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应当把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作为主要任务,把美育作为高校学生通识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强化对创新音乐优质人才的培育。本文基于对通识音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解读,明确大学生通识音乐课程教育存有的问题,而后总结出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具体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作用;实践
近些年,大学创新型优质人才的培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等院校是创新优质人才培育的关键阵地,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育出拥有品德、涵养及能力的综合人才。专才与精英已经不是现代国际人才标准的首要选择,让所有大学生学习人文、社会以及美学等各种通识教育,并使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中得到灵感与启发,全面应用到各个专业的探究与实践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当前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共识。
一、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1.教化素养
不同类别音乐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干扰与心理感受,故而,高等院校在培育创新人才时可运用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把健康的、积极的音乐文化审美教授给学生,培育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同时,针对大学生来讲,通识音乐课程教育属于一种调和剂,使大学生学习生涯不过于“学术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不管是学业上又或是生活上,普遍具有相应心理压力,应当对学生展开及时有效疏导。而倾听音乐就是缓解学生压力的最佳方法,一曲乐观健康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迷谷。目前,社会中有诸多流行音乐,尽管这些音乐歌词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然而歌词内容却与学生发展不匹配,过于负面消极的音乐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高等院校音乐通识课程主要是为了向大学生传递正面能量,期望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由此可见,音乐是一副治愈生活的“良药”,在悲痛难过时倾听一首喜悦的歌曲,在孤独乏味时倾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均有利于学生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学校可定期组织音乐欣赏的艺术活动,在课程空余时间组织对应活动,使学生真正接触到音乐艺术,并非只是趋于口头形式。积极健康的音乐审美可以让大学生更为阳光、更加开朗,可见音乐对于学生素养的教化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2.教化思维
第一,音乐能够协助大学生体会生活,也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例如,团队合唱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专业研讨课程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力。第二,音乐能够协助大学生收获新知识,由于音乐作品中蕴藏诸多知识,如中华人文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国外文化知识等,促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在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音乐教化思维,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思维更为灵活,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而且还可使大学生产生“求同存异”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开拓思维,由于音乐本身就属于多元化的,学生对不同风格和类别音乐进行欣赏,可获得不同感受。由于高校学生发展趋于成熟,心智日益健全,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而且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对其展开全面观察,根据音乐旋律感受整体发展规律。学生亦可将这些能力应用在日常学习中,有创造性、有方向性地展开学习。其次,不同人对音乐欣赏持有的角度均是大不相同,因此应当理性客观地看待音乐审美风格,如此有利于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进程中可以理性看待观点的不同,学会接纳别人的理念和观点,也可以向其他人阐述自身的看法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大进步,才能充分发挥音乐对学生思维起到的教化作用。
3.教化品格
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可协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音乐价值观,防止发生盲目追捧的不良情况。而且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音乐价值均是社会价值关键构成部分,会对社会群众三观以及音乐发展形势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国内诸多高校民族合唱团以及民乐团在世界音乐赛事上崭露头角,并获得较好成绩,从而使更多大学生与群众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树立自信,使学生养成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的创新品格。从特定角度来讲,音乐价值观亦是人生观的“折射”,个体对音乐的鉴赏与其内心是相呼应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其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不仅能够促进现代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影响与改变学生三观。在大学通识音乐课教育教学中,可将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入其中,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把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种类越来越多,尽管流行音乐十分动听,但是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能够让大学生发现音乐个性美。在实际欣赏音乐的进程中,引导大学生把音乐价值观与具体学习相融合,以此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了解,完善学生个人品质,使高校学生变成新时代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优质人才。
二、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缺少音乐素养
从国内当前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音乐课程教育均是一个相对薄弱的课程。很多地区与学校虽然设置了音乐课程,然而实际开展情况却差强人意,未能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要求合理安排音乐教学课时。因此,许多学生因从小缺少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致使在大学时期学习音乐缺少基础音乐素养。另外,由于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只会被迫接纳知识,缺少自主探究音乐知识的能力。在多元化社会视域下,现代大学生音乐素养较低会使其审美价值和观念陷入迷茫状态,对于艺术欣赏存有盲目性。从审美方式而言,大学生追求方式过于直接;从审美判断而言,大学生极易冲动,喜欢低级趣味强的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2.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亦为中华文化更好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现阶段,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在开设课程时,会将学生社会就业问题与发展方向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尽管某些高等院校将音乐课程设置成选修课,然而也仅仅是表面形式。在大学通识音乐教育教学中,往往将音乐鉴赏作为主要教育模式,未能设置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高校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种类极少,大学生无法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从而导致出现“可学可不学”与“可选可不选”的情况,使得教师难以按时完成教学工作,也难以高效提升大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3.音乐教育内容落后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实际音乐学习中体会音乐的趣味,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质,拓展学生文化眼界。另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应将美育作为出发点,让大学生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艺术审美与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进而提高学生听觉艺术审美,增强与音乐形成的情感共鸣。目前,从我国大学设置的音乐选修课而言,通识音乐课程教学缺少完善性与系统性,音乐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使得教师难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所以,由于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滞后性,无法协助大学生与音乐情景教学迅速融合,并极易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进而对音乐课程学习丧失兴趣,难以和音乐艺术展开友好沟通交流,使得通识音乐课程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三、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发展
