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采访报道中伦理尺度把握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闻采访报道中伦理尺度把握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闻采访报道中伦理尺度把握浅析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哪个行业,从业者们都会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其中自然也包括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报社,还是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在新闻采访、写作、制作、刊播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让新闻伦理缺席。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电视新闻记者的从业经历以及业务实践思考,谈谈在采访报道中新闻伦理尺度把握问题。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伦理;融媒体时代

一、新闻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不能缺失新闻伦理的规范,新闻伦理也时刻无形存在于新闻采访报道各个环节中。新闻传播者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传播伦理赖以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新闻报道除了对客观事实进行表达,还承担着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不断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媒体刻意求快求收视率收听率求点击量,在吸引眼球争流量做爆款等一些急功近利的操作之下,逐渐出现了一些从新闻标题到新闻内容有悖新闻伦理的情况,更有甚者还故意挑选一些灰色选题和内容。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伦理尺度把握不够准确,不光会给从业人员自身和供职的媒体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还会造成新闻失实、损害媒体公信力、负能量传播、舆论导向错误等消极结果,更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二、对新闻伦理尺度把握不当的几种体现

新闻伦理不仅存在于采访的过程中,也在写稿编辑时,更在刊播的纸张、电波和荧屏中。新闻伦理是新闻传播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以及同行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因为对新闻伦理尺度把握不当而产生的几种主要情况。

(一)采访行为不当导致的新闻伦理失范。新闻报道在通过媒介向公众传播之前,会经历一系列的采访行为,在采访的过程里,新闻伦理就已经开始伴随了,新闻采访行为合理性是新闻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采访行为本身已经不合理了,就极有可能发生新闻伦理失范问题,那么出来的报道也肯定是一篇不合格甚至错误的报道。最严重的情况要属新闻敲诈,从业人员以舆论监督曝光等名义,用采访行为勒索钱财获取利益,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也突破了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底线。其次是有偿新闻,这类违规操作,通过利益驱使采访报道,这样的报道最终难免会产生虚假失实的情况。虚假新闻也属于采访行为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其采访的出发点就已经偏离真实,与客观相悖,一个记者在思想的源头上已经出错了,所以就更别谈采访报道过程以及报道出来的新闻了,这必然是彻底的新闻伦理失范。另外,还有暗访类新闻,当记者拍摄的是对方正在发生违法行为,是该制止还是继续隐蔽拍摄?或者记者采用隐藏身份、虚假身份来获取信息,又或者记者在暗访中已产生违法违规的行为。还有就是关于人道主义,当对方正在遭遇困难或者生命危险时,记者是继续采访还是展开援助?这些情况,在业内其实一直都是有争议的,但同时,在这些采访行为中,也比较容易出现新闻伦理把握不当的问题。但是在任何采访中,都必须杜绝违法违规采访行为,遇到可能会有争议的采访行为时,一定要遵从新闻伦理,这样的采访写出的报道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才有温度。

(二)过度渲染细节导致扩大伤害。这一类问题最常见的是对于灾害事故类的新闻报道中,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空难、火灾、车祸等等。在这些新闻采访报道中,都会遵循避免侵扰悲痛,避免过度渲染悲痛和惨状。在实际操作中,有记者为了追求鲜活生动的现场,会做出一些伦理尺度把握不准确的事情,比如在死难者家属最悲痛的时候采访其感想,比如长时间展示血淋淋的伤势,又比如特写过多悲痛者的表情……在日本,电视台报道海啸摧毁了家园的灾难新闻时,镜头中基本不会出现人物的特写,多以大景远景为主,也不会用悲伤的音乐去渲染氛围,为的就是防止过度渲染细节后扩大灾难带来的伤害。在笔者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消防救援、120急救、交通事故救援是经常会遇到的新闻题材,新闻现场里经常会有死伤的血腥场景以及人们痛苦的表情。在采访报道这类新闻时,往往都会把采访拍摄重点放在救援人员身上,突出救援工作细节以及救援成功后的积极结果,而不去采访拍摄那些血腥和痛苦的细节。这些细节被采访报道出来后,不仅仅会涉及个人尊严与隐私,也会忽略大众对报道的观看感受。如果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带有这些场景的画面,后期制作时都会对画面加以马赛克或者模糊化处理,因为,这些细节画面极有可能对灾难中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亲人、朋友造成心理伤害,比如恐惧、紧张、失眠、抑郁等症状。如果对受难经历肆意传播和放大展示,也极有可能唤起当事人以及其亲人、朋友的痛苦记忆,甚至产生其他消极的结果。

(三)缺乏换位思考导致忽视人文关怀。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做到人文关怀,是新闻伦理中的重要部分,因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类命运和存在价值的正视。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人文关怀被忽视后导致新闻伦理失范的例子也常有出现。而做到人文关怀,需要新闻从业者以人性为出发点,做到换位思考,同情那些可能因报道而遭受不利影响的人们。在日常的采访报道工作中,特别是电视新闻专题中,记者大都会用配音、画面以及鲜活的同期声较为详细地展现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基本信息、性格、情绪,以及他正在经历的处境等等。几年前,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父亲求助的新闻,这位父亲和4岁大的孩子住在郊区一间出租屋。原本,夫妻二人从外地农村带着孩子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来做工,可是后来妻子因为嫌弃家庭清贫与丈夫离婚重新成家,这位父亲只好独自带孩子,白天他去工地干活儿,而孩子则送到幼儿园托管。可是不久后,孩子突然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本来工资不高也没什么家庭积蓄的父亲一时没有了办法,所以寻求媒体帮助。笔者在现场也录制了给孩子母亲打电话的过程,电话中,母亲表示自己已经和孩子父亲离婚了,孩子归男方,而且她自己收入也不高,确实没有办法管孩子,便挂掉了电话。按正常逻辑和道理来讲,这样的母亲是不是应该被谴责?从报道的角度来说,为了反映这个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父亲的无奈,节目中应该把采访到的所有情况一一如实播出。但是,笔者考虑到如果把孩子母亲的状况和对孩子的态度播出去后,她可能会被观众以及身边的人谴责,最终对她的生活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如果报道被孩子以及孩子的同学、老师看到后,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最终,笔者在这条新闻专题节目中删除了关于孩子母亲的内容,没有在节目中去评论甚至谴责孩子的母亲,而是聚焦在孩子病情和这个家庭收入低的情况上,并给孩子面部打上了马赛克,使用了化名,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提供帮助。其实,这样的操作尺度是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也达到了人文关怀的结果。

