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影像的数字化传播与大众审美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影像的数字化传播与大众审美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影像的数字化传播与大众审美分析

影像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新的影像创作观念与制作技术推动了不同影像产品的发展。接受了大量影像产品风格的观众,审美习惯和视觉认知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会对影像的创作提出更多的审美需求,涌现出大量极具创新性的影像产品。数字化为影像传播发展给予了新技术、网络、媒介、创新等重要发展动力。构建出新的数字影像消费生态,数字影像产业已呈现创作流程化、媒介数字化、展示网络化、发展融媒体化的特征。其发展趋势开始向影像教育、网络商业、大数据推送产品方向发展。[1]从技术角度看,数字技术迭代对当下影视创作的影响最大。数字影像技术的创新不仅颠覆了以往影像工业制作流程,使影视产品的视觉风格变化也产生积极变化。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深刻影响大众审美习惯。使用数字技术手段的影像创作明显带有“数字影像特质”。“数字影像特质”通过数字视觉技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包括影视抠像、3D动画、数字虚拟结合、美颜滤镜等合成影像。随着技术的更新完善和算法的优化,合成影像越来越逼真,对软硬件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这些技术可以呈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影像。数字化的影像调整效果实现了传统影像矫正技术不能达到的高度,在对影调、色彩、遮罩、合成等局部精细调节方面,给影像制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1.文化传播对大众审美变化影响

那些变化缓慢的事物,是人们熟悉又常忽略不去主动感知的,比如树木的生长,云的飘动。这些与视觉心理上的“节省”原则有关,一旦一种视觉形象被你我熟悉后,大家很快会失去对它的“期待”,忽略其特征。人们总会关注带来新鲜特征和外形富有变化的形象。视觉的认知最先关注的是形态发生变化或节奏明显不同的事物,所以当下信息社会的大众审美也是具有潮流性的。大众在审美倾向上对新的数字影像产品,都会经历抵触、接受、认可、期待的认知过程,这也是大众不断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过程。除了电影、广告、游戏、动漫中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种虚拟技术创作出来的影像产品。在不断地观影后逐渐养成一种“心理期待”,希望看到更多的视觉奇观。抖音短视频就是这个观影习惯下的产物,用大量的主观生活视频传递不同的生活万象。这就是大众审美的数字化倾向,大众审美是自发的社会群体意识,强调群体审美的共性特征。它是现代社会里多元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大众审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对文化、艺术、经济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刺激了对新视觉影像的探索,并加速了“旧审美”的迭代更替。数码视觉技术的发展及5G网络的普及,加速了“数字影像产品”以往严肃单调的风格,更多代入感强、趣味化的影像产品扩大了创作的空间,激发出更多的风格和审美倾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风格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影响力。比如李子柒充满东方魅力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这些都从表现力的扩大转变为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大众审美变化与技术发展以及艺术创作三者互动的创新。[2]当下的影像创作更加关注大众审美的需求,大众对影像产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供求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及民主意识的提升,现代艺术消费由原来“高雅艺术”逐渐转变为“商业艺术”。传统占少数的“高雅”审美的消费群体不再是艺术消费主体,普通大众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带来了一个鲜明大众特质的审美潮流。这些艺术产品具有可复制、易传播、个性化且具有群体性等共同特征。普通大众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买主,更多元化的大众文化为数字影像创作开拓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大众审美的“潮流性”决定其消费的影像产品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在消费影像产品时,大众往往不关注其教育性和艺术技巧,更看重精神上和感官的愉悦,来满足心理期待。心理上也呈现出对陈旧无新意事物的反应迟钝,它们期待影像内容不停地传递变化,不断引起大众的兴趣和关注。这就是数字影像的“时效性”,通过这种变化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间接影响了大众的审美方向,这是影响数字化与大众审美的互动过程。影像是能够真实记录社会,并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媒介。优秀的影像作品可以引导大众审美,正如人们熟知流传的经典影像,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审美”影响。数字影像是融媒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影像的创作中融合了视觉语言的独特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特质,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影像产品。

2.传播媒介的时代性特征

从具体的艺术创作角度来看,艺术的创作是具象化、个人化的思考。将这个思考过程放在时代语境来分析,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艺术是社会的发展的时代缩影,每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文明的发展程度,包含了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成就。每一个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形式,都反映其时代独特的精神面貌,这是文化产物的时代性特征,脱离时代的形式和内容很难与大众产生共鸣并得到认可。影像的数字化传播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影像形式,同样也要看到融媒体传播的时代属性。从影像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大众广泛参与创作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呈现出大量人类科技进步、文化革新的珍贵影像。融媒体的信息传播,建立在交互文本和多媒体基础上,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机构,依赖于视听文本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的影像创作和传统影像虽然都是通过视听来完成传播,但5G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较大较长的影像产品有了无限的传播渠道。两者在影像上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大众审美从曾经注重“相对独立性和引导性”的观看方式,转变为注重视觉体验和信息互动的观看体验。数字影像产品的内在不一定是讲述深刻的道理,以说服观众接受这个道理。数字影像产品的内在是通过在再现影像创造者心灵深处的感受,传递给大众对事物认知的过程。这种感受是真正能感动大众的内容。这是融媒体时代影像创作发展趋势。[3]随着媒介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影像传播形式无论从理论角度、市场角度或观众的认知角度,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影像数字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影像的数字化转化是传统媒介跨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跨界的产物。像爱奇艺、优酷这样优秀的网络视频平台,就是电视台与互联网跨界的产物,跨界使得普通观众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平台获取更多的优质内容。数字影像在融媒体传播中展现的自身优势,有效的延伸和补充了大众审美的多样需求。