1.创新音乐课程教育模式
在大学开展有助于创新人才培育的艺术教育,属于一个全面、复杂、烦琐的系统工程,应当从创新课程教育模式与整合课程架构两方面入手。首先,在构建全新的课程模式上,大学通识音乐教学课程教育内容与方法需要展开创新与变革,教育内容应当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培育大学生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作为主导。在大学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过于趋向专业化与理论化,需要避免出现向学生灌输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和教授专业技术,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利用视频或以讲故事的模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非音乐专业学生与通识音乐教学课堂相融合,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音乐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其次,在整合通识音乐课程架构上,通识音乐教育需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开放自由的态势,让艺术课程之间与其他课程之间创建起密切联系。在音乐课程教育内容安排上,也需要重视和其他相关艺术课程的有机结合。另外,大学不仅需要开设普通音乐欣赏课程,而且还应当设置与音乐有关的实践课程,比如舞蹈与戏剧等,致使艺术类学科间可以做到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不仅需要注重和姊妹艺术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还需要注重转变以往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逐渐向相关边缘性课程进行扩展。在大学通识音乐教育教学中,重视和人文艺术教育科学进行结合,使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还可汲取各种人文内涵知识,让音乐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具体。如,将政治、文学与哲学等知识融入音乐教学中,设计音乐和文学、音乐和语言表演等相关教学内容。此外,音乐教师还可根据社会中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与问题,组织大学生展开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创建起音乐和艺术及科学沟通的桥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人文品质,以此培育出更多创新性人才。
2.注重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大学通识音乐教育需要遵守“乐教”传统,崇尚儒家莫善于乐的思想观念,把审美教育思想和观念融入通识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性活动,比如音乐演唱以及艺术表演等,在音乐中获得相应情感体验。众所周知,音乐属于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与实践艺术。在通识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以美育加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在通识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将审美感知、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等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唯有在以音乐审美素养培养为基准的课程教育观念下,才能最大程度培育与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新能力。故而,在通识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首先,参与性基础原则。从本质角度而言,音乐艺术就是个体内心体验的一个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探究、领悟、感受音乐,唯有充分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才可全面激发学生的无感,从而使学生在多感官的联动下,感受与体验音乐艺术魅力,逐渐生成特殊的音乐审美,并在各种感官下形成无限想象力,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在实际课堂教育中,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以学生兴趣、需求、爱好与能力为入手点,制定课堂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从而有效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思维与音乐鉴赏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持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情感性基础原则。音乐属于情感艺术,和其他艺术进行比较,音乐是最容易撼动人内心的艺术。在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教学中,需要掌握音乐情感教学的中心,从音乐情感萌发到积累再到共鸣,最后实现情感升华。譬如,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感知中,了解音乐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立足于音乐艺术具有的音响特点,对比不同艺术种类的表现方式,根据音乐作品具体表现题材,对音乐形象展开联想,体会音乐作品情感内涵,从而提升学生音乐欣赏和想象力。
3.丰富音乐课程实践内容
音乐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对于音乐艺术展开学习,不可只限制在认知和理性范畴,学生要注重对音乐艺术和内涵的体验过程。在大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均无法脱离音乐实践,不管是在音乐课堂教学,又或是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均需要重视实践和体验的有机结合。唯有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创作、音乐演奏等相关艺术实践活动中,利用观察、比较与训练等方法展开模仿,并积累感性经验,才可以为学生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基础。众所周知,大学是学生展开音乐实践的主要阵地,亦是音乐通识课程体制的有机构成部分。音乐教师应适当增添音乐实践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与音乐创造活动,然而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根据参与、演奏与倾听等实践活动,呈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而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培育学生个性特质与创造创新性思维。另外,亦可运用学校广播台播放各种经典音乐,让大学生了解与掌握更多经典优秀音乐作品,体会音乐文化的特有魅力。高校可邀请民间知名艺术家到校举办讲座,以此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强化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此外,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艺术群体,运用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歌咏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在组织和设计活动中担任各种角色,呈现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思维,从而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大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自主性和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同样承担着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学生通识音乐课程教育应将艺术作为核心,积极发展人文教育,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创新音乐教育形式,丰富音乐课程教育内容,推动高等院校积极发展通识音乐教育。所以,高校学生通识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应当将创新和实践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整合各种音乐资料,从而更好、更有效培育出创新型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蒙,张静.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评鉴,2020(18):61-63.
[2]王劭心.钢琴艺术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北方音乐,2020(23):127-129.
[3]张秋兰,陈婷婷.文化自信视阈下和田师专音乐教育的改革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39(05):60-64.
[4]郭玲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音乐院校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3):103.
[5]宋婕.国学基础上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1(03):42-48.
作者:孟楠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