(四)缺乏求证导致有失客观公正。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缺乏对事实的客观求证核实,是最容易出现伦理失范的一种情况。近年来,有些媒体为了抢重大独家新闻,有些迫于满足工作流程中的“快”字,有些为了追求所谓“爆款”,有些则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所导致。总之,缺乏对事实的客观求证,极有可能让新闻报道有失客观公正,在传播中对新闻事件中涉及的人物或实体造成诽谤、侵权等后果,同时也有损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2018年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事件发生后,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但大都没有采访到当事人,没有进行多方求证,就一窝蜂地为了抢时效性报道了出来。结果导致红色小轿车女司机被网民们谴责。在官方公布事件真相后,之前的新闻报道被证实有失实的部分,这时那些指责、谩骂、谴责才停了下来。其实,这样的反转新闻每年都会产生,特别是在目前新媒体波涛汹涌的环境下,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再加之从网络平台首发稿件较以前更方便、快捷,“片面”新闻、“打脸”新闻便有了更多生存机会。所以,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特别是针对矛盾、纠纷类题材时,又或者官方暂未公布调查结果时,记者必须进行多方求证核实,才能做到客观公正,这个尺度不可有半点松懈。

三、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准确把握新闻伦理尺度

在媒体融合时代,万物皆媒,谁都可以是“记者”,新闻采集和传播来到了互联网多元且互动的时代,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动画、H5各种手段齐上阵,每天的信息量爆炸甚至过剩,一块手机屏幕加上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高速的移动网络配合下,让很多媒体以用户为中心,用最快速的生产速度去主动适应社交化和移动化传播,用算法技术提高传播效率和满足受众兴趣,从而抢占人们的阅读时间。这些来自时代背景下的转变其实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的深刻性、全面性上做出了让步,以至于出现标题党、博眼球的低俗内容、假新闻等情况,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中就有媒体从业者对新闻伦理的失范或者对新闻伦理尺度的把握不准确。那么在媒体融合时代,怎样才能在日常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好新闻伦理尺度呢?以下三个方面,应当重视。

(一)内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媒体融合时代,真实性都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真实性,也是新闻伦理的基础。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果等信息都必须保持真实客观准确全面,避免主观情感倾向,尽全力采访到新闻中的各方当事人,对各类信源进行多方求证核实,用事实说话,不偏听不偏信,不进行假设与随意想象,做到报道与观点分开,平衡与公正。同时,坚决自觉抵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恶意炒作等行业不正之风。

(二)从业者: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学法懂法拓宽知识面。在融媒体的背景下,行业乱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行业秩序。俗话说事在人为,从业者们要想准确把握新闻伦理的尺度,一定要对自身严格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新闻从业者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牢记使命,坚定理想追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对《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学习。时刻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社会公序良俗,尊重隐私等。再者,从业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树立“新闻志向”,强化专业主义精神、社会守望精神。在媒体融合转型的时期,专业方面要培养全媒体思维观念,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自身的新闻采访报道能力,紧跟时代,防止在新闻采访中敷衍化、懒惰化。新闻宣传战线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还有增强“四力”教育活动都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养成好学的习惯,拓宽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面,以帮助自己不犯常识性的错误。此外,还要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侵权等情况,在案件报道中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偏袒诉讼任何一方。

(三)技术:警惕数据算法新闻产生的新闻伦理风险。在当下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理应拥抱时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思维,创新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提升。随着智能算法在新闻行业的普及应用,它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效率和精准化触达,用户也越来越依赖强大的算法推荐功能。但同时,算法也带来了新闻伦理问题。比较重要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还有价值观发生偏向的内容、虚假新闻内容、低俗新闻内容、诽谤性新闻内容、舆论导向错误的内容进行推送,以及广告内容的恶意推送,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受众价值观的形成,潜在地控制公众。我们常说,技术本身没有错,但新闻算法其实还可以更智能,可以通过迭代升级、人机互补去把握一个正确的伦理尺度。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引领和管理,也可以有效避免新闻伦理风险与算法跑偏带来的其他不良后果。所以,在目前,因为算法技术本身不完善导致的新闻伦理风险,应当警惕。

四、结语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媒体环境怎样变化,就新闻伦理而言,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时刻遵守。努力练就正确把握新闻伦理尺度的本领,以新闻伦理约束新闻从业者自身,让其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决杜绝政治立场错误、违法违规、价值观错误、舆论引导错误、常识错误、不真实不全面等内容出现,准确把握涉及人文关怀、人格尊严、个人隐私等新闻伦理方面的尺度,养成用新闻伦理知识自查新闻报道行为以及报道内容是否有失范的习惯,营造出客观、公平、正义、正确的舆论环境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黄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2]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2.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

作者:张林林 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