3.数字影像产品的影响及网生代影像消费群体的崛起

顺应技术发展和媒体变革大趋势,媒介融合发展的速度加快,数字影像创作“价值表现方式”及影像用户“价值获取方式”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融合发展是媒介发展的趋势,融合才能使产业应对技术发展和传播。影像承载的内容是作为媒体传播的主要形态,影像传播的便利性使其成为网络交流的主流语言。影像内容植入丰富商业信息的能力较强,是产品简洁的推广载体,满足影像用户和社会资源的更多需求。资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化发展。受众对影像信息产品的消费,既有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有对个性化服务和体验的需求。这促使影像产业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其发展驱动力借助以下几个方面:用户需求、信息简约、技术极致、产品迭代、消费流量、社会公众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跨界等。最为核心的是消费流量,影像内容价值越高,留住社会关注并拓展影像消费的空间越大。大多情况下影像都是以免费的形式获得用户,占领消费市场。通过对影像内容价值的不断拓宽,逐渐实现商业化获利的产业新模式。

4.产业模式与商业市场对影像产业的构建

影像与媒介融合,推动了影像探索表现形式和视听语言的多样性。从最初的传播方式到思维与观察方式的转变,再到创造者自身看法和观念的迭代。影像用户更加注重影像的情感体验及随时随地分享的便捷,影像关注的视角注重公众的认知度与视觉的关注度。包括新闻、艺术文化,社会生活和商业影像各类型,都以阅读者认可的方式展示,来适应网络展示传播与消费。博客、微博、微信等以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表达的自媒体平台,其内容日趋个性化,涉及广泛领域。自媒体通过移动阅读终端、小型平台网站发布碎片化的影像内容,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分众传送信息服务,大数据满足了当下商业运营对分众需求的及时反馈。将软件、硬件、服务、内容绑定,向影像消费群体提供特定影像产品。影像创作成为商业生产流程的一个环节,围绕影像消费创作,以影像消费为核心,确定产品开发的策略与亮点,满足个性化消费的目的。融媒体带来的理念,带来结构性挑战,重塑了数字影像的媒介特征。智能手机或便携式数字影像设备被大众普遍追捧和应用,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数码消费,数字影像成为生活日常。影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审美,而是生活中各不相同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和影像的传递者,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网络化发展的数字影像产业,从产业资源、影像市场、用户群体及产业的开拓空间看,都明显区别于传统影像时代的产业特征。以数字内容为核心,发展网络形态的影像创作与消费互动关系,使每个移动终端都成为影像创作的源头。[4]

5.媒介融合视域下影像资源管理

影像产品不单纯为商业目的去迎合市场,产业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着影像产品内容,提供市场需求的数据分析。网络时代的数字影像资源整合与转化是通过大数据开发利用完成的,影像传播注重消费分众和数据定制的数据分析,给不同的影像用户提供不同的文化价值分享和定制化的视觉感受和体验。影像的内容与消费通过数据相互对接,影像作品数据、传播渠道数据、展示平台数据、影像消费数据构建出完整的影像用户数据,这是消费群体的前端数据需求。这些前端数据需求,通过大数据演算出大众审美的方向和趋势。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发展战略,以数据分析方式把影像作品的文化价值提炼出来,传递特定的消费用户。融媒体的发展,从技术角度看,对当下影视创作影响最深远的,是数字技术迭代所推动的。数字影像技术的创新不仅颠覆了以往影像工业制作流程,对影视产品的视觉风格变化也产生积极影响。其发展趋势开始向善于抓热点,注重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融媒体产品生产紧贴用户需求。[5]融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融媒体自身的优势与特质,正是公众信息服务在当下传播环境里,“融合”提升服务功能的手段。基于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全面渗透,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边缘逐渐模糊。在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融合发展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而且必将带动新闻传媒管理体制的创新变革,以便适应媒介融合视域下行业的发展需求。首先,随着社会各界对“媒介融合”认知的不断提升,对其融合进程的安排不再走形式化路径,而是致力于从不同层面促进媒介融合的全方位发展,以加强传媒机构在经营管理模式、业务、内容、技术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为实现新旧媒体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即在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促进传统媒体的创新性变革,不同领域和性质的传媒机构应在技术支持下不断拓宽业务合作范围,尤其在管理工作、经营理念、平台推广、传播渠道和内容等展开深度合作,并以扬长避短的方式将媒体打造成管理高效、内容丰富及技术先进的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其次,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党和国家开展正能量思想观念宣传工作、传播主流文化的关键渠道,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传媒机构应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提高对媒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打造出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新闻传媒为建设目标,通过推动各生产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媒介资源的有效整合,从中探索新闻传媒管理机制的建设策略。需要注意的是,传媒机构在创新变革过程中应时刻把握新的发展时机,根据现实因素调整并优化战略布局,以促进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格局建设。最后,在新闻传媒管理工作中,除了推进实践工作和做好战略规划,还应将目光聚焦在行业发展赛道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明确传媒行业建设方针的受众需求及在体制建设中各方的工作职责,根据具体场景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塑造,同时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强化媒介的辨识度与核心竞争力,以促进新闻传媒行业的良性发展。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媒介的转型尝试及其展现出与现代媒介在渠道、形态和内容等不同层面进行全媒体运作的决心,包括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影响力和生产力的践行,均对影像的数字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大众审美文化演变发展的进程。[6]

