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中应用效果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心内科收治的70例患者研究对象,接诊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评分中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14%(27/35),P<0.05。观察组发生给药错误、坠床、压疮、投诉等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心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使其满意度上升,并减少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
护理风险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由于这种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且存在于护理的所有环节中,因此难以完全杜绝[1]。但相关学者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后认为护理风险虽然难以完全杜绝,但可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使发生的风险降低,继而尽可能保障患者的安全[2]。心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主要收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等[3]。此类患者的特点是发病与心功能减退相关,护理中的注意事项较多,并且由于许多心血管疾病具有转化为急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护理难度大[4]。本次研究中为提升心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应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0例,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7±10.42)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2例,冠心病13例,慢性心力衰竭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61.65±10.48)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3例,冠心病12例,慢性心力衰竭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心内科疾病的收治标准,年龄<80岁;(2)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2)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完全由他人照料;(3)依从性极差。
1.2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护理干预。如予以患者用药指导,并定时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同时予以健康宣教,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其实施方法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对心内科现有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继而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使其掌握心内科常见、高发的风险事件。在培训后对心内科专科护理技能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每名护理人员掌握心内科的护理操作。同时定期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急救方法进行演练,定期查验急救药品是否充足。(2)培养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护理人员在于患者交流中保持亲切、积极的态度,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诉求与需求,进而及早发现并解决风险隐患,将护理风险事件尽可能扼杀在萌芽阶段。(3)建立风险管理监督机制,由护理部领衔对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确保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遵守操作纲领、要求,对于不正确的操作及时纠正。(4)对现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总结,总结既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心内科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基础性临床护理操作不规范;②心内科常用药品不够熟悉;③缺乏护理风险的预防意识;④不重视高发并发症的预防,如压疮、跌倒、坠床等;⑤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总结既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后,重视临床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快熟悉心内科常用药品,并在新药物引入后及时通过医师进行了解;形成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意识,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5)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长期保持较高的工作强度,易滋生精神压力,因而需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做好心理调节,以充沛的精神状态应对繁杂的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认同情况,包括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4大项内容,共20条小项,总分100分。(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有10个条目,总分50分。其中40~50分的患者视为非常满意,得分30~39分的患者视为基本满意,其余得分则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统计不良事件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算由SPSS24.0完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评分中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给药错误、坠床、压疮、投诉等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内科由于科室的特殊性,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并且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突发性特点,护理风险事件的风险较高[5]。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变数,如护理不当不仅不能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突然心血管不良事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6]。基于以上原因,在心内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对保障心内科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是近年来护理前沿理念,其核心立足于如何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继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7]。该护理理念相较于其它护理模式,更强调改进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尽可能降低因护理不到位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患者并发症、风险事件的发生[8]。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心内科患者的特点,制定了符合心内科患者实际需求风险管理模式。其中重点是帮助护理人员培养风险安全意识,其次是掌握心内科专科护理技能,继而满足患者的风险管理需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评分中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风险管理的实施,是对现有护理模式的深度挖掘,继而改进现有护理模式,使其不断适应护理理念的发展。而在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也更为倾向这种新型护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显著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对提升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性也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应用效果理想,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有显著作用,并且该模式还能显著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亚琴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