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融合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理高考非常重视考查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因此,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改与高考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创设地理情境,构建人地协调观念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人地协调观念,指的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人地协调观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解读地理信息,掌握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内容引入丰富的教学素材,创设生动的地理情境,提出相应问题,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在探究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景图或视频,比如巴西热带雨林遭受严重破坏、北冰洋融化、饿瘦的北极熊、城市水体污染、华北地区雾霾等,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基于这些情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如:如何才能走向人地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向贫困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的帮助、绿色发展举措、低碳生活、理性消费等,让学生进行探究与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进行总结,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从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与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入手。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构建人地协调观念。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能力,是指对于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特点、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地理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从区域的高度认知地理现象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认知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区域中的人地关系等问题,进而形成在区域发展中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理课程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根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解析与总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认识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城镇化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城镇化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主要内容创设一些生动的地理情境并提出问题,通过让小组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先展示华北地区雾霾图、地形剖面图、城市近10年扩张图、市区与郊区的温差图等,之后提出问题:华北地区冬季雾霾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城市用地增加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华北地区应该如何改善城区环境?各个小组可以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得出华北地区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高污染企业,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关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教师应该明确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引入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生动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分析案例、开展地理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何水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