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息技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浅析

【内容摘要】化学科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实验性,并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使学生对各种化学原理能够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中职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化学实验适当将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对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提高化学科目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掌握能力,供广大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在中职课程教育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实验是该科目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将化学实验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之处,对于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针对性提高化学成绩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对中职化学课程进行改革时,化学实验应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是中职化学科目的主要教学目的。

一、当前我国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阶段,我国部分中职院校对于化学科目的教学理念稍显落后,过于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讲授,并对学生的笔试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及其作用原理、对学生这方面的考察力度并不大,导致学生在学习该科目的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有明显的侧重,进而对化学原理方面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板书形式的化学课堂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具体到化学实验,学生无法通过板书的形式对化学实验进行直观感受,这种教学方式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升其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化学科目的健康发展。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目标的话,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填鸭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十分有限。教师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局限性过强,无法对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并且在很大程度会损耗对该科目的听课质量。

(二)实验选材存在局限性。对于化学科目而言,其核心为化学实验。通常来看,学生会对效果特别明显的实验感兴趣,对化学反应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积极性则不高。但在课堂之中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安全性,尤其化学特别剧烈的实验,部分化学实验还会产生一定的有毒物质,若没有专业的通风装置,难以保障学生安全,所以部分实验无法在室内进行,或缩短化学实验的演示时间,导致最终效果不佳,无法观察到实验过程,严重打击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中职院校由于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对实验器材等用具方面的投入量完全不够,并且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想在课堂之中演示实验,也无法实现。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部分问题,造成实验无法达到正常效果,或化学现象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验能力都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作用,非常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开发。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科学合理性。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所以这种信息技术在各院校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中职化学科目也不例外。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视性,直观观察化学现象,是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直面化学实验时,其视觉效果要比教材中的平面图片好很多,所以在没有课堂现场开展化学实验的条件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若没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部分教师将全部的化学实验都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呈现,长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代入感会逐步消耗,他们会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实验,与真实的化学实验有差别,还是无法起到对化学实验原理学习的作用,并且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弱化了学生自主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验课件的制作问题,部分教师在制作实验课件时过于形式化,在实验内容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学真实性。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具有差异性的,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实验原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化学实验真实性。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通常以板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并将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所谓的“教师讲,学生记”。但化学科目的构成属性非常复杂,该科目具有非常严谨的科学性,所以化学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证明其科学性的关键步骤。伴随化学实验还会有许多的基础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公式,不同的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尽相同,并且实验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与其化学原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若没有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非常不利于对该实验背后化学原理的理解。鉴于化学实验及其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许多化学反应激烈的实验、并不能在课堂之中进行演示,这时则需要信息化技术的适当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心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化学实验呈现在课堂之中,适当将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会更加的清晰,并且多媒体设备能够随着教师的操作而开启或停止,教师可及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解析,以第一时间处理学生对实验的各种疑问。该课件也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学生若想课后复习,只需将该内容进行保存即可,便捷性较强[2]。

(二)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资源。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科目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运用,有关教学的技术手段也更加的完善,更具功能性。但在化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信息化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并不能代表学生完全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课带来的优势,客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双面性,只有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理论知识才能针对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原理、公式等知识点的了解程度。还有,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相关化学原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适当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测试。具体到化学实验课堂,若该实验的化学原理以及操作流程十分简单,或实验物质安全性较高,则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操作,同时留下课堂任务,提高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参与率,并记录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若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化学反应的持续时间超出课堂时间,这时相关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实验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该节课的课堂效率,并结合课件的便捷性以及可移动性,使学生对于该节课内容涉及到的复杂化学反应进行反复研究和学习,以达到增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化学实验课件进行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循化学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切忌形式化教学,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学习能力。还有,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性,难度适中,着重体现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最后,中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科学的化学实验课堂氛围[3]。

(三)优化教学模式并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阶段,这时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或未知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探索热情,而化学实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而合理安排化学实验的课堂内容,逐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学习热情和探索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升级,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应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为学生们呈现一个具有丰富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化学实验的观察活动中,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对产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小组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建立良好课堂氛围,在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完全避免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还能通过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大对化学实验授课新方式的研究力度。通常来看,化学实验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新课改背景,在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确保教师质量能够达到改革要求。以学生感受为主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方面,也能够充分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中职化学科目的教学质量[4]。

三、结语

总的来看,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教师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属性,该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该教学过程不能脱离学生主体,还是要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的教学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中职学校化学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室内内容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能力都能有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作者:练伟芹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