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国内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研究生管理;高等教育
0引言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是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1]。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突破百万,达到117.65万人。为缓解研究生扩招压力,摆脱校园面积小、发展受限突出矛盾,创造温馨适宜的科研学习环境,建设新校区(北京已有多所高校在远郊建设新校区或布局雄安新区),采取多校区研究生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因此,着眼多校区研究生教育特点难点,探索多校区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思路,是多校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多校区研究生管理现状
1.1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国外多校区大学发展起步较早,在实现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1999年国内高校政策性扩招以来,至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超过四百五十万,招生人数的增多使各高校固有资源显得有所匮乏,此类现状掀起了新校区建设的热度,近20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布局、筹划、实施分校区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首都,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布局了93所高校,其中第二轮双一流大学有34所,高等优质教育较为集中。随着京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空间严重不足,各大高校积极布局在远郊建立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其中包括北大、北航、北理、人大、北师大等十几所高校都已新建校区,并形成了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和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两个大学城。随着北京各高校“十四五”规划出炉,同时为践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也为了谋求新的办学空间,北林、北邮、北交等6所高校已确定进军雄安。北京高校作为全国高校的缩影,从市内布局远郊到跨省布局雄安,表明国内多校区办学已经步入常态化。
1.2北京化工大学多校区研究生管理现状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采取三校区办学,研究生目前主要分布于朝阳和海淀两个校区,昌平校区也将会有整建制学院入住。三校区处于北京市不同行政区,各校区间最远距离达50公里,根据校区规划安排等实际情况,目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并平稳运行。同时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人文建设、组织培养等都是日常重点工作。目前我校代课老师多为硕导、博导,且办公科研地点主要集中在朝阳校区,在多校区办学现状下需要来回奔波,同时在分校区居住的同学亦是如此,受制于实验环境、仪器、药品等因素,也得进行每日通勤,将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路途中。朝阳校区作为本校,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师资力量,大部分的讲座、会议、文体活动以及就业双选会将优先选定在该校区,其他校区同学的参与占比程度不大,且朝阳校区的各部门组织比较完善、各项制度发展比较成熟,服务管理和组织建设中心也主要集中在该校区。三个校区由于面积大小、成立时间、地域位置等不同,表现出各有优劣的局面,为从可控方面改善这些差异,分校区研究生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究。
2多校区研究生管理存在问题
多校区的出现扩大了高校的教学规模,为学校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也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人才作出更多贡献。但现实情况已表明不同校区间的软硬件设施、教学科研环境、校区文化氛围等对同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多校区办学的短板已经初现端倪。
2.1教学科研质量受到冲击
首先,多校区办学打破了高校原有的授课方式,出现了教师“走教”现象,师生间的学术探讨从“线下”变成了“线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与获得感,同时也缩减了教师对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具体指导的时间,从而导致教学沟通反馈滞后、检查督促修正不及时等现象[3],使得课程、科研的质量和学习深度受到了一定冲击。其次,校区间通勤会分散教师精力,使得教师在原有教学科研环境下徒增更多压力,这对教师的体力和精力是种巨大的考验。再者,科研离不开材料与设备,在部分设备(特别是高精尖仪器)极度有限的情况下,跨校区测样会使实验进度大幅降低,研究项目周期拉长,科研效率降低。
2.2学校管理服务面临挑战
一是因地理位置、校园周边环境不同,不同校区内师生学习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新校区启用阶段,因编制受限或者人员不足,只能先由必要职能部门和设置临时岗位来承担整个分校区的管理,重要事项或者决策仍需到主校区办理,直接影响着管理能力和办事的效率。如朝阳校区附近有一定的餐饮店、24小时便利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但是海淀校区和昌平校区在这方面就略显不足。二是各项管理制度需要根据新校区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改进调整,建章立制工作难度大,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检验。北京化工大学分校区目前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日常重点工作由主校区部门直接管理,在一些需要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活动中,由于分校区管理委员会与各部门、各学院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它仅仅起一个牵头协调的作用,这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部门间的协调。三是校区间环境差异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所不同。新校区配套设施新,相对老校区先进,校区成立时间短,难以形成稳固的特色校区文化。昌平校区已有部分研究生搬入,随之而来还有部分管理人员,新人的加入必定会对之前形成的管理方式、校园氛围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两者的磨合也需要时间。根据笔者所作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北京化工大学海淀校区有近一半的研究生因为校区环境、配套设施等因素认为其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如何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成为了学校管理者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2.3思政教育方式亟需创新
高校研究生群体整体的素质较高,但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的差异明显,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4]。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在校研究生中的党员人数也显著增加,同时加入党组织的新同志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但目前大多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和管理队伍尚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辅导员配备比例、管理工作方式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在多校区的管理中又会被放大。如,去年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党中央和上级统一部署,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但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分校区研究生同学因未能及时参加或缺席教育讲座活动而表示缺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热情。这表明:校区分散给教学带来冲击的同时,党组织建设、党建工作以及党员教育发展培训等工作均受到不利影响,“传、帮、带”机制难以形成。
