协同教育的意识淡薄、模式单一、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强调学科性课程教学,忽视了与心理健
康教育之间的关联性目前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升学就业,开设了生涯规划、面试礼仪、人际沟通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课程较少,一般多为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方法与对策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性。因为出现的问题比较轻微,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能及时改正,将会事半功倍。教师若能全面细致地做好工作,将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见,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非常有必要。
(一)建设一支能走进学生心灵的师资队伍
1.构建以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通识类知识的培训与讲座,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效应、人际沟通等内容,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在全校营造“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4]2.加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主任是班级最直接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热心,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思想与智慧管理班级,注重培养学生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意识,如采用校内外结合和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培育学生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3.聘请专业人士,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很多班主任及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缺乏专业指导,工作中遇到各种困惑,这严重阻碍了班主任实践心理教育的热情及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应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班会,聆听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并针对班主任所遇困惑予以现场指导、模拟沟通实践,这将会极大地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高工作效能感。[5]
(二)搭建一个家校协同教育的管理平台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学校工作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家庭教育的提高又需要学校的不断指导和帮助。搭建好家校协作的管理平台,必须转变家校协作的理念,优化家校共育活动的方法,并制定完善的制度。1.转变观念:学校、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在学校管理与教育中的作用,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家长也要改善孩子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等不良心理。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优化方法:学校和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实施家校沟通,高效高质量地开展协同工作。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培训班、家长交流会以及学生心理讲座等,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培训会等,结合自学不断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和能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如微信群、QQ群、微博等实时与家长互通信息。特别要注重构建“智慧校园”,通过采用智能考勤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给家长、学生搭建意见通道平台,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联动,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6]3.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家校协作制度。家校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个体和全体的融合,从多层面、多角度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有专门负责家校协同工作的管理者,以便统筹指导确保活动可持续开展。同时要构建家校合作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活动制度,如校园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确保活动开展的常态化。还可完善奖惩机制和考评制度,如把“家校沟通”纳入班主任工作内容,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育人效果。
(三)开设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视或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幸福生活、快乐成长的心理潜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可从知识类课程、隐形类课程、融合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多方面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1.传授知识类课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必要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7]2.打造隐形类课程。隐性课程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而言,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知识、观念、情感等。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能传递积极心理信息的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让学校时时处处彰显积极心理的魅力,塑造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学生。3.普及融合类课程。融合类课程是针对学科内容的组成而言,也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新的学科。因此,要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4.丰富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应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注重学生体验式的教育内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团辅、情景体验、团队活动等,使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获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优化学生心理状态。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鲜明的马克思学说教育理论观点,[8]新时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已然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回归教育的根本,最终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武洪波 单位:襄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