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民办高校的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从空间、时间等多维角度全面促进个人的素质提升,促进我国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文章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分析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在其思政工作中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思路,以实现民办高校的育人总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媒体;民办高校;思政教育
从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三育人”到“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三全育人”,我国教育思想在不断丰富与发展。“育人”就是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透过实践不断地将个体的人的生物化特性减少,让个人适应全球规制,并进行文化同化”[1],实现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以及社会人性化、人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三全育人”是结合育人的主体、空间、过程,充分考虑、融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再定义。其并未将教育目标设定在单一量化的横断面,而是从空间、时间等多维角度全面推动个人的素质提升,促进我国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的思政培养,正是发挥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展快、覆盖面广、多样化、影响性强的优势,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最终使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因此,文章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分析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在其思政工作中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思路,以实现民办高校的育人总目标。
一、“三全育人”为民办高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这深化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强调了“大德育”框架在“三全育人”中扮演的角色。这次大会将“三全育人”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学界热议的论题。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价值引领为主导成为教育工作的主线。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应坚持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理念为民办高校加强思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政治引领支撑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做好大学生思想的领路人,是民办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高校应更加旗帜鲜明地抓牢党的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是民办高校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严格落实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和主要任务。
(二)评价体系支撑
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否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是影响思政工作成效的关键。若评价体系科学完善,“指挥棒”就能发挥作用,否则思政工作将无法落地。民办高校可以结合“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在数据收集、整合、分析中加强信息化应用,实施精准思政教育。同时,按照“三全育人”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通过网络信息化评价平台,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管理项目操作过程,对管理结果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并依据师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文化提升支撑
民办高校的思政建设离不开学校人文治理事业的发展。随着目前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渠道的不断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也随之变得多元化。对此,民办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性,将“三全育人”的内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相结合,同时提炼出相应的价值体系与核心理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场所、平台、人才等限制,更应利用各种网络宣传工具弥补自身不足,不断扩大校园内软性的思政教育空间,促进学校的民主文明建设。同时,民办高校也要积极地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为了加强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学校教师也必须继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2]。我国人文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学校日常文化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不断促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民办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路径
(一)主体维度的格局构建
构建全员参与育人格局,是“三全育人”对育人主体的要求,是人的要素。民办高校要做到人人育人,就需要明确育人的主体—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个人。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校“多头管理”的格局亟须妥善解决。民办高校需要改进自身办学机制,建立健全问题解决机制。从管理层面来说,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建龙头”统领作用,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师队伍不仅要包含思政课程专业老师,还要包含辅导员、哲学人文社科教师、所有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职能管理机构、图书馆等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广义的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民办高校各职能机构都必须仔细梳理自身职责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公共服务之间的关联,全面挖掘教育因素,做到教学育才、管理工作育才、公共服务育才相互促进。同时,民办高校也应更加注重思政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思政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思政教师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民办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的“自主教学、自主管理工作、自我服务”制度,不但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员干部、学生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三全育人”的内在驱动力。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提供了多元化的工具或渠道。在新媒体教育环境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的主体,在新媒体矩阵的搭建与运行、新媒体教育资源的收集与共享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3]。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构建主体维度的育人格局,不仅要重视思政教育多媒体矩阵的建设,还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海量的网络资源来弥补自身办学的不足,指导和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思政教育题材库、思政工作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优秀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优秀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挖掘培育优秀网络作品,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思政教育的格局,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推动全员育人的进一步落实。
(二)时间向度的准则建立
时间向度的准则建立是“三全育人”对育人时间的要求,是时间要素。民办高校要做到时时育人,就不能对学生学习以外的时间有所懈怠。“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这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时时教育和熏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还是在课程和实践、教材和环境等方面,育人应是全过程的,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把握好细节和环节,建立健全思政教育体系,才能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把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但是学校作为特定阶段的育人主体,只能在有限的场所教导学生,要在学生完成学业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满足、支撑学生的成长,就需要学校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将“准则意识”准确、深入、坚定地传输给学生。这里的“准则意识”包括正确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态度等准则。“学生在学校的不同时期以及走出校园后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其中行为准则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是学生走出校园多年后,将课堂上学到的很多具体专业知识都忘掉后还得以保存的能够伴随学生一生的东西。”[1]从客观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能够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改变。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型App、思政教育平台、社交软件等拓宽学习渠道,这些平台在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觑,平台广泛传播的公益视频、正能量短片、弘扬社会正义的先进人物事迹等多样化资源所具有的对思政知识的立体化认知,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其次,民办高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灵活制作视频、音频、图片等,转变传统的文字思政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使学生的思政学习更具趣味性,接受程度更高。最后,基于新媒体工具强大的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民办高校教师可在细分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兴趣化、选择化、个性化教学,即通过软件平台多样化的信息反馈和传递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选择。
(三)多维度的体系支撑
多维度的体系支撑是“三全育人”对育人空间的要求,是空间要素。民办高校要做到处处育人,就要明确何为“处处”,何处为“处处”。在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应成为教育的支点”[4],教学课堂和教育管理都是“三全育人”的主战场,可在民办高校校园内形成“三全育人”共同体,“并且构建起实时监控、分工明确的思政教育责任制”[5]。在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厘清人员、实践和空间要素,强化协同领导、制度保障和氛围营造。“三全育人”在强调思政课程作用的同时,也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构建起“大思政”格局,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首先,民办高校要发挥思政主课堂学习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民办高校思政教学的主渠道,必须加强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民办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保证党和国家的重要策略部署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尽快“进课本、进教室、进大脑”。其次,随着新时代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民办高校要抢占互联网高地,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思政教师要创新思政课模式,利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开展思政教育,发挥各个平台的宣传作用。最后,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活动的辅助作用。思政教师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与课内实践、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五四青年节”“世界读书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情怀,加强学生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联系,取得思政教育的全员实效。
三、重视推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突破在新媒体时代迎来重大机遇。第一,从办学投入上看,高效率的应用新媒体平台可以让民办高校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微信、QQ、钉钉等免费的工作软件在高校思政教育及日常管理中的大量应用,能够让师生双方第一时间了解彼此的动态,“教师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果,并通过与学生分析和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6]。第二,从学生特点上看,民办高校学生具有活跃度更高、追求潮流等特点,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更容易对新媒体等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可通过网络交流开展思政教育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在新媒体网络中获得更多正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充分突出学生在现代化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三全育人”理念给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教学带来全新视野,改变了过去思政教育中过于追求“形塑”的误区,转而追求“神塑”,解答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做什么的问题,指出了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四位一体”道路。民办高校只有真正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把握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网络传播优势,发挥其守根本、主指导、营文化的功能,才能合理解决其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经验不充足、资源不聚集的问题。
作者: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