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包括自编插图故事,突破教学难点;拓展背景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尝试续编故事,提高想象能力;演绎文本故事,开启阅读之旅;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故事教学法;想象能力

故事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感兴趣的文体,尤其在低年级教材中,故事类课文占了很高比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更好[1]。那么该如何让故事在语文课堂中助力教学、演绎精彩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对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积极实践探索。

一、自编插图故事,突破教学难点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以图像把握为主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2]。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更喜欢通过色彩明丽的图片感知新事物,以形象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课本中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自带的教学资源,其不仅能以画面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清晰地反映出课本内容的关键信息。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插图为导引,自己梳理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编故事,促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思考,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先研读课标要求,并分析当节教学内容,以定位教学重难点,再按照以下步骤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写插图故事:第一步,先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观察已有的插图,分析其呈现的人物、事物、片段;第二步,根据插图呈现的细节信息,圈画出课本内容对应的词句或段落;第三步,立足插图对应的词句或段落,联系上下文构建故事脉络,形成完整的故事线,再表述出来。这样以插图为导引,梳理故事内容,可为学生把握课本主旨,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提供支持,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一课教学中,“理解曹冲如何称象”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称象过程,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这种称象方法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让其按照步骤说出称象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熟读第三、四自然段,将官员“砍大树造大秤”的提议和曹冲的“赶象上船,画线、称石”的办法进行对比,接着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其理解称象过程。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插图呈现的是“大象已被赶上船,官员在船体做记号,岸上则摆满石头”,明显缺少了后面两个步骤,即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石头重量。在学生描述完插图表述的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脑补后两个步骤的画面,并口头讲述称象过程。这样立足一幅插图联系课本内容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现了从插图语言化到文字图像化再到形象直观化的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拓展背景故事,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但课本素材极为有限,无法呈现较多的背景资料[3]。而课文的背景资料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深入全面理解课文的有效介质。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各个板块进行分析,发现统编本小学语文3~6年级课后的“资料包”和“阅读链接”提供了相关语料,为拓展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4]。同时,这样合理而新颖的模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拓展背景故事提供教学资源的选取方向。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书馆、辅助教材及网上平台等渠道,从作者生平、文本创作背景、课文主题等角度出发寻找背景资料,也可以从课后的“资料包”和“阅读链接”入手选取与当节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教师可将文本的背景资料以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作家达成心灵的交流,以此让学生获取丰富而有意义的感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选取讲述背景故事的时机,确保切到痛点,最大化发挥故事的价值,帮助学生拓展认知,使其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悟透文本表达的深刻思想内容或文学价值,体味语文的魅力。通常,可选取的有利时机包括导入环节、段落解析环节或总结环节。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法布尔对动物的痴迷之情,笔者在导入环节引入故事:“同学们,在100多年前的法国,有这么一个小男孩,他和你们一般大,可是他又和你们不一样,不一样在他对昆虫的痴迷到了忘记自己的境界。”讲到此,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便一脸兴奋地喊了起来:“是法布尔。”笔者接着讲道:“是的,法布尔有一次看到一只从没见过的小虫,他兴奋地用左手抓住小虫子,想着带回去好好观察研究。结果又爬来了一只,他不假思索地伸出右手也把它握住了。没想到不远处又爬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虫子,但是他没有第三只手了,这可怎么办?你们猜法布尔会怎么做?”学生非常激动,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放到口袋里。”“踩住它。”“跟着它走,或许能找到虫子的老窝呢。”看到学生如此回答,笔者便说道:“哇,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我们揭晓答案吧!答案就是法布尔毫不犹豫地把右手的虫子放到嘴里含着,用腾出的右手抓住了这第三只虫子,不管虫子在他的口中怎么挣扎,释放毒汁,法布尔就是不松口。因此,法布尔中毒了,舌头肿大,无法说话,一个月后才恢复。”故事听罢,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随后的学习中,其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样在导入环节将课文背景资料适当演化为故事讲述,课堂就有了背景故事的补充和提示,不仅增添了趣味性,而且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人物精神的领悟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尝试续编故事,提高想象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学生喜欢阅读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情节,以及富有想象力、拟人化的语言特点,切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5]。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后续编故事,能起到训练阅读思维、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其中,模仿上文续编故事是一种教师常用、学生易学的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采用“模仿上文续编故事”这一方法时,需要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分步落实: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使其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部分情节等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为续编故事做足准备;其次,选取合适的续编故事的切入点,一般可选取情节的转折处、原文结尾处;再次,通过提问或提出“假设”,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思考各种可能发生情况的可行性,以此启发学生从中选择一种可能性将故事发展下去,形成完整的故事;最后,在写完后,让学生把续写的故事多读几遍,使其边读边思考续写故事的情节是否合理,内容是否恰当,语句是否连贯、完整,用词是否恰当,进而把故事修改得更加完美。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中的童话故事《拔萝卜》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种角色名称,并提炼出每段重复出现的词语,如“喊、帮忙、拉着、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接着教师可以文中泡泡提示“后来怎么样了?”为切入点进行提问:“还会喊哪些动物来帮忙呢?”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小动物续编故事。之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续编的故事与原文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再让其进行修改[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编故事的乐趣,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另外,统编版教材也开发了“预测故事”的单元,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如“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注意细节,预测更准确”“看标题,猜内容”,这也为续编故事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鉴[7]。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老屋的形象,推敲描写老屋语言、动作的词句,再结合书旁的提示语:“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他应该会答应吧。”由此判断出老屋的善良,他一定会答应别人的请求。所以当学生根据上文续编故事时,受伤的小鹿、躲雨的白兔、迷路的山羊……这种需要得到帮助的动物都成了之后故事的角色。如此,在续编环节中,学生根据课题提示、文中的细节描写,预测故事的走向,能续编出精彩有趣的故事,进而升华原文。

