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一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助力大学生成长及后续发展。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角度研究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将其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既可以实现管理工作的优化改进,又可以从学生心理层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文章旨在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改进角度出发,探寻积极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为高校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事后管控为主,即学生问题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解决。现代高校教育工作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包容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积极角度进行教育,促使高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以被挖掘出来,使得学生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是可行的,值得一线教育管理者实践分析与总结,不断优化积极心理学应用效果,为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健全的管理机制
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将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且管理依据是各类制度、规定等,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未能体现人性化,使得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中。正因如此,学生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一味地强调按部就班的行为操作,要求学生不得逾越各项规定的具体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产生了茫然、反叛等心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此外,高校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强调我允许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准做什么,就不得做什么,这种命令式管理缺乏科学性,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甚至引发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各类冲突,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对学生健康成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1]。
(二)学生管理工作措施两极化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行为出现了两极化现象,分别是歧视、关注。前者主要针对所谓的“差生”,而后者主要针对所谓的“优生”。首先,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针对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尤其是频繁出现违规行为、考核成绩偏低的学生,管理者往往会给予歧视管理手段,具体表现在严厉呵斥这类学生,且频繁在公众场合抱怨这类学生难管,是不可雕琢的一类的人,严重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容易让这部分学生否定自我价值,并在心理留下阴影[2]。同时,高校管理者的这种做法会对绝大部分学生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使得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恶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冲突,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价值的体现。其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所谓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生”,管理者往往会给予更高的关注,且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放大这类学生的优点,使得其他学生开始否定自我价值[3]。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则是直接忽视,即使这类学生取得了进步的表现,也因为教师的忽视而否定自身价值,从而更加放纵、堕落,对高校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
(三)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绝大部分学生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个性化优势。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和后天经历的不同,使得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个体之间不会是完美的,同时也不会是一无是处的,若一个人没有优点,则说明缺乏发现,尤其是针对差生,更是缺少发现其优点的慧眼,导致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和价值,促使其在发展中难以形成积极心理,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发展。其次,忽视了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具体是缺乏科学的培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使得具体的工作无从下手,导致学生难以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心理,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5]。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分析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成才保驾护航。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管理以问题为落脚点,难以挖掘学生身上具备的积极品质。而积极心理学运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则以学生潜能挖掘和积极品质发现为基础,并予以引导,使得学生可以扬长避短,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一)促进成功的获得
积极心理学不仅重视学生优势发现和潜能挖掘,还强调个体身上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积极影响因素使得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相应的快乐。例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一言一行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由于此积极性来源于管理者的内心,与外界因素毫无关系,使得其存在时间更久[6]。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体验会使得其对学习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成功之后,会对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学生也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进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7]。
(二)促进理念方法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创新发展。高校学生普遍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若在学生问题发生之后,再寻求措施进行解决,这样不仅会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还会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应主动带着发展的眼光,深入挖掘和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帮助其规避各类问题,使得高校学生得以身心健康地发展[8]。此外,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并非暂时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正能量饱满的学习环境,才能让高校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9]。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原则分析
(一)正向引导为主,服务至上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且认知特点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严重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意味着其对外在强制干预的事物具有严重的排斥心理,一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秉承简单的制度管理理念,难以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甚至引发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冲突,难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成效[9]。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坚持正向引导、服务至上的教育管理原则,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由领导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者,并且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整合管理和服务,以服务的姿态赢得高校学生的认可和青睐,据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才能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在学生管理中的管理效果。
(二)个性和全面发展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提倡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关注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上述行为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尊重个性培养可以产生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同时可以促发创造力和提升专注程度,专注力的养成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于学生专业探索、实践认知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等均有积极作用。因此可以得出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两者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平台,能够推动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对实际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实际活动,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校学生都属于独立的个体,这使得高校课堂中要实现学生均衡发展,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为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得遏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是要合理保护学生的个性,坚持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优势,使得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个体优势,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激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涉及面广泛,如活动、学习、生活、班级等,与高校学生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期间,不得放松管理要求,而是要通过严格要求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严格要求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训斥为主”的现象,应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通过严格要求来逐渐改变学生的坏习惯。此外,学生管理者还要重视鼓励教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始终带着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要及时在合适的场合中进行表扬,这样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还可以有效预防各类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工作有效性和长远性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坚持有效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充分发挥管理工作最大的效能,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应用是长期的过程,为此,学生管理者需要始终正确把握管理工作的目标,积极主动科学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并要注重管理经验和效果的积累,才能在持续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为高校学生朝向良好方向发展积蓄力量。
四、高校学生管理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分析
(一)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负面现象,若在开始阶段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在高校内部形成不良风气后,则可能引发范围更广、危害更加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避免出现首例学生违规违纪事件,使得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校纪校规,并自觉维护这种秩序,进而才能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氛围,随后在良好的环境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提示,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得高校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秩序,甚至会逐渐形成更加良好的校园环境。当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良好的管理氛围是否能够形成,取决于学生管理者对待首例学生管理问题的看法,只有学生管理者思想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形成积极的暗示,这样即可避免学生在错误行为发生之后,进一步恶化错误行为,进而可以及时止损,并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学生管理工作初始阶段,学生管理工作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则可以有效预防各类负面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特点及班风影响至关重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保证秩序井然,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秩序,进而才能助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二)积极激励,尊重个性,正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期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会给高校学生管理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以此顺利达成管理目标,助力高校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充满期望时,则会朝向期望目标而不断努力。为此,学生管理者应采取问卷、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随后辅以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激励学生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高效落实。此外,学生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要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充分期望,实事求是地倾听学生对不公平事件的看法,不得随意凭借主观臆断进行教育,才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并认可管理者的教育理论,进而才能让学生主动改正,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赏识,尊重理解学生,优化学生奖惩制度
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赏识教育,其核心是尊重理解学生,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展开自我教育活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特点,导致其片面认为学生普遍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难以实施赏识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强调形式问题,如赏识教育对象以弱势学生群体为主,并且是一些浅层次的赏识,如希望这类学生在考试中必须合格。这种赏识教育方法显然是错误的,真正的赏识教育往往是教育与挫折并行,才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倡导的赏识教育要求管理者以欣赏眼光看待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与困难,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积极心理学中的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无限夸大,而是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动。为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应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和暗示,同时辅以合理的奖惩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提升素养,重视实践,营造长期稳定的积极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提高对于心理学学习和实践的理论学习和认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真正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并且结合专业教学,将赏识教育渗透到课堂,从专业到日常全面贯彻落实尊重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提升师生积极心理学素养和促进积极行为的形成,长期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作者:王欣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