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创新创业主力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入手,再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进行一定的探讨,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

(一)专业知识素养欠缺

专业知识素养是大学生就业最基础的条件,用人单位在考核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就是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招聘岗位的专业契合度。因为很多专业,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大学期间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未来发展和提升的基础。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凡是在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扎实的同学,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单位的骨干。反之,一些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只是蜻蜓点水的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即便有的同学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新路,但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傍身,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创业之路很是艰辛。

(二)实践能力缺乏

实践能力是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靠老师的书本知识传授、课堂的讲授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需要大学生们在学校有计划的安排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步入社会,与社会融合,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历经充分的积累和沉淀,再转化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指引,助力其更好地适应岗位、适应职场、适应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笔者也关注了多年,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反映在校大学生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同学在竞聘中更具有优势,在以后的岗位工作中也更容易上手,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将是否具有实践经验纳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

(三)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够

社会上有很多人将大学校园形容为象牙塔,将大学生比喻为象牙塔里的花朵,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疾苦,远离社会,与现实脱节,其实说的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伍继红的高配学历低配人生,最后沦为低保户的事件网络上沸沸扬扬,是什么毁其前程?其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社会适应能力极差,脱离了社会就迷失了自己。特别是在当今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否则很难适应社会,被社会接纳。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要求,心理素质差、就业被动、悲观、承压能力弱、自信心不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等都是造成适应社会能力不够的主要因素。

(四)创新创业能力缺乏

2015年,李克强总理指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导向,各高校积极践行,重视创新与创业,开设了相关课程,提供了相应指导,也产生了一些正向的效果。但纵观整体发展历程,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不乐观,如很多毕业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辨能力不强,不敢也不愿意尝试创新创业,社会和家长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支持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愿望,但缩手缩脚,墨守成规,不敢尝试。特别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后,没有坚定的信念,缺乏意志,造成创业失败。因此,各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正向发展

向社会输送社会满意的的人才,是高校最基础的功能,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学对社会贡献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体现的。各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变人才的培养理念,改变过去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思想的转变,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各显神通,各有奇招,有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提高创新创业的兴趣,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带领同学们走进企业,了解社会的需要,并邀请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杰出表现的校友回校分享经验,拉近学生与创新创业方面距离的同时,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从而让同学们能进一步知晓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受企业的青睐,明白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更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正向发展

创业与就业是当今大学生离开学校后,步入社会的不二选择。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扶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愿望和需求的学生,还将免费提供培训以及启动资金等扶持,并简化手续程序、减免税收等,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一个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实现了创业者的高质量就业,而且还能帮助好几个大学生实现就业。用创业促就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正向发展。在当今,对人才的评价也有所改变,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具备思维活跃、流畅表达等综合能力,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以上方面的提升,特别是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不但为同学们树立了创新创业的榜样,而且也为更多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形成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合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家庭举全家之力供养一名大学生,如果不能实现就业,那么读书无用论将再次出现。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更是贫困家庭的希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特别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把在校期间的工作阅历和兼职情况作为招聘的主要指标,创新创业的经历更是被企业看重。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深度走进企业,很多指导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研发等不是很清楚,更多地从书本上获得,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紧密联系企业,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合,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教育脱节

从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取消了大学生统招统分的政策后,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常态。如何更好地开展就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核心方向,其培养体系也较为健全。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实际工作职责大多是开设创新创业的课程,指导参加一些技能竞赛,与就业指导部门分属不同的机构,这样一来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的脱节,应该使二者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收效欠佳

目前,很多学校面对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很多同学对该项课程关注不高,积极性也欠佳,重修、补修情况较多,创新创业课程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同学并不具有创新创业的愿望,也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潜质和条件,面对广大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广泛性有了,但针对性不强,使有创新创业愿望和潜质的同学普遍感觉效果不好;二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使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不够,也不能很好地照顾同学们的就业需求,使同学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兴趣,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收效欠佳。

四、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新创业理念的教育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指挥大脑。身为创新创业和就业大军的主体,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应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新创业理念,在进校初始,就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督促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朝着规划目标努力,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逐步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在活动中获取感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优势,弥补缺项,从而进一步夯实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筑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激发创新创业的潜力。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方面,一是可以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讲座,用他们成功的实例教育在校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只有用深厚的渊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将自己武装得更为强大,才能获得人生的精彩,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回馈社会。二是要大力挖掘优秀校友成功的经验以及在创业中的教训,不能只宣传其成功的一面,还有将他们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都呈现给广大在校学生,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这也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市场需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着校企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一直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有效方式,以往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可用人才。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企业更是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唯有创新,企业才能有生命力和生长力。为更好更稳地完成好时代赋予的创新创业教育任务,高校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优化、完善自身的发展机制:一是高校要立足行业背景、立足区域优势,紧密联系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中发挥高校的优势,让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环节相关知识技能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得到更多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行情。二是开展双导师制,将企业优秀技能人才请到学校,担任学生的课外导师,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讲授学生操作技能,从而让学生毕业就成为企业青睐的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工程一直都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的生计安康,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如何实现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变,成为社会有位有用之人,这就需要高校紧紧抓住就业这条生命线,从学生的角度,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要以就业为着力点,以学生就业为前提,以学生就业为基础,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一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何为职业生涯,何为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有哪方面的优势,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彻底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进一步丰富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两支师资队伍整合,加强就业与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只有师资队伍强大了,高水平的就业与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局面才有可能实现。三是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去,到企业去,带领学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让同学们在调研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需要,从而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逐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后,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纷纷设置创新创业课程,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但在课程教学上,因为是面向所有的在校生,涉及面广了,但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教学效果明显不佳。一是应开展分层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基础教学,主要是从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入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构建实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突出专业性和实效性,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三是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代训,进一步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五)整合资源,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

一是要整合校内教师资源,以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课讲师、创新创业教育等三支队伍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充分运用教师资源,不局限于校内师资,更要充分地运用好社会关系、校企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等挖掘校外教师资源,共同组建一支懂理论、有实践、敢创新、强执行的教师团队,共同推进校内与校外、学术与企业、专职与兼职的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创业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到企业任职,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始终牢记教师的良好能力与素质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总而言之,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下,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竭尽全力为之奋斗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聂振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3):173-174.

[2]姚大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7.

[3]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4]顾晶晶.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9):123-128.

[5]郭欣,陈跃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4):34-40.

作者:刘佳琪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