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开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除了具备“知识性”特征,还具有非常多的情感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需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开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文从小学语文的情感性特征出发,对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小学教材也进行了多次改编。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精选的课文不仅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而且文本也充满着对祖国、人民、自然及亲友等的深厚感情。不少文章既有文学的质与美,又有充满了美好、庄严、崇高等审美意识。这也是情感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教授,而且要进行情感传达和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由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的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教师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既教授好语文知识,又传递好文学的美感与情感,并不容易。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人文性及情感因素,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认知不足,情感不够稳定,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山河的礼赞,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可以以引领者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情感认知的发展。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词语、诗句及文章的讲授,也不限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包括思想感情上的认知与体验。实际上,语文教学从来没有脱离过情感因素,思想感情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因为,语文教学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感情交流。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既能做到以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情感的交流,也能反过来通过情感的互动,沉淀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当前,不少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学生不仅习得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但是,不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负责知识的传授,学生负责知识的习得,情感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较少,情感的交流更无从谈起。同时,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并不能做到很好地挖掘与传递,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知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系统的,并不是割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多媒体设备、加强情感体验等方法,开展情感教育。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具体情境,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情感认知。
(一)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就在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一成不变的课堂注定不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中,产生求知与探究的兴趣,才能迸发强烈的学习愿望。反之,如果学生对于语文课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会高。所以,教师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小组,先通过小组内部的探究认知,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感情。然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展示。同时,可以根据内容与故事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诵或者表演的方式,还原课文内容,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组内的交流,学习到课文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表演展示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情境体验法、问题探究法、多层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推动情感教育的开展。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对比进行闰土形象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一半的小组认识“曾经的闰土”,一半的小组认识“现在的闰土”。然后,各小组再进行展示。这样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认识闰土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
(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生活简单,一般都是在家庭与学校中活动,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较少。正因为如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背后的感情因素。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加深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世界,以加强对于课文的认知、对于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进行《赠汪伦》一首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在朗诵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进行配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感情。具体到诗歌的理解和感情的体会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设离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重回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创设离别的情境以后,引导学生体会分别之际李白的心情如何?李白的感动仅是因为汪伦踏歌送行吗?然后把重点落到最后两句诗歌的理解与认识上,比较句子,体会感情。通过三个句子的比较: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从而得出这份感情的深厚与真挚。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小动作、走神等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贴合学生实际,主动联系学生生活,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在学习《端午粽》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情境设置为端午节,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吃什么、看什么。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多媒体设备导入端午节的图片,谈起端午节的习俗,利用这些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体会书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加强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因为端午粽起源于楚国士大夫屈原,正是他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不屈精神,使得我们对他爱戴、敬仰和尊重。学生能通过情感体验,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情感教育。
(四)教师注重自身情感的丰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情感直接关系到情感教育开展的成效。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展现出积极乐观、和蔼可亲的状态,切勿将消极沉闷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质量。首先,在衣着穿戴上,要简洁大方,能让人感觉到轻松。其次,在课堂上讲授时,要有亲和力,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是双向、多向的情感交流。一个合格教师必定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最后,在学业点评上,要多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少用批评式语言,这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也非常有帮助。教师还可以进行家访,在走访中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其生活背景,因材施教,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结合作文教学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并不仅是语文文本教学的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开展情感教育。在小学阶段,作文往往集中于写人、记事、状景,这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情融入到对人物、事件、景色的描写中,这样才能以情动人。例如,在以“秋天”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秋天的田野中,让其身临其境,真实感受秋天的一景一物,如蓝天、白云、田野、农民伯伯等。这些景物足以唤起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也有的写,写出来的文字也不会空洞无物,相反还能充满感情。又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在学生讲解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明白难忘的“点”在什么地方,即为什么难忘。这样学生在回忆难忘的事,就可以写清楚、写具体,写明难忘的原因。这样文章就会生动,吸引人。而且,其难忘的个人感情,还会感染到读者。这样的作文无疑是成功的。
(六)利用社会实践课开展情感教育
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要。语文实践课也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必须从学校“小课堂”转移到社会“大课堂”中。毕竟,只有有更深刻的认知,才能写出更有深度的文字。笔者,在开展《春天来了》的习作训练时,将作文教学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进农村田野。在春天的农村里,学生置身于田野之中,感受乡村,感受春天:植物怎么样,动物怎么样,空气怎么样,农民伯伯们怎么样?教师在进行观察指导后,学生的习作有文字可以写,内容变充实起来,文笔流畅多了,感情也丰富起来了。通过这样一堂实践课,学生走到户外,亲身感受了春天的大自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既有的写,还写得美,增强了学写、愿写、爱写的动力,还陶冶了情操,加强了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民俗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积累、认知和感受丰富的生活素材,并把这些素材迁移到写作中去,有了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的文章既有质感,也会有美感和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值得广大教师不断去学习和探索。为满足素质教育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去认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不仅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且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办法。
参考文献:
[1]彭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开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9):51.
[2]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3):349—351.
[3]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72.
[4]杨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8(4):48—49.
[5]乔德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7(2):87.
[6]程勰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7(9):225—226.
[7]卢维明,黄丽萍.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35.
作者:褚艳伟 单位:济南市楚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