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德育教育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重点,虽然许多教师已经在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融入德育元素,但德育教育效果依旧不明显,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方向仍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为主。陶行知生活化教育思想更注重教学做合一,为高中语文和德育教育搭建了融合桥梁,在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因此,有必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思想,解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意义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更指出教育不应该被学校所局限,而是要让教育拓展至社会中,打破传统教育束缚,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做合一更是对教育理论上的一种创新,真正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基于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特点来看,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更有助于高中语文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和教师过于在意语文学习成绩,试图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未来。但高中语文教育远不止此,素质教育的推进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除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和文化的积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更有助于高中语文与德育教育的融合,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机会。其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打造生活德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更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推进学生的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利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生活德育教育使学生明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达到对学生思想、知识技能上的双重教育。
二、陶行知生活思想下的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策略
(一)创新教育模式,贯彻德育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理应具备发明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来不断更新教育模式,以此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更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知识内涵,学会知识应用,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如此才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目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突出生活化教育,所以教师应从生活化教学方式着手,为学生展现语文知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魅力。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许多学生认为高考是自己人生的关键节点,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只是为高考做准备,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也会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升学压力。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意义是为完善学生自身,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上都是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同时,将生活化教育思想贯彻到高中语文德育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中,秉持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学习观念面对社会,以此助力学生综合发展。如教师在开展《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教学期间,应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为学生打造全新的生活化教育模式,先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可这样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了哪些了解?作者在描写这些建筑时都采用哪些修辞手法?”以往教学模式下,为加快教学节奏,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复习和学习时间,学生拥有自主思考和实践机会较少。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为学生预留出更多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机会,真正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着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建立小组,探讨自己对问题的结论,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为渗透德育教育思想,教师可在课后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中国建筑物在课上展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建筑的详细信息,包括建筑本身拥有哪些文化内涵等。这种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物的了解,更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也通过对建筑物文化内涵的解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深度挖掘教材,开展语文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包括写作、课文等教学内容都可作为德育教育展开途径,教师有必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找到教材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的关联,发挥学科语文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语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语文的人文魅力。虽然学生已经对语文学科知识产生一定认识,但思想道德品质还未完全形成,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师有必要全面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以此发挥德育教育功能,助力学生综合发展。如教师在开展《沁园春·长沙》课程教学时,需明确此篇文章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元素,为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分析作者创作诗歌的内涵和背景,侧面体验作者内心的情感。在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需要对本篇诗歌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此篇诗歌是在毛泽东年轻时撰写,诗歌中展现作者迫切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彰显作者的伟大抱负,也让读者认识到年轻时的毛泽东是一位心怀天下和国家的有志青年。在学生已经掌握本篇诗歌的重点后,教师便需要利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所处时代和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现代与过去之间的鲜明对比,也使学生思考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更应居安思危,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此教学环节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符合生活化教育原则,更突出德育教育特点,发挥语文教学功能,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布置一些写作题目,结合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阐述自己作为当代有志青年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更加强大。布置这一写作任务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促进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立志成为更优秀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对诗歌从情感上认同,逐步成长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且知识体系健全的全面型人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达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每位高中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陶行知生活化教育思想提出教学做合一理念,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也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为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德育教育元素,借助生活化教育思想开展语文教学课程,深度挖掘语文中潜在的德育元素,创设语文教育情境,更新语文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以此推进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高中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发展。
作者:江晓琳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