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与实施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的教育传统,形成了自由教育(FreeEducation)理念,它也是当今公认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最早雏形[1]。20世纪初期,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元素深入其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开展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2]。随着我国“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通识教育中国化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的论述中认为“通识教育(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3]。它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旨在推动学生在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是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知识储备,属于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范畴。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给现代大学生同时提供了机会与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互不匹配等。因此,面对“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金字塔”理论,大多数高校选择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民办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以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那么,对于人才的竞争,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开通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解决以上问题,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模式及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拥有一个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比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和时代特色。它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课程体现了实用主义、国际意识,具有整合性、探究性特色[4]。而复旦大学这样阐述: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5]。因此,本研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分析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为通识教育全面铺开的可行性例证,尤其是对民办高校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创新通识教育模式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内容,对此绵阳城市学院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期给其他同类学校以借鉴作用。
2绵阳城市学院的通识教育
2.1通识教育在绵阳城市学院的发展
绵阳城市学院自2006办学以来,通识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2006年,首次尝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相互融通,它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经济管理基础(工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管、文)和集中实践等能力训练,学分占比为44%,学科间相互交叉。2008年,为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集中体现“错位发展、突出应用型”,加强素质教育,实施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对通识教育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分支,即分为了理论教学体系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能力培养体系的公共实践课程。2013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以人为本、强化实践,贴近行业,突出特色”的思路,实施“大类招生、三段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平台建设,增加了工程实践、人文素质修养、公益品格训练等课程模块,为通识教育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7年以来,绵阳城市学院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系列探索与实践,始终坚守“有教育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的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与实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创业领袖计划’为两翼”(一心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引领发展,全方位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创新。
2.2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最终需要落实到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课程体系[6]。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绵阳城市学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并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主要通过公共课和选修课等方式实施。涵盖人文社科、文化艺术、自然科学、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2.1课程框架及结构。通识课程体系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为指导,遵循教育培养基本原则,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树立“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具有‘有品、有趣、有情、有用’情怀,具有国际型、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三创、四有、五型”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围绕人才培养,实现以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发展共同提高人才观。该体系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未来职业应变能力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2.2.2通识教育课程。按照绵阳城市学院通识教育“三创、四有、五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面向全校学生组织教学,主要由公共课程、通识核心课、通识限选课、通识任选课、通识特色类课程、通识拓展类课程等板块组成。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文体类、语言文学类、计算机能力类、心理健康类课程等。通识核心课程。包括中华文化基础、现代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哲学导论、科学技术史、管理学原理、数学文化6门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分为网络平台课程(MOOC)和校本通识选修课程两大类。校本选修通识课程包括物理文化、中西民俗文化比较、运动与减肥、西点军校史、Python语言。通识特色类课程,即通识教育系列讲座。主要为拓宽学生视野而进行的引导性课程设置,涵盖院士讲座、国防军事、角色转变论、世界中的中国、创新创业等内容。专业能力发展课程,主要设置基于学科交叉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体现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应变能力。通识拓展类课程,即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课程,由思想素质教育成长实践与拓展项目、学生科研(科技创新)、参加学科竞赛和专业社团、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等组成。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体验、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YB”项目培训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等组成。另外,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言,改革和完善教学组织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促进绵阳城市学院创新转型的关键之一。
2.3通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管理
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对通识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绵阳城市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解决了组织与实施问题。它负责全校通识教育与课程的规划、执行、管理等,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产业)学院、信息中心、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深度协同,打造绵阳城市学院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体系,有效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推行学业与就业的“双导师”制度、“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制度等,全面推进高职称教师、学者通过区域特色开发通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丰富学生视野,助力通识教育模式过程实施。比如充分运用绵阳科技城特色,开发了《“两弹”精神与科技城建设》等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第三,不断优化、创设通识课程,以实现学生多面发展。涵盖了爱国教育、院士讲坛、国际动态、行业与专业、写作与表达、经济与管理、创新与创业等主题。当前,根据通识教育特点,绵阳城市学院已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现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强调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通识教育深度发展的几点策略
3.1转变观念,厘清通识教育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通识教育是一种观念和理念,更是一种思想,是和具体的教育形式相统一的产物。大学通识教育的应然理想和追求是:通识教育应是有关素质无关应试的教育;通识教育应是有关自由无关专业的教育;通识教育应是有关发展无关功利的教育[7]。因此,通识教育对教育阶段、形式没有具体要求,关键在于人们的认知方面。与此同时,绵阳城市学院“三个理想”的办学理念,对通识教育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决定了“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进一步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并非传统的全程专业化教育。至此,需要民办高校加大其认知与投入力度,推动通识教育纵横发展,终使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3.2未雨绸缪,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要求教师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有宽泛的知识面,以达到基础能力需求。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民办院校办好通识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在师资遴选、培养、梯队建设上要统筹规划,不断提高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3.3因地制宜,开发校本通识教育特色课程
探索学生除学习专业系统知识外应具有的能力,是开发通识教育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绵阳城市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和客观条件,开发了物理文化等6门校本通识选修课,进一步丰富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为开发民办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方向。因此,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二三四”多维课堂创新,可为民办高校开发通识教育特色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3.4跨学科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
通识教育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布必修、名著课程、核心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选修)。在选择通识教育模式时,民办高校应着力构建学科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结合的方式,继续依托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个性教育”与“全面教育”,实现“学科互为交叉、知识融会贯通”的愿景。
3.5改革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从绵阳城市学院建校以来的实践来看,通识教育模式已日趋成熟,逐步实现了由“一维”“深井”向“T”型的转变,为民办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然会伴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而,改革“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院校迎接“转型发展”挑战的一个法宝。同时要注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加快专业集群建设,拓展专业面,兼容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经济、道德、社会发展等内容,稳步推进“通识教育”在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4结语
本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解决了民办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管理与实施等问题,为深入研究通识教育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尤其是对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友燕.哈佛大学通识课教育改革对我国高校通识课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59-63.
[2]栗长江.通识教育:概念、借鉴、发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1):5-9.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4]吴薇.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101-102.
[5]曹继军,颜维琦.领风气之先的复旦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17-04-16(5).
[6]宋春婷.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电大理工,2016(3):69-72.
[7]汪旺根.实然与应然:再论大学通识教育[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90-92.
作者:张美艳 李鹏 单位:绵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