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思政内涵探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思政内涵探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思政内涵探思

摘要: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为例,以支架理论为支撑,认为应遵循该课程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既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德育育人目标。发掘该课程思政内涵和德育要素,力求做到科技知识的获得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的显性教育目的和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实事求是,刻苦创新的科研态度等隐性教育目的相结合,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角度探索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科技文献阅读课堂教学的途径,使学生不仅通过阅读,获得科学知识,提升阅读技能,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具备“科技强国”的使命感,把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程思政;科技文献阅读;科技强国

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全国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或科技英语阅读程)是多所理工科院校外国语学院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程,课程教学目的主要通过科技英语文献阅读巩固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英语学习技能。随着我国国门持续对外打开,国际科技交流日趋频繁,同时各国间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该门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拓展科技知识,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和科技素养打下基础。同时必须看到,长期以来,该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塑造功能重视不足。作为一门人文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需要挖掘该课程的思政要素,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耕细作,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合力,培养专业知识精进,语言能力扎实,具备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1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各级党组织承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广大专业课授课教师主要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各门课程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视不足,即对“教书”工作重视有余,“育人”事业关注不足,造成高等教育“智育”“德育”两张皮,两个课程体系各自运行。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科交叉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根基在于立德树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命题最早是由上海市教育部门在2016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是指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堂教学目标既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也包括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旨在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自然科学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3]由此可见,各高校要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不仅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德育的培养,其他课程,如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程,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等都亟须将思政建设纳入教学目标,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渡。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4],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强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科技储备人才和培养有纵深研究能力的科技人员的使命,从基础抓起,从基础抓好,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科技知识,培养学习研究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很多高校开设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作为融合英语语言与科技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科技文献阅读旨在以英语为媒介,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翻译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尤其是通过阅读英语原版书籍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掌握特定领域或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以英语为工具交流的能力。

2科技文献阅读课程德育目标设计

2.1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科技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虽然强调语言的内部价值,既承载科技知识,但是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学生阅读科技文献,在获得科学发展动态的同时,也会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因此科技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不同学生中引起不同的主观感受。科技文献阅读课程,在专业教学方面,旨在通过阅读科技文献拓宽语言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和专业阅读量,以英语为媒介了解所学专业领域先进技术手段及科技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依靠科技发展振兴民族做准备。与其他大学英语课程,如英美文学,英美文化,综合英语等相比,具有如下三个特征:涵盖学科广。科技文献阅读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涉及农业、林业、电子、计算机、环境科学、化工、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从宏观层面看,涉及各学科的学科特征,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各学科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上,涉及各专业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等特点。英语科技文献中文化输出较为隐蔽。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语言,多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强调对西方文化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就科技文献内容来看,一般认为,科技文章内容准确、结构严密、概念清楚。科技文献文字不必华丽,但内容必须表达无误,体现出科技文章的科学、严谨的性质。科技文献旨在传授知识,向读者或者听众提供不具备或者是不全面具备的新的科技内容,只陈述客观规律,阐述客观事实,科技知识输出者以客观、公正、严谨态度阐述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因而科技文献更注重科学性、事实性和客观性,体现科学工作者的非主观的科学态度。然而,科技英语文献同样承载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科学家作为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文化偏好等,这些要素会融入其呈现的文献里。相对于在文学艺术作品,科技文献中的文化输出方式更为隐蔽。例如,目前很多研究提及的“混血”人种优势,迎合了某些混血人种比较多的国家的宣传需要,不利于混血现象较少的民族自信心的建设。科技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和其他英语变体如新闻英语、法律英语等一样,在实际应用中要甄别信息,“去伪存真”,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真科学”的同时,培养鉴别“伪科学”的能力。理论认识与科学应用情境认知的统一。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中,仅传授科技知识和阅读技巧,会让学生在掌握纯理论和书本知识的时候感觉到枯燥。科技已经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并将继续带来持续的重大变化。因此,科技知识不仅有对世界的理论认识,也包括科技对世界的改造,对生活的影响。对科学应用情境认知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与世界和生活的关系,进而关注到科技引发的人文领域,社会领域的变化和影响,如克隆现象、人工智能等,学界除了关注相关的科技发展前沿技术,还应重视其产生的伦理问题、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影响、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2.2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育德内涵

在科技全球化交流的背景下,各国间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科技文献阅读能力培养也日趋重要。我国在很多领域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同时这种不平衡可能对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产生冲击。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要求的同时,各门课程挖掘“育德”内涵。在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中融入中国优秀科学研究传统,融入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对科技发展既有“共时”的学习比较,又有“历时”的反思和展望,从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统一。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育德”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科技知识的储备与社会责任担当的统一。科技英语阅读包括科技知识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都不能脱离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社会担当。知识的拓展,技能的提升是为了科技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科技英语这门语言,既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又是国际科学界学术交流的工具,“共时”的科技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现状,学而后知不足,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理解科学发展的伦理性,也有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对推动祖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历时”的科技史考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科技发展史和中国科技发展史经验教训,利弊得失。科技知识既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人类改造世界的伦理选择。如火药,从生产生活的和平使用,到被用作制造战争利器,科技的运用带来社会伦理问题等。因此引导学生一方面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关注科技运用的伦理问题,科学可以为人所用,科学以文明的方式为人类和平发挥作用。“科技全球化”和“国家意识”的统一。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发展了科技知识,推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全人类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有了先天有利的条件汲取科技知识。但是,必须看到,科技在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军事等领域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在很多领域,我国科技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向外学习,汲取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以史为鉴,投身到我国科技发展的事业,建设科技强国。因此,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也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作用,守好“一段渠”,汇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形成合力。