6.影像资源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以短视频为影像传播形式的数字产品,通过抖音、快手这些平台迅速地兴起发展,改变了内容生产的供需渠道。短视频这种影像形式让生硬的内容更具人格化、场景化,也让信息的通俗化、内容的丰富、知识的分享和共创成为新的特质。目前,知识类短视频创作内容主要分为七大方向,涵盖科普类、教育类、才艺类、职场类、生活类、母婴育儿类、视觉艺术类等,几乎涉及当下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7]从短视频数据看,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知识创作者看来,短视频已成为他们传播知识、交流知识的首要工具。在短视频上做科普是种“全新的奇妙体验”。短视频锁定一个明确的知识点,以“点”切入,开门见山地剖析知识要点和逻辑,快速呈现凝练化有趣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展现知识最精华部分,短视频丰富的表现力与创作者独特的视角是成功的关键。这也体现着大众审美数字化转变与互联网传播新的发展趋势。[8]目前4分钟的短视频是最主流的视频长度,根据不同内容需要也有57秒、竖屏的产品。但决定短视频好坏的不是时长,优质的内容才会受到用户青睐,带来流量和分红。作为平台,须引导优质的内容去占领主流位置,限制有害肤浅的内容的泛滥传播。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吸引流量并获得收益。《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指出,抖音平台逐每日活跃用户量超过6亿,渐成为国内最大的知识、文化艺术传播媒介。记录和分享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平台价值的社会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2021年,抖音见证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3347万次结婚和715万次退休。这一年,抖音也记录了1783万次离别,2854万次团圆;有1134万条视频关于放弃,但关于坚持的视频则超过5055万条。短视频在大众娱乐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2021年,抖音上乡村相关的视频获赞超过24亿次。其中,湖南水东村、浙江毛源村、新疆禾木村、陕西袁家村、河北大洼村成为2021抖音打卡排名前五的传统村落。[8]2021年,网友爱上了在抖音“旁听”高校公开课,其观看总时长超过145万个小时,以一天上8节课、每堂课45分钟计算,相当于24万人在抖音上了一天课。2021年,观看清华大学直播的人数近1138万。短视频的爆火,除了机缘巧合等因素之外,必定也蕴藏着整体市场与用户特定需求及兴趣点的反馈。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9],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络用户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十亿用户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可见短视频发展势不可挡,且带来巨大的流量和经济红利。在众多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市场拉开群雄逐鹿的当下,借力新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影像产品制作与大众需求的发展新格局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网络技术推动影像传播的创新发展,让影像创作走向大众化、全民化时代。以短视频为纽带的数字影像传播方式,帮助人们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感受和学习新知识,在拓宽知识边界的同时,让知识触达更多的受众。结语一种新的技术经济学科,其发展必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动力的数字影像经济正在不断完善其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以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把影像从日常现实生活空间转化成供大众使用和消费的虚拟影像空间。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影像创作创造了无限可能,推动了数字影像视听语言观念的创新。时代在发展,影像的表现形式也在发展,数字技术的生产和完善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像的数字化、市场化及转化率三环节的数据反馈,体现了大众审美习惯的变化。每个时代,技术的突破必然会推动创造者观念的突破,与大众审美的良好互动会催化出更为丰富的数字影像产品,不断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像的数字化发展还处于新旧媒介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状态。人类传播史证明媒介的历史是“多样化”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受众主体从未改变。因此有理由相信影像有能力应对当下的数字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潮流,面对大众审美的需求,影像会做出改变,指引大众审美的正确导向。影像产业需牢牢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时代机遇,努力开启数字影像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许宁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