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浅析

摘要:河南省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省内高校的培养能力和培养条件有限,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这类人才的培养主体,存在专业愿景不强、师资匮乏、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定办好专业信心不动摇,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两交叉一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校企“双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国民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类保险机构持续扩张,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对于河南省快速发展的保险业,高素质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基于全国视阈对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例如,王宏扬从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开放式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投入,选拔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建立保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对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1]冯文丽、苏晓鹏从专业单独招生,根据行业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发展的对策。[2]王茵从建设目标和教学实现途径两方面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保险学专业校企合作。[3]本文从当前河南省内本科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优化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一、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河南省保险学本科专业(方向)总体招生规模不大,人才的供给规模无法满足河南省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专业设置现状

目前河南省内有6所高校开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二者金融学类招生计划每年都在200人左右,但最终选择保险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并不多;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商学院和平顶山学院开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但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这4所分专业招生院校招生计划合计250人。[4]与其他较为成熟的财经类本科专业相比,河南省开设保险学本科专业的院校较少。

(二)专业师资现状

目前,河南省内开设保险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总量不足和高层次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从专业师资总量来看,各高校真正具有保险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均不足10人,有的甚至不足5人,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①从高层次师资来看,只有两所高校拥有为数不多的保险学专业博士,多数教师仅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受传统体制机制制约,高校较少与企业在师资培养和引进方面建立实质性合作。高校难以做到在计算工作量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去行业顶岗实践或者从行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了谋求专业的更好发展,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院校尝试从省内外高层次院校聘请专家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专业生源现状

从录取分数看,与金融学、投资学等同类专业相比,保险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明显偏低。实行大类招生的院校,在根据报考志愿分专业时,自愿选择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需要院系政策倾斜或专业引导才能勉强成班。实行分专业招生的院校,第一志愿报考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比例不足50%,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的。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与其他专业并无区别。

(四)专业课程开设现状

从几所高校的保险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课程门数较多,学分充足,但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明显不够。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实验与实践创新课程、交叉复合型课程和就业创业类课程相对较弱。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设置了此类课程,但如何高质量地开出课程仍是一大挑战。从学分安排来看,大部分课程为2~4个学分,0.5学分和1学分的课程较为少见。上述课程设置不能满足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

(五)专业产学合作现状

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打好“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的组合拳。目前,上述高校虽然与保险机构合作建立了数量不等的实习基地,但真正深入并长期合作的并不多。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去企业参访,开展集中的认识实习、零散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保险企业的专家应邀进校作报告等。此外,保险企业多数未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也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等服务。校企关系的不冷不热使二者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不足。

二、河南省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愿景不强,专业建设信心和动力不足保险学专业办学愿景不强,即便是财经类高校,对开设保险学专业和持续办好保险学专业的信心和动力也不足。原因在于:一是保险学属于较小众的财经类专业,部分高校即使没有保险学依然有其他专业可以撑起金融学类学科体系。二是全国保险高层次人才产出不多,加之缺乏良好的待遇和发展平台,高校师资引进困难。三是生源不佳,部分高校即使通过调剂完成了招生计划,但学生进校后转专业者较多。四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导致科研和专业建设难以有所突破,不能给学校带来声誉效应。

(二)专业师资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专业师资不足和高层次人才匮乏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是教学计划难以有效落实;二是课程建设陷入困境,难以围绕“两性一度”打造金课;三是教学与科研无法实现教与研的良性互促。上述问题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上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一方面,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使得实践创新课和创新创业活动难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由于专职教师培训机制和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不够灵活,人才信息来源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引进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三)专业认可度低,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保险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会影响学生学习信心。原因在于:一是保险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代理人为了完成业务,宣介产品时避重就轻,导致后续的理赔纠纷层出不穷,社会对保险的负面评价增加。二是保险代理人流失率高。代理人的高流失率带来很多“孤儿”保单,使得后期保险服务难以保证,引起保险消费者不满。三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不当保险营销理念,使得部分代理人将个人利益置于客户需求之上,导致客户购买了不适合的保险产品,进而对保险公司失去信任。保险学专业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不被社会认可,难免会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陷入专业选择的困境。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保险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同类型的保险企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有差异。寿险与健康险保险公司需要具备保险、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大健康、养老年金、法律等相关知识以及良好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保险+科技”“保险+工程”“保险+车辆”等复合型人才。二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需求。一方面是高校对行业调研不足,不能准确把握行业需求;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前沿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和交叉复合型课程难以有效落实。

(五)校企合作不够,产学融合深度有待拓展

校企合作面窄,产学融合深度不够。原因在于: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约束。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及后期工作的推进,一般需要保险企业省公司领导审批。高校难以跟企业相关领导建立联系,即使好不容易建立了联系,一旦企业领导工作变动,后期合作也难以为继。二是校企双方难以实现各自需求的有效对接。保险企业的省市公司管理岗和内勤岗一般不愿接收实习生,营业部热衷接收实习生,但大多是代理人性质的营销岗。而本科高校学生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实习岗位和能力锻炼。三是高校受现有体制制约,难以聘到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高校课时费标准普遍不高,但授课要求不低,这让本就工作忙碌的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望而却步。另外,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往往不符合高校体制对讲师资质的要求。最终,校企各走各的路,企业极少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上下联动,凝练特色,坚定办好专业信心不动摇

首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助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一是高校应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并在引进人才后提供平台助力人才发展。二是高校应适当降低引进人才学历标准。三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将指标分配到专业,而不是按金融大类分配指标,以避免为数不多的保险学专业人才在大类招聘时被淹没。其次,凝练专业特色和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切实推进专业建设。一是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凝练专业特色。例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可以将保险与数理相结合,培养精算与产品创新设计方面的高阶人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可以着力保险与法律的结合,培养保险经营管理和保险监管人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可以结合学校背景,坚持“保险+航空”,培养适应航空航天领域需求的保险应用人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可以结合学校的农学背景,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既懂保险又熟悉农业农村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可以与政策性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也可以与本校的健康管理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懂保险又具有一定医学与健康管理知识与技能,且能适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二是专业发展规划要体现宏观、超前、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可操作性。

(二)内培外引,顶岗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现有师资攻读保险学专业博士学位。二是主动出击,加强宣传,引进保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优秀硕士研究生。三是聘请国内保险领域的知名专家任兼职教授,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配备助教、观摩听课等方式提升本校教师教学水平。其次,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一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每两年去企业挂职锻炼半年,并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二是柔性引进学历在本科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三)科学引领,专业指导,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

首先,加强专业入学教育。专业入学教育能把专业清晰而透彻地向学生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计划,并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考研,考公务员,成为金融监管人员和保险职场人士等,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其次,加强专业认知教育。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课教学,要突出保险业在服务民生、助推脱贫攻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和重大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专业自信心。

(四)学科交叉,专创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目前,大型保险公司业务发展呈现跨界趋势,且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对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较大。首先,高校应推动保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是推动保险学科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二是推动与专业特色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高校应推动专创融合。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需要,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五)校企“双主”,合作育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校企合作育人。除了教师教学生,领导培训员工以外,高校应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与技能培训,企业则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指导。其次,校企合作创新保险课程体系。贴近行业实际的课程体系创新,既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再次,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对高校学生的授课工作和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样既能提高高校的学科专业知名度和社会吸引力,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宏扬.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185-186.

[2]冯文丽,苏晓鹏.地方财经大学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建议: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中国保险,2019(9):39-44.

[3]王茵.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校企合作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7):178-179.

[4]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普通高校招生计划[EB/OL].(2021-05-19)[2021-09-09].

作者:黄祖梅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