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和路径浅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对“三农”领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新发展阶段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方面探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城乡二元经济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得以保障,逐渐迈向缓解相对贫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扩大农村投资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缓解相对贫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支持,有利于促进我国朝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行。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城乡对立理论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构建了城乡关系,但机械化大生产却加剧了城乡的矛盾和对立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分工的存在导致了工商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别逐渐出现。[1]此外,在城乡对立理论之上,他们还强调了城乡融合理论的历史发展趋势及重要意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贯穿社会经济史的始终,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2]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离不开这一必然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步出现,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的现象也逐渐凸显。马克思还描绘了农村受到城市在垄断价格、税赋制度、行会、商业诈骗、高利贷等方面的剥削现象。[3]然而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乡对立的日渐显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了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形态,社会的人口、资本、生产工具、需求聚集于城市,但乡村则不表现出这种集聚。[4]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完成城乡在更高级形态上的再次融合,强化工农业生产的内在关系,让农民逃离长期固化的腐朽和分散形式。[5]马克思不仅仅认为城市与农村二元主体的对立可以消除,而且这种消除可以满足发展工业或者农业或者卫生事业的需求,城乡融合是解决城市病并促进城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6]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马克思和恩格斯透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城乡对立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乡村振兴以城乡对立和融合的关系演变为理论基点,并且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实质上可以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明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发展趋势。[7]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大致遵循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城乡融合平等发展的几个阶段,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价值定位逐渐从经济发展的后备军转向了主力军、从最初的支持城市发展转移到了补齐发展短板上来,乡村的发展任务也从建设乡村转向了振兴乡村,实现了农村支持城市的乡村建设向城市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的转变,并最终开启了城乡共荣发展的乡村振兴,标志着乡村发展从城市主导转向了自我主导。[8]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是解决城乡发展难题的关键,是促进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就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就曾描述到,当时的经济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和半封建特征,城乡对立关系也较为显著,产业工人、农民及手工业者等不同职业分工共存,城乡发展差异已经显现。[9]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之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后到2004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受到冲击,自2004年至今,我国处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背景下,工业化前期阶段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和农村剩余农产品和劳动力支持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虽然农村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了重要支持和贡献,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城市和乡村在居民收入分配、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且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不充分”甚至导致了“乡村衰落”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由于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城乡之间采取分治形式,城乡之间力量对比失衡。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成效不显著,反而是农村依然在支持着工业发展,农村剩余资源和剩余劳动力也不断补给城市发展,造成了农村资源和人口逐渐外流,农村中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渐凸显,乡村发展活力日渐减少。我国城乡资源配置范式不协调,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突显,城乡差距短期难以弥补,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弊端又加重了二元社会现状,所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并不断演变。[10]在新发展格局下,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严重压制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难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乡村衰落”是工业化发展前期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趋向。
二、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第一,要坚持用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来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建立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要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将产业、产城、产村集于一体,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向。[12]第二,要以城乡融合保障农村消费扩张。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建立特色小镇能够聚拢城乡居民的内需,要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关系扩大内需,发挥城乡融合对扩大和培育内需的重要影响,将城市消费需求引入农村消费人群,通过刺激内需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第三,要以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宏观经济发展。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要关注农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推进农民工城镇化,不断扩大就业,继续发挥城市服务业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为我国2.9亿农民工提供进城务工机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第四,要总体维护农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遵循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借助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协调配合保障农业农村现代的顺利实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13]同时,要推进农村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以产业振兴镇、以产业扩大内需、以产业富裕人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强根固基。
(二)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缓解相对贫困问题
第一,要通过发展产业为经济发展筑牢根基。产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使得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康养休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让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在城乡流通的渠道里畅通无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起着推动作用,它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成本递减效应,使得农民收入增收、农村实现富裕。第二,要建立返贫监测和应急救助机制保障脱贫成效。要通过设立过渡期延续扶贫保障政策,为脱贫人口营造良好收入提升的环境,同时不能忘记三农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在基础建设以及制度层面做好了支撑工作,才能防止发生大规模返贫现象。第三,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能为农业发展经营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新的途径。并且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不断带领其他人农民实现收入增收目标。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又能树立起示范作用。因此,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或者龙头企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要通过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储备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人才作为关键推动力的作用。要构建培育和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双结合”的人才储备模式,并将扶贫干部、扶贫产业创新管理人才、技能型农民等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库,实现脱贫攻坚中优秀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落实好人才保障。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经历了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农业产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产量总量不足过发展到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阶段。[15]我国低端农产品供应过量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和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同时存在,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为迫切。以数字科技助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构建科学发展体系,实现经济创新发展。第一,要把握市场需求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特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社会消费升级的机遇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供需匹配的高质量农产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农业高端价值链,使供给产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以高质量农产品刺激消费需求的提升,发挥乡村振兴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作用。并且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绿色供给”,建立和完善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供应链”,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第二,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并通过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打通国内循环,同时要重视国际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两个市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市场开放力度。第三,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的改革重点,提高农业机械和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以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技术创新和知识进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要以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本源,农业为人类的吃穿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中国人一定要将自己的饭碗牢牢地抓紧,将把好粮食安全关放在首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信心。
(四)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不足与消费潜力巨大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人口的净流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的结构失衡也影响了农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我国要在新发展格局要求扩大内需的背景之下,持续激发乡村消费需求,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并在不断畅通国内要素流通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享受全球收益,实现经济开放发展。第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稳固消费基础。这就需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在国内大循环方面,要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保障农村居民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国内市场提供支撑。第二,促进农民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提升消费能力。我国消费潜力巨大,要通过帮助农民工等群体不断提高收入,刺激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提升,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第三,加快消费结构转变,实现消费升级。要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复苏,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断扩张和升级内需市场,促进经济活力,提升传统需求的同时创造新兴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驱动经济良性循环。要扩大培育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引导和政策取向,将我国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激活农村养老、教育、医疗、旅游、信息等消费潜能,实现消费结构向享受型消费的转型升级。
作者:许诗源 郭雅媛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