四、演绎文本故事,开启阅读之旅

古人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而演绎故事作为一种极富趣味性的展现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甚至亲身演绎故事。这些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听力、视力、表达力、脑力等,让声音、文字、肢体动作在头脑里转化为形象、情节,从而使其学会判断是非、明辨好恶。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开启了一次次身临其境的阅读之旅。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演绎好文本故事:第一步,遵从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选择想要演绎的故事片段或情节,一般既可以从语文教材上的文章中选取片段或情节,也可以选取与语文教材上主题相关的文章片段或情节;第二步,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演绎的具体内容,包括设计演绎的场景、需要表现出的重点字词等;第三步,明确演绎的方式,让学生选择纯语言表演或纯动作表演的演绎方式,完成对故事的呈现,从而让学生收获更生动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孙悟空打妖怪》一课时,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就借机让学生各自组队演绎《西游记》里的经典故事。在阅读分享课上,学生用各种模仿性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演绎了《真假美猴王》《孙悟空大闹天宫》《火焰山借芭蕉扇》《智取红孩儿》等《西游记》中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为后续深入阅读名著播下了“趣味”的种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取了演绎的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对重要故事情节的演绎,使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讲述文本故事,培养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项重要的语文训练———复述故事[9]。部编版教材要求教师把“复述”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其指向对故事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详细复述,是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如何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故事的复述,是教师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画线索示意图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形成复述的“主线”,搭建好复述的第一支架;接着指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进程添加重点信息,如涉及人物对话时,尽量选用原文的语句,以此形成复述的第二支架;最后再让学生遵循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的原则,用自己的语言有秩序、完整地把故事讲出来。如此,学生在有序地引导下讲述文本故事,有效锻炼了复述能力。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了4篇长文,都是有趣的故事,分别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这些故事情节夸张、语言风趣、人物性格鲜明。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笔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会文、交流分享,并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其填写课后的表格,梳理课文脉络,再以这份表格为支架,串联起4天的故事,引导其概括主要内容,这就是复述故事的第一支架。接着提供第二个支架“代入角色”,指导学生朗读“慢性子”和“急性子”的对话,体会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特点,再通过为动画角色“慢性子闪电”和“急性子兔子”进行配音,表现出“一急”“一慢”的语言特点,点燃学生模仿人物语言的热情,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渗透第三个支架“学习转述”,即根据“语言园地”中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如此,教师借助这三大支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故事复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复述能力,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

六、串联古今故事,打造“双减”课堂

“双减”政策落地后,一线教师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既能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又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就要求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与以往相比更高能的学习,打造高效课堂。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堂练习,将古今故事串联起来,并讲通、讲透,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的教与学的过程[10]。其中,教师设置的课堂练习要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的练习以读懂、读通古文故事为主,在这一模块的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教授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及诵读技巧;第二模块的练习以编译现代故事为主,可深化学生对古文故事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模块的练习以迁移拓展训练为主,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认读方法、理解技巧及鉴赏方式等进行迁移运用,做到融会贯通,以避免增加课后复习巩固的负担。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模块的练习。其中,在第一个模块练习中,要求学生“选择出正确的字音、字义、朗读节奏”。对此,笔者以“三个小锦囊”为激趣点,揭示出三个学习小古文的秘诀:“读通古文、读出滋味、读中解惑”。即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字词,把古文读通顺;接着标注停顿号,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滋味;最后认识古文结构,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在学习“秘诀”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同桌合作、自己品读等多种形式,由易到难,从读中悟,初步读懂了古文。第二个模块练习要求学生将古文《司马光》编译成故事《司马光砸缸救人》,这加深了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使其懂得要学习司马光遇到困难保持冷静、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优秀品质,之后笔者将《司马光》的“古文”和“现代文”展开对比,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真正读懂古文。第三个模块的练习要求学生诵读小古文《孔融让梨》,并能够尝试借助注释讲述故事。即展开拓展延伸,使学生借助熟悉的故事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从而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减轻家庭作业负担。如上所述,笔者通过三个模块的课堂练习,串联古今故事,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能真正推进“双减”落地,打造高效课堂。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需要“故事”来助力,要遵从教学目的、学习内容、学情特点等要求。教师只有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激发主动,让“故事”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演绎更多的精彩,实现“减量提质”,优化教学,打造“双减”课堂。

作者:雷雯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商业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