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编辑下图书智能生产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编辑下图书智能生产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辑下图书智能生产浅析

摘要:文章从图书出版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发,聚焦图书生产中的编辑、校对、排版等各个环节,以图书生产各个环节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对图书生产流程进行了再造,并梳理总结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再造后的图书出版流程对出版企业提高图书出版质量,提升图书出版效率,提升编辑核心价值,提高出版数字化、数据化的能力,以及对降低图书出版成本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编辑视角;智能出版;人工智能;融媒体

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的战略问题,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工智能技术将给内容出版产业带来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机遇,成为促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工具,因此,加强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延伸应用势在必行。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出版物的生产效率,而且还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流程,实现了出版生产质的飞跃。[1]在“人工智能+出版”的融合发展中,方正电子技术团队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融媒体编辑实验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充分探索了各种图书出版流程,在融媒体编辑实验中心负责人提出的“智能出版业务流程模型”[2](如图1)的基础上,实现了出版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图书出版质量、效率的显著提升。

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编辑工作方式

(一)在纸质稿上的传统编辑加工方式

基于纸质稿(如图2)的编辑加工及图书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1)排版和第一次改红同步进行,使得排版差错率较高、效率较低。在纸质稿上进行编辑加工,排版人员在对图书进行排版的同时,需要将编辑在编辑过程中产生的手写修改痕迹誊录至排好版的稿件上,这意味着同时做了排版加第一次改红的工作,若改动较大,难免会因疏忽而产生差错,效率也会随改动的情况受到制约。(2)同一问题需逐一识别,容易产生漏改、错改情况。在纸质稿上进行编辑加工时,如遇到需要统改的情况,编辑要始终关注稿件中是否有涉及需要统改之处,这既分散了编辑的注意力,也容易产生疏漏。当然也可交由排版人员统改,但又增加了把不需要改动的情况改错的可能性。(3)对于需要核查的重要讲话、法律原文等,需要手动输入到电脑中,通过互联网确认、核实,影响了编辑效率。(4)因排版人员无法将编辑的修改丝毫不错地改至排版后的稿件中,就必然产生了后续大量的校对及核红工作,既降低了生产效率,也影响了书稿质量。

(二)Word稿下的现代编辑加工方式

通过对Word稿(如图3)进行编辑加工及图书生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在纸质稿上进行编辑加工时遇到的问题。首先,编辑在Word的修订模式下进行编辑,到达排版环节时只需一键接受所有修订,修改痕迹即可准确无误地全部体现在稿件里,排版人员仅负责对稿件进行排版,有效降低了差错率,效率也随之提高。其次,对需要统一修改的问题,编辑可通过Word中的搜索功能准确定位之后辨别是否需要改动。再次,对于需要确保准确无误的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可迅速切换至互联网中完成核实。最后,除了图表等编辑通过Word无法改动的部分以外,不存在排版人员将编辑的修改痕迹改错的情况,也就大大减少了校对中的校异同以及核红的工作量。

(三)图书智能生产下的智能化编辑加工方式

图书智能生产适应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继传统出版将作者交予图书出版单位的手写稿确定为原稿、将作者交予图书出版单位的Word稿确定为原稿之后,进一步将作者交予图书出版单位、经排版并由作者再次确认后的电子稿确定为原稿,极大地优化了图书生产过程中的编辑加工方式。智能出版业务流程下,编辑加工在新原稿(如图4,排版并经智能审校的电子稿)上进行,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

二、图书智能生产的利弊分析

(一)图书智能生产解决了各项工作不基于一个平台而产生了较高差错率的问题

作者以Word的形式提交稿件、排版人员以书版等排版软件排版、编辑在纸质稿上进行编辑加工,稿件无法基于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处理,转换过程中极易出现转换错误。国家为提高出版单位的质量管理意识,自2011年起持续开展出版物质量检查专项年活动[3],由此可见图书质量管理对出版行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图书智能生产平台的应用规避了不利于图书质量提升的各种转换,使稿件以一种形式贯穿始终,有效降低了最终图书产品的差错率。

(二)图书智能生产大大提高了图书出版效率

图书智能生产过程中编辑加工的电子稿版式已准确呈现,在编辑过程中基本无需再关注和修改字体、字号、图、表、位置等一系列与版式相关的问题,并且编辑加工的电子稿已通过智能审校,在编辑过程中大幅降低了对错别字、字词重复、标点符号错误等简单的误写误用需关注的程度,从不同角度助力编辑提升编辑效率。图书智能生产中的智能化排版通过模板制作实现了对稿件的一键初排,同步提高了图书生产过程中的排版效率(如图5)。图书出版周期的长短决定着图书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在图书市场这条拥挤的赛道上,很多时效性强的图书一旦错过了占领市场的黄金时段就会使同类图书捷足先登,势必导致出版企业失去市场机会,而智能出版业务流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出版效率,进而增强了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三)图书智能生产实现了编辑向其核心工作的回归

智能生产下编辑加工的电子稿由于已经过排版,每一页原稿均如成书般清晰、赏心悦目,这必将使编辑过程更加顺畅,使编辑人员更容易产生主观上的愉悦感,感受上更接近于通读工作,编辑的关注点绝大部分落脚于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语法规则错误、结构上待完善之处等,编辑在整个图书生产中得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四)图书智能生产达到了纸电同步

即同步输出EPUB、Word、XML、PDF等多种数据格式的文件,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子书、数据库等多种产品形态的销售,同时为图书再版打下了基础。

(五)图书智能生产降低了出版企业的生产成本

由于编辑在排版后的电子稿上进行修订,无需排版人员人工誊录,减少了校异同和核红的人工投入,在提升出版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在编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高的沟通成本,包括编辑与排版人员的沟通,编辑与上下游各工作环节的沟通等,而智能化生产下的编辑将大幅降低工作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进而极大地降低潜藏在出版企业内部的隐性生产成本。图书智能生产提高了图书出版质量,提升了图书出版效率,提升了编辑的核心价值,提高了出版数字化、数据化能力,降低了图书生产成本,但其最终实现从技术角度来看将较大程度地依赖平台的开发完善度,从专业角度来看将受制于负责排版、智能审校以及技术整理等工作的技术编辑的支撑度。

三、实现图书智能生产的建议

图书智能生产将推动产生新时代的编辑,他们在工作中经历的是更顺畅的编辑加工过程,面对质量检查时更淡定的工作状态以及通过更多关注学科进展和市场需求不断突破自己的工作瓶颈所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和愉悦感。这其中,支撑编辑从繁重的简单又重复的问题中得以解放,发挥其更大价值的核心要素便是技术编辑。技术编辑通过对智能审校的应用,让文字编辑从长久以来困扰其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参考文献不规范等一些图书出版的基本错误中抽离出大部分精力,将其转向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结构错误、语法规则错误等;通过初排、精排和技术整理等,为文字编辑基本扫清版面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使编辑过程更加流畅,编辑的核心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图书智能生产的实现不可避免地要先培养和储备衔接技术和专业的纽带型人才,以促使人工智能与出版产业更好地融合。目前我们仍处于图书智能化生产的初级阶段,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生产各个环节基于一个平台的融合共生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理应顺其自然,促其发展。图书智能生产将促使内容生产与技术进步一体化提升,推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出版新坐标。

注释

[1]姜春辉.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的融合探析[J].出版广角,2018(02).

[2]刘瑞东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出版流程再造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1(07).

[3]夏悦.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流程及要点[J].出版参考,2017(12).

作者:龚小晖 刘瑞东 高国连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