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览形式中创新性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普遍性场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热潮”使得展览形式设计从以“展品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观众体验为导向”。在这种趋势下,交互设计的理念在博物馆展览中越来越适用,相关技术的融入改变了单一“人—物”的观展方式,围绕展品实物利用情景再现的交互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参观者的感官体验。换个角度来讲,参观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成为展览组成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交互设计概念及定义的阐述,简要分析交互设计与博物馆展览形式的关系,依据目前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现状的普遍情形,总结出博物馆展览创新性交互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交互设计;展览形式;感官体验
一、交互设计的概念以及定义
“交互设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比尔·摩格理吉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查德里·布坎南(RichardBuchannan)教授清晰地明确了交互设计的定义,即“通过产品(实体的、虚拟的、服务甚至是系统)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1]。从广义上讲,交互行为的形成或发生必须是由两个或者多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彼此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物(产品或机器)、人与空间环境、人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使人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系列反应,从而反作用于交互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交互的形式及体验成为研究的重点。科技的进步催生了各类形式的交互设计,如智能化应用、多媒体互动、虚拟技术等手段逐渐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博物馆展览形式与交互设计
(一)展览形式的发展
博物馆展览形式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得到发展,博物馆的职能逐渐社会教育化,文物展示的空间与储存的空间开始分离开来。20世纪初,博物馆展览的形式、方式发生了变革,开始在原有的展示基础上增加图文、解说以及模型等形式。21世纪进入空前发展的时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文化输出与交流的枢纽,不同规模、性质的博物馆逐渐拔地而起,数量迅速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腾飞,使得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趋势下,博物馆展览主题及形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二)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媒介,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以往的博物馆展览形式更多是观众进入到展览空间中,跟随人流动线进行参观。单一的文物、图文版组合的陈列形式,特别容易让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在相对封闭的展览空间中,大量的文物以及图文信息始终让参观者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容易丧失继续观展的兴趣与行为动力。人-物-场-景这四个构成元素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中,而交互设计的出现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面。展览策划从以往的以“展品为中心”逐渐向“以观众的体验”为导向开始转变,更注重人在观展过程中的身心体验。依据展览内容在形式设计中融入现代交互的技术手段,感官上的新鲜感使得“人—物—场—景”中的主要构成元素—“人”主动发生参与式行为,与展览的形式及空间形成良性互动,展览的构成因素因“人”的参与而形成一个闭环动态的局面。
三、交互设计在展览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
从字面意义上讲,多媒体是由单媒体媒介组合而成的新的媒介形式,如由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信息载体[2]。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博物馆中是较为普遍的单一型交互应用,主要分为静态及动态平面数字技术。静态平面数字技术主要是针对文物材质的特殊性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长时间展出,文物容易氧化变色,或是博物馆由于展示空间的局限,无法进行实物展出时,通过相机或二维码扫描进行数字化展示,以多媒体技术为信息载体进行呈现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动态平面数字技术多通过二维动画设计制作,对重要文物相关的知识进行编排后,将其以动态的形式输出。多媒体技术是对展览内容的补充,它能让观众更深层次地了解展品的信息以及展品的历史背景。
(二)数字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将展览的内容或展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数字技术的载体转化为观众能够通过感官捕捉到的数字信号。器物或遗址因文物保护的要求或受多种原因的限制,不能进行展出或完全展出时,数字技术的应用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弥补时空限制的缺憾。数字化技术能使展品完美呈现,最大限度地补充并诠释展览内容。如“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将原作放大20倍,并将画中的部分人物、动物、场景等绘制成动画的线稿,再进行后期合成,一幅栩栩如生动态的宋代市井生活风貌便呈现在观众眼前。展览数字化的情景式再现,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展示中枯燥、被动的参观方式,使得展示的方式更为多样化。
(三)虚拟现实交互技术
虚拟交互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3]。虚拟交互技术以人为中心,这种交互的形式及交互的状态主要取决于人的行为活动。在虚拟的空间环境中,视觉图像与音效都是立体的,人一旦进入这种空间环境,感官系统就会接收到来自虚拟环境的信号,视、听、触、嗅乃至味觉都会受到空间环境的刺激,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活动。首都博物馆与腾讯联袂打造的文物时空漫游“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使用了创意交互的方式,将文物信息通过虚拟形式呈现给观众,使观展者获得了多维度、沉浸式的体验。在观展过程中,虚拟文物、空间环境的状态与观众行为的发生是直接关联的。如图2所示,观众的行为与数字化的丝织衣物产生了隔空互动,丝织衣物随着观众动作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步复制观众的行为动作。虚拟现实交互技术能激发观众对文物的兴趣,科技所带来的新奇感有助于观众自主解读文物的“前世今生”。
四、博物馆展览创新性交互设计的要点
(一)内容为主的感知设计
近年来兴起的“博物馆热潮”以及文化需求的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全国各地不同规模及性质的博物馆应运而生,虽然不乏高质量、高水准的主题展,但是由于博物馆机制、专业从业者人数及学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内容不够、形式来凑”等本末倒置的问题普遍出现。展览内容是博物馆的根本所在,文化传播是展览的本质与最终目的,一味追求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酷、炫视觉效果引流与展览的本质背道而驰。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主题与内容,策展人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编写大纲的内容,而不是带着学科专业的傲慢自说自话。
(二)以观众体验为导向
博物馆传统的展览方式主要是以展品的展现为主,往往忽略了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的行为动作以及情绪的变化。“博物馆是高高在上的藏宝场所”是多数观众对博物馆的普遍印象。随着策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主题内容的多样化,展览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展品转移至观众的互动体验,改变了传统以“展品为中心”的理念,更多是以观众的体验为导向。在展览筹备阶段,策展人根据展览内容提前做观众问卷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展览内容结合交互形式纳入问卷,将其反馈的数据作为内容及形式设计的参考,依据展览大纲的内容、展厅空间的特点在合适的节点设置恰当的互动环节,并采用与形式相适宜的交互载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五感体验,使之发生主动参与式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体验是当前展览的主要目的。
(三)虚实结合的场景构建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人的感官体验中75%的信息都是源于视觉,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以展览内容为主线,以文物藏品为依托,在适当的空间位置植入适宜的交互体验,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构建出虚实结合的场景来补充诠释展览的内容,让观众从视觉以及操控触感上建立与展览空间的联系,一方面能够有效渲染展览空间所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参与者自发主动、更深入地了解展览所讲述的内容,使展览所讲述的主题文化得到更好的输出与传播。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的理念及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近几年的精品展览,其创新型的内容策划及不拘一格的形式设计打破了以往大众对博物馆形成的刻板印象。博物馆从一个古板说教的场所逐渐向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娱乐休闲空间转变。人性化的设置更为重要,交互设计的出现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距离,为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主动参与展览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观众被动接受内容信息的模式,使博物馆的职能得到最大化利用,文化传播效果更佳。
作者:唐梵婷 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