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1世纪全新技术革命工业4.0变革,带来社会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对世界大环境的认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呈现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生态化及多元化趋势。传统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巨变,建筑行业正在快速向新方向转型发展,要求社会人才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一轮变革。然而,随着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紧缺,反向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现状相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的“四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从起点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而新工科作为“四新”教育的领军者,对于新工科新形势的人才培养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从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对时代发展的应答,对于工科自身发展的主动应答,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式方案。本课题结合新工科建设发展背景,通过对地方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阐述,结合相关时代发展背景、产业变革、行业需求等因素下的新工科人才品质特点,分析出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保障措施,为我国地方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提供一些借鉴,为新工科应用型高校高层教育平台人才培养转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要求
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建筑学人才培养一改以往对于学科知识及学术人才的需求,变为以能力为导向、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高校应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未来展业工程对于人才能力要求,关注点落在对人才的知识基础储备、专业能力核心培养及综合素质的应用,侧重于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秉承思维的大世界观和民族使命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团队合作、积极进取、实践创新兼备的新型工科人才。
二、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低。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秉承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满足社会需求、遵循国家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目标再定位。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育方向结合新型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建设应切实可行,符合当下专业内涵,产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专业课程结构失衡、多学科交叉融合欠缺。教学结构与课程体系受限于传统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组成过于单一、过于老旧,关注点过多集中在基础课程上,实践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现有课程体系忽视学生的多样性,教学成果、评价标准过于固化,高校应结合学生不同个体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创建可以使学生达到顶峰输出成果的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协同不足、创新创业培养不够。欧美国家高校大多都与相关企业联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所需有效结合,这正是目前建筑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迫切需要的。我国部分高校虽已与企业达成合作,但未形成自有体系,未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效果微乎其微。同时,当下工科院校已开始认识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展相应教育内容,形成一股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依旧局限于各专业自身理论层面的应用,且仅有小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
4.师资能力水平有待加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且高校在选拔、聘用教师时过于看重教师学历及教研成果。因此,高校应多引进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者,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师资要求。
5.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高校课程评价大多仍沿用考试制,并不符合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忽视过程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评价结果支持力不足。同时,新工科人才培养要遵循行业发展需求,评价的方式、内容等需结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考量。
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确定
1.加强创新工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完善人才培育建设。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新定位。在新工科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结构、新质量、新体系五新体制的指导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应以工科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任务、社会和用人单位乃至国际环境对人才需求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加强,在OBE、CDIO、能力本位等理念的指导下,执行坚持反向设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多方共同参与三项原则;定位培养目标时要实现三个转变,进行资源合理分配,明确新工科教育为什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三个问题,即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实施过程,从而达到人才建设体系构建、实施一体化建设。
2.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跨学科整体融合。新工科建筑学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体系应拓展教学课程内容的宽广度,增加实践教学环境课程比重,协调好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之间高效协调配置。理论知识必修课只是作为学生基础能力的铺垫,实践课程种类及比重的提升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为完整,可达到课程体系结构未来发展持续性。例如,建筑企业实习、工艺实践课程、设计院实习、校企合作活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等,不乏包括一些科研、竞赛,如BIM竞赛、搭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均结合现今行业发展前沿成果,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将通用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学习—吸收—再创造—再实践一系列过程,增加学生自我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具有高效的决断力与执行力。课程体系内学科内容要支撑培养目标指标点,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关联性和综合性。例如,建筑设计课程,其学习内容可分为设计和表现两部分,设计时则需要原理理论支持,如公建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等;开设的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设计表达等课程则为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此外,各专业、各学院之间可组织制订协同培养方案,运用实际工程及条件环境,使学生尽早地适应行业工作需要。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新工科背景影响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要明确几个主体转变,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习者学习态度积极化,三是教学环境信息化。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主体,教师仅扮演辅助者和引导者角色,学案导学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课前,教师将学案发放给学生,通过小组自学、探究模式进行知识整合,适当组织分组竞赛,课上通过交流、讨论进行知识共享和自我表达,完成“自学+交流”主观学习意识。翻转课堂则多基于微课、慕课、SPOC的背景下,利用O2O模式,通过课程问题进行导学,课上教师进行完善补充,总结重点、难点,学生再吸收、再讨论,形成“三明治”式教学方法。成果导向教育下的教学方式是弹性的、多样的,可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发展空间,学生通过自我最优途径可取得成果最大化。此外,教学案例可采用实际工程项目,打破传统书本的束缚,构建开放教育课题例如无任务书的设计。教师应设计项目内容,表明进程及成果要求,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所获技能,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产出任务成果基础上,完成项目过程环节,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优化,最终进行成果评价设计。传统教学设置过于注重通用基础知识完成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和社会更新趋势的时代性。成果导向教育下的课程设置,则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度,要求课程的知识难易程度具有一定可调性和灵活度。
4.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度。高校科研方面应强调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深层次共同制订健全协同培养方案及高效运行机制,完善各部门管理制度,为学生搭建实践教育专业平台。通过基础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专业扩展课程,联合企业实习、毕业实习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状态。校方与企业联合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聘请优秀工程师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增加科研竞赛机会,通过竞赛成果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体上达到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素养的提升。
5.开展“双创”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应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提供校内实践场所、实验平台和实习条件,投入先进软件、实验设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模式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使学生形成具有工科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立足新思维、新角度进行创新技术技能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集教育、培养、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场所,如创业园、研究院、实践基地等。此外,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联合进行毕业培养及研究生输出等人才培养计划,从国际发展需求角度,不断更新人才培养平台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产业、专业、科技发展的现代新工科人才。
6.加强师资队伍保障建设。“双师型”队伍应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并行,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际项目、行业发展动态融入课程设计内容,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师资力量原则,在招聘时增加工程实践工作经验指标点,聘请持有工程职业认证资格的高尖端技术人才为校内教师。此外,鼓励教师“持证上岗”,保证自身工程实践经验能力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确保高校应用实践教育持续发展。在校教师实行企业进修、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产业、企业在校兼职人员可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相关培训,从而更好地将实践、理论相结合运用到育人事业中。
7.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多元、多角度、多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评价分为主观和客观两部分。首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建筑学人才培养分五年进行,根据年级分阶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是从初步到深入的过程,进行自我修正、改进与提升。其次,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对学生输出成果进行讲评,评价标准在强调学生共性和教学规律的同时,更关注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自身特色,使评价结果朝客观、公正、科学和全面方向发展。最后,通过直接和间接评价结果对比,总结人才培养体系问题环节,提出修改意见及修改方案,进行下一轮实施,再评价、再修改,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逐级可持续改进,进而通过正确客观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最终评价。
四、结语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入手,深入分析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究。从人才培养与新工科教育内涵本质关系思考,明确以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探求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实现从关注学科建设向关注预期成果转变,从关注教师向关注学生转变,从质量监督管控向持续改进机制转变,为工科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加强及实践型人才培养转型提供新的参考方向。同时,总结了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革新的有效途径,满足国家、社会、地区、专业发展时代现状,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高度适应社会、产业、企业的一流应用型建筑学新人才。希望通过新工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进程,为中国特色新工科教育发展做铺垫。
作者:张娜庄 敬宜 曲亮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