3思政教育在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融入途径

3.1融入教学理论

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因此,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中教师首先在教学大纲框架内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在阅读科技文献时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予以指导,同时对品德建设和价值观构建提出要求。必须看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采用翻转课堂,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活动过渡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要活动。教学理论上,运用支架理论,坚持启发式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scaffolding”(支架),提出教育活动中,学生可凭借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科技英语阅读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互动的主体,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坚持启发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学生搭建科技文献阅读的知识支架、阅读策略能力支架以及心理能力支架。根据学生现有的科技知识基础,设置由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现状,科技的伦理思考等知识等构建的知识支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快速阅读,特殊信息点和有效信息点精准定位等阅读策略和技巧,在掌握科技文体语言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搭建阅读策略能力支架。在内容上科技文献材料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向学生提供其不具备或者是不全面具备的新的科技内容,不像文学作品一样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产生共情,在创造形式上,科技文献平铺直叙,较少采用夸张、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学生在阅读科技文献材料时容易感到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意识和阅读决断能力,为学生搭建心理能力支架,帮学生克服心理情感障碍。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尊重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搭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既有知识获得的学习任务,又有价值观培养的任务。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搜集信息,完成文献阅读准备。课堂检测阅读完成情况,鼓励小组汇报,既有独立探索的能力又有合作学习的精神。讨论阅读带来的启发和反思等,提高对科技文献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内容的敏感性,既对英语输出的意识形态内容有甄别能力又对科学真伪有鉴别能力。学生课后收集整理相关主题材料,梳理问题,学习拓展视频,完成阅读与阐述任务,为下次课做准备,实现翻转课堂的循环。

3.2融入教学内容

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以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为基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教学过程不仅应重视科技文献理论知识的传授,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训练,还应以课程内容设计为融入思政要素的渠道。在科技文献阅读材料中,一方面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技的同时,课堂教学中要融入中国科技发展内容等中国要素,“从思维层面,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如何把西方先进技术本国化、本土化;或先进的科技产品在中国是否适用。”[5]另一方面融入科技发展历史相关内容,包括中国科技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发展史,涵盖科技发展成果,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相互作用。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史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从历时的角度,以历史的视角解读科技发展来龙去脉,对科技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英语类课程的内容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而中国元素相对较少,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6],由于以英语为语言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文献主要介绍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从目前采用的科技文献阅读看,在已经找到的二十个版本的教材中,大部分按照不同的学科分类,如计算机、环境保护、化工等编排目录,仅有两个版本涉及西方科技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诚然,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科技文献课堂亟须前沿的科技知识,但是读史以明志,通过阅读中国科技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发展史,可以从历时的纬度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科技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了解相关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科技发展对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作用。科技发展史研究可以为当代的科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宽阔的视野和思想源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汲取先人创造出领先水平的经验,也总结科技落后的教训,以史为鉴,增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投入到科技创新中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挖掘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人文价值。与其他大学英语课程一样,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科技文献材料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但是科技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其与人文科学互相联系,协同发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系统了解科技知识,也要重视这些学科知识与人和生活的多维度多向度的交融关系。因此,科技文献阅读课程同样具有人文性,要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学生不仅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思考科学带来的伦理价值问题;不仅学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也要了解取得这些成果背后历代科学家的付出,学习他们为人类福祉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探索创新的勇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

3.3融入教学模式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的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也不是增加一项教学活动,而是对各类课程设置理念的一次革新。“‘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7]要达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就要打破过去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有机结合,将思政课程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各门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体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的“私德”和公民素质的“公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实行“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内外实现联动,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客体转化为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活动主体;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课下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科普课堂等,鼓励学生能动地开展自主学习,检索文献,小组讨论,相互合作,各自发挥所长,课堂进行讨论和总结,继而布置新的任务,课后协同完成,实现翻转课堂的持续开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一方面充实阅读文献来源,扩大学习空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所学技能参加创新活动,将所学所会用于社会实践。授课教师要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互联网+”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制作小视频,经营公众号等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技知识,服务社会。

4结束语

挖掘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既可以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力量,拓展新的渠道,又延伸了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深化对该课程的认识。课程思政教育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角度挖掘思政要素并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可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育人于无声,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显性教育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科技文献课程进行的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习到科技知识,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熏陶,增强民族自信,也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以强国的紧迫感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锤炼心志,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发挥科技文献阅读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者:刘书梅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