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历史解释的教学价值实现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教学价值是通过历史解释而实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历史解释而达成,历史学科能力经由历史解释而来。研究认为,历史教学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是:着眼于关注现实的问题分析能力,着力于史料理解和运用能力,着重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解释属于历史哲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意义重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提出:“所有的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历史教学作为一种“历史叙述”,实则以历史解释为基本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历史解释与历史学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只能通过历史解释来认识真实、客观的历史,因此,掌握历史解释的技能和素养应成为历史学习的首要任务。
(一)“历史”内涵与历史解释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但人们关心的是对历史的解释及其方法。无论是从“史实”“记述”,还是从“解释”层面来理解“历史”,都离不开历史解释。就历史教育而言,既要重视通过“记述”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更要重视在理解历史发展过程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的思考和体会。历史教育正是通过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具体过程,把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方法转化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掌握历史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工具,拥有历史学家处理史实与历史解释的素养和能力。
(二)“历史学”是关于历史解释的学问
历史学“天然具有诠释学的性质,因为历史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必须经过解释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诠释学也无法脱离历史性而存在,因为诠释都是一定历史情景下的产物。”[2]因此,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历史学,是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基本前提。历史教学可借鉴历史解释的基本目的和方法,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策略。从目的上讲,正确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作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解释。“科学是要把事物弄明白: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一门科学……即历史学是关于过去事件的科学,即企图回答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的问题。”[3]从方法上讲,历史解释要力争科学的解释,要用多元的证据,做出符合历史、现实和逻辑要求的解释。要注意的是:“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权利去作出自己的解释。”[4]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中的任何解释都不是权威论断,历史学习必然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和思考所学内容,对历史解释进行重新理解和建构,因为这是历史解释的本质与目的。
(三)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解释的样例
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资源,是历史解释的样例。“教科书首先要符合教学原则,要深入浅出,要保证正确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而且内容需涉及全面,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又需提纲挈领,说明问题。”[5]“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说明问题”等都是教科书对于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历史教科书是通过对某些结论性的历史认识进行分析和阐释,借助历史解释的方式来表达课程内容的。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中写道:“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6]教科书把“灰烬、烧石和烧骨”作为“用火”的证据,用“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说明“用火”的价值,进而得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的历史认识。这种表述方式正是教科书语言的基本特征。
二、历史解释是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是指向现实的,既要保证科学性,又要有现实价值,并且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解释过程中的深度对话。因此,历史解释是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一)历史解释彰显历史教学价值
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历史知识传授基础上的活动。“为什么历史知识能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起哺育作用呢?这是因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的引导,有哲理上的思考,从而建立起对历史的自觉认识的需要和进行自我教育的需要。”[7]但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不等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而是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的引导”下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思考”,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历史教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途径、历史教师的日常工作以及历史学习的重要指导。尽管早有学者指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8]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历史知识传授”的历史教学并不容易,这是因为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和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历史教学通过历史解释而实现
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需要落实到“历史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传授”,“历史解释”是个重要的切入点和观测路径。例如,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通常的讲授方式是将其笼统地归结为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忽视“英国的殖民统治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它如何阻碍北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引发独立战争?”等内容,但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深刻理解美国独立战争原因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在执教本课时,从压制生产、禁止贸易、禁止西迁和繁重赋税等角度层层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历史解释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历史解释既鞭辟入里,又朴素具体,用独特的方式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历史解释,正是历史教学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三)历史学科能力经由历史解释而来
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指向学生的学科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重要且务实的教学改革路径。“历史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9]这里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划分及其定位,指向的就是历史解释。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者逐步将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解释素养关联起来,并将其作为改革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突破口。“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10]把历史解释提升为“历史解释能力”,更有利于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践化、教学过程具体化、教学目标明确化,有助于历史教育改革的科学推进。
三、历史教学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看,历史解释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要通过历史解释过程来具体实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历史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家国情怀是历史解释的升华与结晶。新时代历史教育应建立以历史解释为中心的教与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着眼于关注现实的问题分析能力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探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教育对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人性理解,而不是从自然界获得‘自然理性’。”[1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历史理解而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在正确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才能彰显出“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教育价值。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解释,不仅仅是对历史问题的解释,更强调解释历史问题时的现实立意与现实价值,这是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的本意所在。例如,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不能就事论事地单纯解释“诸侯纷争”的原因与表现,以及“变法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而应思考其与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正是“诸侯纷争”促成了“华夏族”与“华夏认同”的逐步形成,在“变法运动”中可体会到中华民族对先进生产力的认同和追求,由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认同”的基础,最终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做出具体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正是对历史知识基于现实的认知和分析,使得历史学习和历史理解有了可靠的证据与思想的力量。当然,“历史取向与现实取向都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偏废。过于注重历史取向,则容易变成教‘死’的历史知识;过于注重现实取向,则有可能歪曲历史事实。”[12]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要基于历史事实的理解、解释和有效运用,避免为了解决问题而单方面甚至孤立地运用史实。
(二)着力于史料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13]就当下的历史教学实践而言,让学生“搜集”史料的探索尚需时日,但“解读”和“运用”史料已经成为历史学习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并且形成了“史料教学”的基本范式。对史料“解读”和“运用”的过程及所形成的成果就是历史解释。客观地讲,当前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水平,在较大程度上还只是处于阅读的层级,多作为对历史结论、观点的印证,尚未达到真正的解读和运用水平。例如,在讲授“明太祖废丞相”时,常常引用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所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对此,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其观点的偏颇,还应该分析其论证逻辑的混乱,从而揭示其本身就是皇权专制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与增强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既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领域深入研究的基本课题,也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历史教学要能够借鉴史料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重视从“史料来源”和“多元视角”两个角度解读史料,提升史料运用的科学性。
(三)着重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需要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觉的思考和体悟来实现。“从哲学层面讲,‘历史理解’是指历史认识主体作用于历史认识客体的思维过程。从历史层面说,历史理解是历史认识主体恢复或重建历史事实真面目,对历史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求真的过程,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加以认识的过程。”[14]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问题立意、史料教学的价值实现都必须依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并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来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随着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历史解释逐渐显现出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当诸多历史教育理念和改革要求涌入历史教育实践时,要紧紧抓住历史解释这个突破口,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三个子目,对本课“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教学,须将其与“革命新道路”建立联系进行合理解释,否则教学就可能事倍功半。总之,推进历史教育教学高水平发展,需要积极顺应新课改要求,落实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尤其是重点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彰显历史教学的现实价值。
作者:曾健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