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如下: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高校后勤是社会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是实现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后勤实体与高校行政部门权责不明确,后勤实体的管理目标不明确,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后勤实体经济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的对策及发展方向如下:确立后勤实体管理主体地位,保证经营和公益效益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管理目标和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模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制度必须相应调整和革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需要在建立先进的后勤保障机制的同时,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活动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高校后勤管理者亟须研究、分析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总结和分析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对于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
高校的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保障的必要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以往不顾盈亏的后勤保障模式,以政府构建、社会承担、自主管理的经济管理模式下,高校应加强后勤经营实体经济管理工作模式的推广应用,这也是在新时代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创新改革和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这既是高校后勤保障部门的一次发展机遇,也会对高校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是科学管理所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对高校提升后勤保障质量尤为重要。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开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全国高校一直坚持着在后勤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成功经验的做法,高校的后勤实体经济社会化保障工作也向纵深发展,有效地适应了新时代的高校后勤发展需要。实体经济往往为人们所误解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已逐步形成了经营发展多元化、管理体系企业化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模式,有力地支撑着我国高校教育的飞速前进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国各高校的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步伐并不一致,部分高校后勤实体在管理方面还不规范,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因此,进一步规范和补充高校的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机制和模式,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相关教育工作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可以多元化地发展并积极筹措办学资源的渠道。目前,我国高校自筹的资金总量比重逐步提高,许多高校已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仅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情形已经不再是高校财政的主要来源。高校向受教育者收取办学成本,将预算以外的资金按一定比例发放给教职员工,主要是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其根本办学目的是教书育人,要达到育人的功能,就需要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的目的,从目前的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来看,社会化保障虽有所发展,但不能完全承担高校后勤实体的保障任务,而高校后勤实体在组织结构和根本任务职能上,还需要承担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校的后勤实体始终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核心组成,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主要阵地。
(二)高校后勤是社会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经过几年来的后勤实体经营管理模式运行,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被进一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后勤实体经营管理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后勤保障模式的发展变革,特别在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并圆满地解决了因学生扩招而带来的食宿压力,从而使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提高和改善。而将后勤系统从行政系统分离,再建立一整套的后勤保障管理机制和模式,也实现了后勤管理体制上的正规化、标准化,从而奠定了后勤社会化保障成功转型的基础。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的成功,是进一步减轻政府与院校各项支出负担、改变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推进院校各项基础性建设稳步提升的根本。所以,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质量效益直接影响到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基础,也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是实现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的后勤保障对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后勤的实体的管理服务、技术优势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也是高校内部保障的优势所在,更是社会化服务保障所不能比拟的。而高校的后勤服务主要包括食堂、医疗、校园规划管理、车辆运输管理等,都是与师生日常教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高校应不断地扩大后勤实体的服务保障范围,在加快后勤管理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加大服务软硬件的投入的同时,对原后勤服务网络体系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
二、目前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实体与高校行政部门权责不明确
高校的后勤部门在实体的经营管理方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然而,部分高校还有后勤部门与高校机关行政单位未能完全脱离,产权存在不明确的突出矛盾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的机关行政部门在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组织架构中负有主要的责任,因此,后勤实体中的资产仍在高校机关行政部门的管辖职权范围内,而高校机关行政部门对后勤经营服务实体进行管理与控制,也使后勤实体产生了产权不明确的问题,相对制约着后勤部门自负盈亏的市场活跃能力,使其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服务保障作用,也不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二)后勤实体的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使后勤实体实现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完善等功能,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应用。这种行为与实体经济的利益相联系,以实现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特征。而高校的后勤实体经济与企业的经营实体有着显著的不同,后勤的实体经济主要为师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提供服务保障作用,其属于高校整体工作范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重使命担当,有着其社会效益属性,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教育属性,应集中体现出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原则。因此,高校的后勤实体管理目标既有经济性又有公益性,二者应是协调统一的。
(三)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财务的管理制度建设主要还是以原来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为主,有的甚至照搬了企业的管理制度,而没有根据后勤实体经济的内部特点规律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另外,高校行政部门对市场竞争环境不熟悉,高校后勤实体化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职能的监督和经营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许多的行政管理部门自身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实现有效的后勤实体经济的管理监督。而监督体制方面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认识后勤实体经济的管理目的不清晰、不深刻,从而无法有效的实施精准的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监督责任。现阶段,后勤实体一体化发展仍存在自身定位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可能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经济效益不良的局面。
(四)后勤实体经济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我国的高校后勤在现阶段还存在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不高的现象,主要反映出后勤实体管理工作人才的缺乏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工作人员自身职业化素养提升不快。在后勤实体经济模式中,许多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是合同制,对行政机构的工作性质了解不多,也不全面,从而很难正确地保障后勤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很难实现后勤实体经济的预期目标。另外,有个别的后勤人员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能力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思想比较落后,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后勤实体经营发展上的落后,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三、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一)确立后勤实体管理主体地位
高校的后勤实体管理体制首要的工作环节应该放到明确后勤与行政部门的产权责上,这样可以使后勤的实体经营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可以充分地运用社会化保障体制,实现自负盈亏的目的。而完善后勤实体经济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定出劳动经营保障机制和奖惩方案,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效率和热情。另外,在实体经济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应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成本间的关系,保证最小的经济投入产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并将所得的利润合理进行分配。
(二)保证经营和公益效益协同发展
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应以服务促进发展,以整体的经营目标为核心和导向,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合理提升经济效益。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保障经营模式,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对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要不断地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保证经济和公益效益协同发展,保证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进一步促进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建立健全管理目标和内部管理制度
鉴于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设定的管理目标应具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协同的属性。而为实现二者兼顾,要厘清二者的关系,主要是应使高校后勤实体经济要以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重于经济效益。“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环节”[1]。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原则,就必须做好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先规范制度建设,建立起适应于高校后勤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高校教学生活特点,进行完善补充内部控制机制、资金管理制度、预算控制和成本核算等相关制度,从而确保高校后勤财务工作有序化发展。
(四)大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竞争,而在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主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后勤组织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应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根据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不仅在业务技能上进行培训,还要进一步重视工作人员对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目标的认知。以业务座谈和外部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定期组织后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后勤精神、后勤文化和后勤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快速地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后勤实体经济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在实体经济管理者、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数量、质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与素质构成趋于合理。另外,在员工的技术能力和层次水平方面,以内部任用和外部招聘等形式,进行动态优化管理。并对每个后勤工作岗位制定出科学的工作细则与流程,充分发挥出工作岗位的职能特点,不断完善激励和奖惩机制,做好保留和吸引后勤管理人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不断完善后勤系统财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责任意识”[2]。力争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紧跟时代步伐更上一个台阶。我国对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模式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后勤改革也相应地加大了宏观的管理和调控力度。高校后勤改革,“既要遵循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学校所施行的具体管理体制”[3]。深化后勤实体经济的改革创新,不断地推进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的社会化、公益化、经济化发展进程,努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的保障能力,进而达到改善师生教学生活环境的最终目的。以社会效益最大化管理为首要的目标原则,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促进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模式多样化发展。在促进其社会化效益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保障相关的经济效益提升,达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和双实现。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高校后勤实体经济管理的研究,就是对后勤工作改革实践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颖新.关于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J].当代会计,2021(6).
[2]王建设.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3]詹必杰.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8).
作者:周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