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应用能力培养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策略进行讨论,对落实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加以了解,明确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对应用能力培养视域下的课程改革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描述,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应用能力培养;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策略
对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本身具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对其进行有效的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核心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但就目前高校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学情况来看,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对本课程的有效开展及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想要对这种情况加以改善,还需要高校结合社会需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加强改革,这对本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内容加强研究。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需要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术语解释、模型构建以及数学计算内容,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立足于应用能力培养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在结合学生实际有效落实教学规划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健全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阶段,社会对人才的实用性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落实课程改革工作,能够使西方经济学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二)是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很多高校在针对西方经济学落实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应用,这不仅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每年都有海量的人才涌入市场中,使得相关岗位的竞争性不断增强。面对这种发展形势,高校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相关人才的岗位竞争力,就必须要做好相关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对西方经济学而言,对其加强改革不仅能够提高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性与完善性,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能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在很多高校中,西方经济学都被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加以落实,其不仅在经济管理专业中被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还被作为选修课程供其他专业选择。而学生专业不同,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有的学生较为注重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对现实中的经济学问题加以解决,并且希望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自身经济决策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有效学习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的学生对经济学内容较为感兴趣,想要通过专业前沿知识的有效学习,实现专业的继续深造。
(二)经济学语言过度数学化
在经济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边际革命也在逐步深化,这使得数理逻辑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尽管在经济学中对数学进行应用,相关领域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经济学方面的数学化却已成为事实。而这种数学化使得原来生动鲜活的经济现实变为了成抽象复杂的数学符号,不仅增加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部分教师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西方经济学开始变得冰冷沉闷[1]。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影响,在针对西方经济学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然习惯应用单方面讲解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对各种显性知识进行传授,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走向,推动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但却让学生的学习陷入了被动状态,导致其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未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往往是浮于表面,在实际中只能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套用,而在对知识缺乏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其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与科学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其套用失败,进而形成挫败心理,严重影响其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2]。
(四)缺乏教学激励
对于经济学的应用来说,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是一个传授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无法进行精确的度量,而且还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且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需要教与学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学双方都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会对课程改革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在考核机制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问题进行了考虑,尤其是针对教师,已经对相关考核制度进行了多层次的建设,但由于应用能力培养这种指标本身是无法度量的,所以如教考分离、教学督导以及学生评教等制度并不能对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此外,在学生方面,虽然考试制度有着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大部分考试制度都是以知识点考核为核心,并没有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这也导致学生对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甚至是缺乏动力[3]。
(五)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西方经济学已经在微观经济学方面形成了较为严谨、完善的知识体系。且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以价格刚性问题为基础,诞生了很多的思想学派,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而很多教师受到研究方向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针对西方经济学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过分重视理论讲解的情况,虽然也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一些教学案例,但也大多是对案例的照搬照抄,并没有将其中的经济学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相关知识只是一带而过,很多复杂的知识与问题都被排除在外。也正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西方经济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在理论得不到及时验证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学生健全知识体系的构建,降低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落实理论教学,为能力培养提供支持
从本质上来看,经济现象主要是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产生的后果,所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还是人,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在不了解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才会对经济学规律进行被动接受并形成支配。否则其往往会对经济规律加以遵循,在其指导下对自身经济行为进行理性的选择。而人与规律的互动不仅能够对经济规律进行强化,还可能会导致经济规律出现失效的情况。所以,除非能够对“卢卡斯批判”进行有效的规避,否则指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改变的经济规律,也会有无法预期的结果出现。但研究对象特殊并不代表其必然会成为不可知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是有效分析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而这也是经济学的核心所在,更是实现相关应用能力有效培养的基础[5]。对于本科阶段而言,其经济学理论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抽象及简化来实现的,其并不能准确的去描述真实世界,所以其中的相关结论并不能在人们经济决策中直接发挥指导作用,还需对能够检验和证明其有效性的经济问题分析框架进行建设。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培养,实际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该分析框架的过程,但在具体构建期间,会通过各种实际经济问题的有效引入,将框架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去除,通过经济学的有效推理获得与现实情况更加契合的结论。所以,需要教师以经济学分析逻辑以及分析框架为基础,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且在完成该项工作以后,还要对学生的问题提炼能力以及对经济问题的敏感性进行强化,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反之,如果学生经济学理论基础不够坚实,即便落实诸多改革工作,也很难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6]。