3多校区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探索
多校区研究生培养模式新、困难多,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少。高校需要根据分校区建设实际,在理论上挖潜、手段上创新、配套上完善,打破分校区对研究生培养的壁垒,走出一条多校区研究生高质量教育培养的新路径。
3.1优化管理模式,加快多校区联动机制建设
多校区高校根据自身特殊情况所采用管理方式大有不同,但总的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统一管理、区块管理和分配管理[5]。以上三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这就需要高校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合理优化管理技术,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让其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各校区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建立定期会议会商制度,面对各阶段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以校区长远发展为基础,做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进行,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提升师生对各校区的认同归属感。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研究生导师管理作用,充分把握每个研究生的差异从而进行个性教育,在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调节、自觉完善的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推进研究生管理人员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并多次召开研究生院、各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交流分享会”,为多校区研究生管理人员搭建互动式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方式,总结、分享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经验与启示,引导基层管理人员积极运用理论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实践,提升理论水平与管理服务效能,取得了很好效果。
3.2加强信息化建设,拉近校区间距离
由于多校区的距离问题,导致了研究生与导师、研究生与管理人员之间联系减弱,同时跨校区的联系也增加了一定的物质、时间成本。为解决教师学生分隔两地导致教学信息滞后、监管跨度大和自律性较差同学的“半放养”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构建了全校线上沟通及共享平台,为各项业务的统一操作提供便利条件,利用网络拉近了各校区间的空间距离。学校所建立的数字校园平台,覆盖到所有的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汇总了各个部门和组织的业务窗口,从学校重要事件汇总到各部门制度更新、从业务窗口到学生管理系统、从预约系统到采购系统一应俱全,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各方面信息的整合,同时简化了办理程序、发布了线上指导说明,甚至提供现场修改业务制度以避免业务的重复处理,方便和提升了研究生办事效率。同时,北京化工大学新闻网的创建也缩短了各校区间的距离,其中涵括了北化要闻、校园时讯、媒体北化、新媒体动态、专题新闻、北化故事、北化视频、光影北化八个模块,从校内召开的重要会议到社会新闻媒体中的风采北化,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汇报到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布置,从北化人物故事采访到各项活动、晚会的现场报道,身边的北化故事都已尽数在此网络平台上显现,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就可以快速了解各校区内发生的大小事宜并融入其中。3.3提高思政教育与综合服务水平思政教育方面,随着研究生党员在整个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要激发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大研究生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依托“立根铸魂家国梦、立志立言报国行”示范基地,全面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积极打造有北京化工大学特色的党员队伍和思政教育方式。如: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生党员骨干培养班和博士生讲师团,自成立起就体现了对我校党建工作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进行“青春心向党、百年正芳华”微宣讲,定期发布党史学习“云课堂”和《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动态简报》,还在重点时期组织同学进行专题教育分享会、组织参观红色圣地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同推进的优势,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各校区应以现有的职能部门和配套设施为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来提高校区的服务水平,以增强学生对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建立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加强业务的受理能力,针对一些业务量较少的窗口进行定点分区处理。某些业务可以“窗口受理、专人转办、节点预警、办结反馈”,以此减少师生的两地往返,同时转变为“以师生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的服务型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做好“一站式服务”[6]。比如在为教师办实事上,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不仅以学生教师的上课时间为基准设置班车次数,同时还在原有的候车点新增了教师休息室(室内包含舒适休息区以及娱乐放松区),缓解了教师路途的疲劳感外也有效渡过了等车时的空闲时间,受到了教师广泛好评。
4结语
历史原因导致的多校区办学,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也涉及其中。根据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特点,实行相应的管理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方法、完善制度、提高水平,不让研究生教育质量因分校区而褪色,是加强人才强国战略、为民族复兴、实现百年梦想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晋浩天.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从研究生大国迈向教育强国[N].光明日报,2020-09-23(09).
[2]杨文轶.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21-08-28(03).
[3]黄明福.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探索与实践[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青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2017.
[4]马建建,谢伟.多校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青年时代,2018(19):62-63.
[5]杨简暄.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8):118-119.
[6]陈新亮,李庆.多校区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以T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9,5(中):1-3.
作者:庞然 江泽鹏 李梦晨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