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古代散文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摘要:经典古代散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语言教育、思维教育、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以往的古代散文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还应指向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目标,优化古代散文教学设计,力求学生在多种学习模式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代散文;审辩式思维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一词,并对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古代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思维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语文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古代散文教学时,必须要将散文的文化内质、思维逻辑融为一体,充分借助经典的古代散文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其逻辑思维品质,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和原因

(一)古代散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指导和点拨。但在调查中发现,高中古代散文教师在实施古代散文教学时,依然以“教师讲解”模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带着学生对古代散文进行阅读,并将其中的重点字词、释义、特殊用法给学生详细讲解,从整体上翻译,最终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解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学生也结合教师的讲解获得了正确答案,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二)忽视文章写作主体、写作技巧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古代散文教学目标时,依然局限于“熟练诵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虽然是古代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因为古代散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文章,还应引导学生明白古代散文创作的背景、写作的方式等,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阅读时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古代散文的高效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时,常常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课文翻译中,忽视了对文章主题、蕴含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写作技巧进行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读懂了文章内容,却无法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古代散文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更新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古代散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清楚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学生的学情。在当前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评价中,由于课堂教学是针对字词和翻译展开的,其考核内容也常常仅限于此,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层面的评价,并未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探究领悟层面等。同时,当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模式,难以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层次的领悟,无法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1]。

二、基于审辩式思维目标,优化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一)依据教材内容,深挖思辨资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经过了改编。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思辨性资源无处不在,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确其中蕴含的思辨性资源,以此作为教学的助手。一方面,可从教材单元的整体编排处入手。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三个“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单元,选择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的理性思维。鉴于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立足于本单元思维提升重点,并结合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教学中,可带领学生对《劝学》《师说》进行回顾,提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古代散文的现实针对性。接着,引导学生针对《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中的“学不可以已”“从师而问”进行思考,围绕“求学从师”这一主题,从现实必要性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由于《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具有倾向性,作者在写作时有意隐去了部分史实,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以及相关史料,思考作者的立场,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对“古代散文的现实针对性”形成深刻的理解,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优化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时,还可以从多篇文章入手,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并围绕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由于三篇文章都体现了“说理的艺术”,教师在开展审辩式阅读教学时,就可以从这点出发,结合三篇文章都蕴含的“古人对社会人生理性思考”现状,给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三篇文章的语言和说理方式特点进行分析:从这三篇文章中,你能否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人格和理想社会进行简单的概述?哪些观念至今仍具备极强的借鉴价值?这样,通过专题式的学习内容,可促使学生在明确的思考问题驱动下,主动参与对文章内容的探究阅读,并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

(二)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捕捉生成性内容

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绝对不是提前预设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在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时亦是如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可结合古代散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预设,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关注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观点,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内容,并将其转化成为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教学《鸿门宴》这一古代散文时,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诗词、短片故事、评述、影视作品等,对项羽、刘邦等人物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通过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预设,还结合学生对历史人物已有的知识作为起点,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并结合文本内容描述,围绕同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不同文体中的记载进行思考,看其存在哪些差异,并思考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鉴于古代散文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加强引导,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积极的对话,不能因为是经典就不加思考,也不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其产生片面的认识,而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关于这一事件/这一历史人物我是怎么认识的?这些观念是否合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平等对话,才能在课堂上通过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通过思考和批判促进了思维品质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2]。

(三)开展自主阅读,夯实审辩式思维基础

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以一般的古代散文教学为前提,并且在具体教学中受到课时、考试等外在因素的制约,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的阅读。鉴于古代散文的特点,“文言”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参考书,对文章进行阅读、翻译,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接着,也可以借助导学案、课堂提问、重点词句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学生只有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生出”审辩式思维能力。例如,在《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途径,利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七国形式之变”的自主阅读情境,便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一段历史事实形成深刻的了解,进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终为探究“六国破灭”原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依托学习任务群,强化审辩式思维能力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以及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灵活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围绕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古代散文设计出具备探究性质的学习任务,以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项目探究中将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整合到一起,最终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班级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科学设计古代散文的任务群。接着,按照小组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围绕学习探究项目进行思考、交流,最终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完成对项目的深度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可结合这三篇古代散文的特点,给学生设计“梳理和辨析作者的思想观念、论证说理方法”这一探究任务,并据此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几个学习项目:第一,孔子一生致力于“仁”“礼”,但在文章中却十分赞赏曾皙潇洒自得的志向,这和他的政治主张是否相互矛盾?请阐述自己的观念。第二,荀子主张“性恶论”,却主张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天性;孟子则是“性善论”的倡导者,从孟子“性善论”和“王道”思想进行分析。第三,多数学者认为孔孟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服务的,请结合这两篇文章,对这一观念进行评述。第四,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应“道”的规律,追求绝对的精神和自由,现结合《庖丁解牛》中的“道”对其进行评论。如此一来,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引导,可促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对其进行讨论,并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对古代思想文化形成深刻的认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把握核心问题,通过质疑设问推动思维发展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没有疑问到存在疑问,再到没有疑问的过程。学生在对古代散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深度阅读,并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形成极强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调查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中学生在对古代散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常常存在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难以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无法在疑问思考和探究中深入文本。面对这一现状,唯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引导价值,指向教学目标、古代散文重难点,科学设置核心问题,并借助以问代问、反问设疑的方式,引领学生逐渐进入到阅读文本中。例如,在《劝学》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教师可围绕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设置核心问题。具体来说,在这篇文章中,荀子认为“学”可使人“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鉴于此,教师在指向“形成正确学习观”设置核心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借事物引外力而发生变化,阐述学习对人的提升作用”,并围绕文章中主动借助外力和被动借助外力进行学习的论述展开阅读、思考,并在具体的梳理和归纳中,对“学”的抽象概念形成明确的认识。如此,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促使学生在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的时候,还可以结合文本中潜在的对话空间、留白处等设计疑问,引领学生在古代散文的深度阅读和思考中,阐述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3]。综上所述,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难点。鉴于古代散文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立足于当前古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依据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内涵,优化教学设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古代散文深度阅读中,经历思考、质疑、探究等环境,拓展自身的思维品质,提升自身的审辩式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1.

[2]刘金金.“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3]辛勤.高中古代散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作者:许同兵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