(二)对数学的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
根据实践调查不难发现,很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加擅长形式逻辑分析,而在数理逻辑分析方面则较为薄弱,也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和畏惧心理。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也会有意识的去减少数学语言占比,但这却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尽管数学工具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存有一定的争议,但数学的应用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具体有以下原因:第一,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学还并不能如自然科学一样对世界进行精准的描述和预测,但从科学证伪主义哲学角度来看,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与自然科学具有相似的研究范式,都是以一些基本假定为基础对可证伪结论进行推演的,但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科,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比较渴望对世界的精准描述和有效改造,也正因如此,精准数量分析才会在经济学中获得越来越高的地位[7]。第二,相关学者曾指出,对于经济学来说,数学的作用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经济学语言的精练性和准确性,使假设前提条件能够被更加清晰的陈述出来,避免由于定义不清导致争议问题的出现。二是,数学能够提高分析逻辑的严谨性,同时能够明确经济结论的适应范围及边界。三是,某些直观无法获取的结论,通过数学可以顺利得出。四是,能够对已有经济理论产生一定的改进和推广作用[8]。也正是由于数学对经济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切不可对数学采取回避态度,而且稍加研究也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中的各种数学工具并不具备太高的复杂性,之所以学生会觉得学习困难,其难度也不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反而是怎样将经济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而这种转换实际也是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途径。所以,并不需要教师将数学模型自身作为教学的重点,只需要对经济学家通过数理逻辑进行假设、概念界定以及结论论证的思维方法展开讲解和演示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中主要涉及数理逻辑语言、经济学语言以及几何语言,其中应该将经济学语言放在绝对支配的地位上,而其他语言则主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所以在落实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经济学视为应用数学,应该着重提高学生对经济学语言的应用水平,同时以此为基础,提高其对其他语言的转换能力[9]。
(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应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世界本身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但对其进行理解和描述的过程则是主观的。所以,对经济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在脑海中对经济现实加以构建的过程,而在具体构建期间,教师的讲授只是一项基本的构成要素,更多还需要学生利用外在资源更好地落实建构活动。也正因为学生是构建相关知识体系的主体。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期间,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相关方法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和自觉性,以此来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如,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问题教学法等,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的,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10]。
(四)对教考制度加强完善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是对隐性知识的一种传授,而这种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健全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才能够对双方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提升,进而达到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因此,还需要学校将以下工作做好:第一,对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因为隐性知识无法准确度量,所以可以应用以结果为基础的考核制度,用于激励师生,如考试。但传统考试内容的局限性较强,对此,还需要学校对考试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在原有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应用能力考核。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的改革。通常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都是根据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来实现的,但在具体考核中,对平时表现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没有对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考核。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结合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置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由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过程、研究报告等对其平时表现进行考核,以此来提高实践应用在成绩考核中的占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实践应用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其应用能力的目的[11]。第三,要对教师的教考模式进行调整。除了要落实教学督导以及学生评教等工作以外,还应该针对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考核,要将其与职称评定等方面联系起来,在加强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从精神方面入手加强激励,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其能够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作用[12]。
(五)对教材体系加强建设,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对于西方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改革而言,完善相关教材及课程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改革工作,突破应用能力培养中的难点问题。首先,设置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要强化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性,以此来实现不同需求学生的有效分类,为分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一方面,要通过水平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差异化课程,例如,对经济管理专业,要对常规经济学课程进行设置,且课程的前沿性和理论性应该更强。而对非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对经济学原理课程进行设置,且在教学期间要对理论完整性进行弱化,提高对应用性的侧重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加深课程体系,即在完成相关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更深层次的课程进行设置,例如,中级或者是高级的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让学生自由选修,进行自我提升[13]。其次,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有效培养的。因此,还需要在课外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可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需求对西方经济学方面的配套教材加强建设,如,教学辅导材料、案例教材等,通过这些教材的设置,不仅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深化,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适当的提升,使其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应用能力为基础,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相关院校应该对该项改革工作保持重视,要结合实际对各项改革措施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此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王小娜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