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培养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培养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培养浅析

摘要:地理学科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积累地理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积累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思考人地是如何协调发展的。地理教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二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在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协调认识。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新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中的素材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培养;评价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高中学科教学有了新的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中,人地协调观念是第一要素,其原因是:地理学科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积累地理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积累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人地是如何协调发展的。学生只有带着这种观念去学习地理知识,才能在地理知识构建与运用的过程中形成协调观念。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强调要加强人地协调观念素养的培育,因此,地理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课程标准修订变化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增补了人地关系中“人”的内容,进一步关注了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部分,高度关注了人类活动中生活领域的活动。同时,新课标还拓展了人地关系中人地互动的内容,完善了人地互动中的地理要素,关注了区域人地互动的关系等。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认识,高度重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1]。地理教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二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这两任务是建立在教师对人地协调观念理解的基础上的。

一、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念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中最核心的观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二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三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要基于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我国发展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地理资源的利用,应当说,在这个时期,地理资源支撑了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粗放型企业越来越多,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地理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社会各个层面开始反思,于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社会属性和地理学科属性,是对人地协调观念的一种重要表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地理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支撑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加深对人地协调观念中“协调”一词的理解。笔者认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是建立在对人与地的理解之上而形成的协调认识,“协调”是最关键的概念。我们只有认识到协调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学生要建立起人地协调观念,即社会发展与环境承受之间的平衡,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保护。对于“何为协调”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要在具体的地理学习中建立认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寻找答案。

二、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就要依靠具体的教学过程。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在实践中立足于教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宏观角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人地相关的素材,对人地协调观念形成初步认识;二是中观角度,让学生在加工人地相关素材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三是微观角度,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强化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利用好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相关素材,以巩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2]。从人地协调观念养成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方式和后果,然后对人地关系做出正确评价[3]。这样,学生从素材选择到素材加工,再到人地协调观念评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学生所形成的人地协调观念就会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涉及“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一内容,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的,但并不是说,这些地理要素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自然地理环境,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认识。笔者认为,在建立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时,在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也就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的重要时期。比如,教师可以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这一内容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在一个只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的星球上,如何通过生物生命活动参与而逐步形成氧和氮?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光合作用在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生物的作用会促使部分氮的形成……这样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认识的形成与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由此延伸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互动的问题上:生物尤其是人如何与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有机互动呢?在“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平衡概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人类不破坏这种“平衡”,那人地之间才能“协调”。这种认识的形成,也意味着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

三、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

评价是促进教学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人地协调观念的内涵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和人文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地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4]。在具体评价时,教师要围绕“协调”“人文”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新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素材做出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判断结果解读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例如,关于“水土流失”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判断自然界中水土流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思考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水土。不管学生想到的方法是否科学,仅从问题解决机制的角度来看,学生必然会从改善人类活动角度来提出保持水土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协调人地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就对应着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教师运用这种评价方法来展开教学是可行的。总之,围绕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而进行的理解、培养和评价,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彭俊芳,李冰洁,袁书琪.关注基于人地协调观念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内容要求的更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3):32-36.

[2]马义娟,胡明明,常瑜.浅谈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及其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62-64.

[3]王民,韩琦,蔚东英,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一)“人地协调观念”水平划分标准及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6):22-25.

[4]王衡.基于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2):10.

作者:刘国忠 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