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国家的高教强国发展战略,省属特色型高校必须主动聚焦国家“双一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研究一流学科建设标准、核心要素等,顺应“双一流”建设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打造符合本校的建设路径,为高教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省属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在进一步明确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的同时,提出了要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路。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方针,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细则。“双一流”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树立了新的风向标,为中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滚动淘汰机制”的提出,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动态竞争环境,能够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大多数“双非”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一、陕西省属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现状
1.从研究现状看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以“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为主题,匹配搜索出各类文章310篇;以“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为主题,匹配搜索出141篇文章。在这些研究中,文章类型主要集中在“双一流”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双一流”高校两大类,研究主要围绕大学治理本身、加快学科升级转型展开,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何谓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其二,“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其三,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以“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为主题,匹配搜索结果为期刊12篇,与特色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高度契合的文献甚少。这类高校由于没有“985”“211”工程建设经验,如何科学合理地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最为迫切的研究课题。然而,纵观网络媒体舆论和学界研究文献,“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全国重点高校,探讨地方特色型高校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相关文献较少,立足省属、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角度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研究的成果偏少。特色型高校相较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拥有的学科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在一些特殊领域承担着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不同于综合类高校“多学科”“上规模”“上层次”的发展模式,上文所列“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内容相对宽泛,对特色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参考意义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因此,对特色型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2.从发展现状看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本土战略,加上公布建设名单时间不长,国外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尚未展开。当前,国内有关“双一流”建设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众多,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来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本身,围绕的中心也是入选高校和学科。从全国来看,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这一矛盾在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中也有鲜明的反映。通过调研和查询相关资料可以看出,陕西由于受到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省内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样突出。作为省属行业特色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学科限制等,短期内难以跻身一流大学行列。从目前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来看,也鲜有省属特色型院校。由于“双一流”建设在管理上要实现的是开放的、动态的竞争淘汰机制,这为省属特色型高校提供了建设一流学科的现实可能,因此,参与竞争一流学科成为省属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所追求的目标。鉴于以上研究和现实情况,笔者尝试就特色型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以期对同类院校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策略支持。探索如何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已成为省属行业特色高校的共同追求,此类研究也会伴随“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而不断变化和深入。
二、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理论分析
省属特色型高校以“特色”为标志,一般具有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社会美誉度高、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能力强的显著特征,它们拥有大多数综合类高校并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省属特色型高校可以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作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实力全面提升。
1.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双一流”建设战略不再对建设院校进行身份固化,而是利用公开透明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优胜劣汰”,“985”、“211”已成为历史符号,这为很多综合实力不够强、办学规模不够大的地方特色型高校提供了实现“一流”的挑战和机遇。没有身份固化,“双一流”的名单是流动性的,省属特色型高校在巩固和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通过探寻科学的一流学科发展路径和举措,为将来进入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极大可能。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拥有高水平学科支撑。过去一段时期,省属特色型高校在某些特定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这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产出等关键因素,与诸多综合性大学的差距明显增大。但在“双一流”建设机遇下,省属特色型高校可以通过优势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乃至“双一流”大学建设。
2.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变革,如今正直面对外开放的前沿,直面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特色型高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定位、夯实建设基础、强化学科特色、制度体系建设等多维角度展开探索与研究,将对“双一流”建设作出科学、睿智、符合时代需求的响亮回答,未来步入“一流”行列指日可待。陕西是高教大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百余所,其中8所入选国家第一轮(2017年)、第二轮(2022年)“双一流”高校,稳居全国第4位。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在2018年公布陕西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学科”名单,入选高校28所、一流学科37个,其中不乏多个特色类高校,这些高校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的坚强后备力量。因此,展开对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既是提升学科发展水平的现实需求,也与“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交相呼应,意义深远。三、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策略与建设路径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要从一流学科的建设要素出发,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根据国家和地方行业发展战略,结合特色类高校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建设策略研究。
1.一流学科建设要素
