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浅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浅议

摘要:经过高中三年的激烈角逐,大学生步入大学,进入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其熟悉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都出现颠覆性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来面对外部变化。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角色转换,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研究法,针对大学生展开新生适应性调查,发现其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不适应新环境、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失落感、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定位改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等方面,对此提出新生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办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入学教育活动,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关注特殊群体,将就业指导前置,改善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大学生;新生适应性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措施,也是推动大学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由此可以得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在刚刚迈入大学阶段的适应期,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这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调查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展开研究。依照我国现有的研究调查,学者于晓波编制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在学术研究领域受到广泛认可,具备较强的信效度,涵盖六大维度[2],如表1所示。大学新生人际适应主要指的是新生在入学之后是否能够结交新朋友并形成全新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模式是否合理;学习适应主要指的是大学学习方式相较于高中时期将会出现颠覆性转变,基于此,新生是否能视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具备学习动机,是否可以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专业适应主要是大学新生刚刚入学时,对专业类型差异性的适应度;情绪适应主要指的是大学新生适应期间的情感是否正向积极;经济适应主要指的是面临突然增长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是否需要通过贷款来支付,以及个人和家庭是否可以承担;离家适应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到外地上学,是首次离家还是已经适应,是否适应大学食堂的饮食习惯,是否会对家人产生思念之情。学者曹薇、罗杰通过调查表格,对某高校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情况如下[3]。第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第二,基于该调查表格,人际适应结果最好,想家适应结果不够理想,情绪适应、专业适应和学习适应以及经济适应结果呈现递减趋势。第三,基于生源地、独生子女、性别和专业学科这几个维度,该学校新生适应性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女生相较于男生,想家适应和情绪适应总分更低。家庭来自农村的新生,相较于城市新生来说,经济和情绪适应总分更低。相较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情绪适应和经济适应总分更低。除此之外,工科类专业新生适应性最强,理科类新生适应性最低,医学、文科新生适应性逐次递减。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

(一)因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不适感

陌生的生活环境,包括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给大学新生的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二)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失落感

很多学生在正式迈入大学校园之前,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无论是在人文环境、学术氛围还是在人际关系上,都抱有美好的期待,觉得大学生活一片光明。但是在入学之后,却发现与自己的理想目标存在差异。理想化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对新生的大学适应性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因人际关系不适产生孤独感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有所不同,其与人交往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很多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不会与人交往,由此引发心理不适感,产生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个别学生时常沉浸在高中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对现有的大学人际关系时常不满,缺乏交往技巧,期待他人与自己主动交往,而自己却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自我地位改变导致评价失调

经历高中三年的拼搏,刚刚迈入大学的新生满怀期待和憧憬,可当他们走进学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人随处可见。这种由于成绩所带来的心理落差,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一定的打击,甚至会使其出现厌学情绪。

三、针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新生入学之后,高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为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如何构建自我认知、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如何保持正确的恋爱心理、如何对压力进行管理、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等,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全面地表达自我,将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碰见的问题全方位传递出来,避免不良情绪积压在心中。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改变对大学生活的片面认知,避免对大学生活形成过高的期待,正确评价大学生活;了解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之下,机械化和被动化的学习方法,尝试运用自主学习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对个人作息时间进行有效安排,改变过去固有的思想认知;学会主动和同学、教师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并学会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取长补短,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在生活上的迷茫。

(二)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活动

首先,高校需发挥广播、校刊、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官方账号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开展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在宿舍区以及报到区设置专题海报,将大学新生适应办法置顶至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让学生了解在刚刚步入大学时,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为正常现象,指出适应策略。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与新生入学适应性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解适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讲座的举办,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入学阶段可能会出现的负面情绪,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降低对心理咨询产生的错误认知,并提升自主求助意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地点、联系方式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4]。除此之外,可以开通线上匿名心理咨询沟通渠道,进一步避免线下心理咨询为学生带来的尴尬,使学生不再碍于情面而耻于咨询。通过线上沟通及交流,学生身份信息得以隐藏,从而敢于倾诉自己的烦恼,同时也方便教师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三)组织适用于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首先,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执行工作上,可以开展与自我探索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包括“我是谁”“我在大学校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现真实的自我”“如何表达自我”等,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自我,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独特之处,并善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包容他人,进一步降低由于生活和外部环境所导致的心理落差感。与此同时,对于过度自信的学生,也可以降低其优越感,促使学生的自信心全面增强,更为清晰和客观地认识自己,平衡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展现个人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可以开展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宿舍关系、人际交往关系等相关的团体活动,并通过信任之旅、我说你画、你画我猜、信任背摔等团体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以及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准则,学会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片面认知,从传统的被动式交往变为主动式沟通,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可以开展时间管理团体练习。通过“今日事今日毕”“我的时间安排”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时间,对大学时间进行有效安排,让个人生活具备更强的计划性,掌握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大学生活节奏。最后,开展培养团队精神团体辅导。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集体来说,为了达成目标,都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可以通过“戴高帽”、同学欣赏这类练习活动,让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同时学会欣赏他人,以保障团体协作积极性得以提升。通过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心得分享,大一新生可以提高集体归属感,进一步降低由于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以及不善于人际交往所带来的空虚感[5]。

(四)关注特殊群体,帮助新生排解心理困扰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性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高考失利的学生、从未脱离家庭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掌握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在全面展开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定期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他们目前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并在发现学生情绪不对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将就业指导教育前置,提高新生专业认同感

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面前置,可以让学生在入学时就了解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了解面对未来的社会,需要在知识和技能上做哪些准备,以确保新生可以更加明确人生成长目标,促使学生在入学阶段就可以强化个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将就业指导教育前置:一是可以在入学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题培训,让学生尽早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校友访谈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通过对校友和学长的访谈,吸取经验,掌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进而明确未来的学习目标,改善个人的学习办法,缓解心理学习压力,初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出现失望、失落情绪。除此之外,大学生若是对个人所学专业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会对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外在学习行为带来影响。因此,改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在入学教育阶段,除了需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外,还需要及时向学生讲解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学习方向、学科学习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未来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6]。二是每年召开一次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与专家讲座学习,了解本专业目前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包括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及企业生产中的实践运用,以激起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三是可以综合专业特征,开展参观学习活动。举例来说,对于建筑专业,可以参观具备本土特色的景点建筑;对于美术专业,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对于机械电子专业,可参观本土龙头企业的大型电子工厂,领略专业所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及价值。这类活动对于改善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认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具备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新生在入学期间出现的不适应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帮助学生转变个人角色,进一步缩短新生适应时间,并正确地认识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与高中阶段的差异,初步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学习奋斗目标,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适应大学生活,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晓波,黄戴清,曹亦薇.广东省大学生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1):35-37.

[2]于晓波.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及初步诊断[D].深圳:深圳大学,2010.

[3]曹薇,罗杰.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性与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5):6-11.

[4]冯才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引导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1):77-81.

[5]张春桃.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与研究[J].才智,2020(20):102-103.

[6]刘德才.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150-153.

作者:李爽 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