(1)一流的学科建设规划。一流学科应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顶层规划,具有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能找准学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科学设定发展目标与方向,统筹协调好学科整体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梯队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之间的关系,制订合理的改革路径与保障举措。(2)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体化构建一流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3)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团队。学科要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优良的师德师风,具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想。一流的师资队伍基础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关键是建设一流的学科团队。(4)一流的研究平台和成果产出。一流的研究平台可以实现项目、机构、人才的深度融合,能集中培育一批高水平学者和团队,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尤其是标志性成果,是实现学科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高校争创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
2.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策略
(1)优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科蓝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围绕学科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特色发展,推动学科优化提升,打造学科集群优势,促进多学科全面协调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同时,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有限资源,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推进具有突出交叉学科特点的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团队,为获批国家级研究平台和高级别智库奠定坚实基础。优化创新学科建设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和学科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学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校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职能,研究制订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重大改革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落实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学院学科建设管理组织构架,扩大和落实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学科团队建设力度,构建以“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为组织模式的学科建设工作体系。(2)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夯实课程体系,坚强思政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立体式“三全育人”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分类培养、突出特色”为导向,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校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搭建研究生培养交叉学科平台,提升研究生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导师责任制,落实导师动态管理,完善导师激励与问责机制。严格博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健全过程考核与分流淘汰机制,形成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联动体系。(3)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考核与监督,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深化。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建立师德师风年度评议制度、师德师风问题报告制度、师德师风状况定期调查分析研判制度和师德师风舆情快速反应制度。优化网络培训和现场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师德师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对接国家人才支持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集成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与政策资源,持续构建全面、开放、竞争的人才引育体系,加强领军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的遴选与聘用。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体制。树立科学人才评价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以用促评、以评促升,实现职称制度与岗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坚持师德与教师业务能力发展并重原则,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梯队层次分明、稳定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4)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和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完善科研管理和平台建设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创新团队建设、业绩考核评价等相关规章制度,激发教师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诚信的学术氛围。加强科研工作管理和统筹协调,落实研究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级科研管理及运行机构的主要职责,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在科研管理和平台建设制度方面,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指标体系为导向和指引,提升考核的实效。凝聚科研合力,助力高水平成果产出。一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加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强化项目中期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催生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二是以研究机构为载体。加快高级别研究基地建设步伐,优化整合资源,组建高水平科研方阵,形成体系完善、运转高效的科研机构,为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三是以研究团队为抓手。紧密围绕学科发展,组建学科梯队,凝聚团队力量,以高级别项目为依托找准学科方向,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
3.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和发展理念
省属特色型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本地谋发展,聚焦国家战略求突破,这是省属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1)找准目标定位,补齐发展短板。首先,要找准所处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是在省属高校中的方位,另一方面是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定位。可以参考学科评估、博士申报等关键指标,对标对表,找到差距,找出不足,找准问题所在。其次,要研究分析所处的历史方位,以目标导向引领发展,在不断追赶中实现突破和超越。再就是要找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难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梳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2)立足大学职能,发挥大学功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合作交流等职能。高校学科建设需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支撑,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省属特色型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的上述职能,紧盯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提供更多可参考可操作的资政报告,培养更多用得上用得好的优秀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新的发展。(3)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属特色型高校要主动准确把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推动引领学科建设和发展。要以协同促学科发展,拓宽眼界和渠道,加强学校不同学院、学科和人员之间的科研协同攻关力度;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通力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冷门研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瓶颈难题上狠下工夫、持续攻关,产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成果。最后,要聚焦国家新兴学科,先发制人,争取培育、发展和建设国家真正需要的学科。“双一流”大潮下,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必将是多元的。未来,如何结合省属特色型高校的组织特性和学科发展现状,一方面突出优势和特色,以支撑引领、全面提升为重点,在发扬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如何打破学科间壁垒,从而使其他学科受益发展、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一流建设标准,探寻一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举措,依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特色型大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传承特色、整合各种资源、重构学科生态,力争建设若干一流学科,必然会成为众多特色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理性选择,而探索一流学科的创建机制与实施路径,以一流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推动建设“国内一流”是现阶段高水平特色类高校保持科学发展的“必修课”。
作者:柯娓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