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绞胎工艺于当代语境下的艺术性表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今语境下,陶瓷的文化属性、材料属性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提供了更多创作条件,但工艺与艺术脱节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以作品《回旋》(图1)为例,阐述传统工艺与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的实践探索,包括创作思路、作品制作方式及对当代陶艺的思考。在当代艺术多元文化背景下,陶艺家们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应该更富有实践和探索精神,基于陶瓷工艺学,合理发挥陶瓷材料的优势,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并富有文化内涵的陶艺作品。
一、作品背景介绍
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人类文化情感方面由于遭受大型灾害后产生紧张与颓废情绪,艺术作为当代社会情感依托的作用在此状况下愈发显得至关重要。当代艺术的作用也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时代的文化内涵,顺应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具备美学抚慰人心的作用。当代艺术领域中,创作媒介、创作材料、创作方式的多样性也是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的体现。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任何一件艺术品的阐释都是多种多样的,当艺术家生产出一件艺术作品后,观者与艺术品所建立的联系即是艺术家的二次创作,这种联系复杂多变且没有同一标准。如何建立关联并通过材料语言来呈现作品,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要着实践尝试的。艺术作品应具有体验感和互动感,在此基础上,艺术家的思想性、技术性、修养性对于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支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只是媒介形式等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陶瓷生产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已形成两条分支,一支是以陶瓷工艺制瓷为指导目标的工业化生产,一支是以艺术家材料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化加工生产。无论是哪条道路,这两者都基于陶瓷工艺学的材料基础。而作为艺术家则应更该关注材料的艺术化表达,从材料特有属性和审美角度出发,不应局限于传统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法,应以传统技艺为跳板形成更开阔的创作思路。绞胎工艺源于中国唐朝,绞胎瓷枕盛行于达官贵人之间,以其工艺难度之大、审美角度特别和稀有而盛极一时,苏轼也曾以绞胎瓷枕作为拜见岳父的礼物,可见其价值。就绞胎工艺本身而言,极具陶瓷语言表现力,因工艺历史悠久,其文化属性也是陶瓷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点。艺术作品的意义,包括了材料、技术、形式、题材等对内容的影响,彼得•沃克斯和八木一夫后出现了一批从陶瓷材料入手转向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当代艺术的审美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旧有的等级和分裂正在断裂,新技术的出现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和方式来考察世界并进行生产创作。“回旋”系列作品中想要表现的就是当代艺术中陶瓷材料语言的诠释。
二、绞胎作品实验性过程和呈现
作品“回旋”创作之初,是基于对绞胎工艺的了解及实践探索,思考绞胎工艺中最主要的审美趣味是元素的重复与排列的规律性,极具现当代意味的秩序感和韵律感。在元素的重复排列中,因泥巴湿度、绞胎图案变形等原因,细节的细微变化又会呈现出陶瓷手工性的特点,秩序感与细节变化的对立统一也是绞胎工艺最为重要的审美表达。经过绞胎图案的配色,作品最终选择了以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为元素的绞胎图案。配色选择上则参考了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彩陶虽然是绘画装饰,但装饰上并不是采用具象元素而是使用抽象元素,即以圆圈、线条、图形等简单纹样为装饰元素,大多数呈对称性地分布。在时间和社会维度上,彩陶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人民从古就有的审美需求,也是基于当时新石器早期的农耕文明,较为成熟的粟作农业保障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对美也开始有了追求。《回旋》系列作品根植于新石器彩陶的配色,一方面是陶瓷语言的阐述;另一方面,也是作品适应现当代审美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体现。原始配色与现当代的秩序感图案的对立统一也是作品中欲重点表现的。在创作过程中,工具的合理使用也是创作的要点所在,合理运用工具、媒介、材料等也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环节。在最早进行绞胎元素的选择和处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实验。绞胎工艺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开裂,对此进行了包括泥里有机物的添加、熟料的添加、湿度的把握、泥土的调配等一系列的泥土实验,为后续的创作提供原料基础;泥土颜色的搭配选择,对绞胎图案制作中产生的关于收缩比不同产生的开裂问题、泥土黏性及可塑性的问题都进行了系列的探索。在原料方面的创新探索是做好一件作品的坚实基础,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应该尝试去制作适应符合自己创作要求的原料,作品原料的探索实验也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绞胎图案的选择上,进行了多种尝试组合,其从唐代绞胎最负盛名的云纹、木纹、羽纹到富有现当代意味的几何纹样,最终以几何图案作为绞胎元素(图2);成型方式的选择和实验,包括如小块色泥为元素基于石膏模具造型进行重复排列,与已知的绞胎器物制作方式有所区别,不是将元素排列组合制作绞胎泥片后进行印坯,而是直接在石膏模具上粘接。基于传统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细微的尝试和改变对于陶艺创作中更好地适应作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找到与之适应的独特成型方式,也能更加深对于陶艺创作的理解。例如:阿尔弗雷德陶瓷工作室早已将3D打印引入绞胎瓷制作,既增加了成型率,也赋予作品技术语言。陶瓷成型方式以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石膏模具注浆印坯成型、3D打印成型、拉坯成型等为主。创作中可以相互组合制作艺术作品,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设备成型,如大型挤泥机。抑或经由艺术家改造程序化运作的机器。在这类成型方式中,科技程序的理智感也得以通过成型方式最终在作品中得以显现。以陶艺家童心笛为例,他的瓷板画创作大多基于唐三彩的流釉效果,但其着色方式却是依靠提前设定好的机器程序,赋予三彩以现代意味,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语言与作品语言。创作依据于形态得以体现并具有形式美感,造型的设计不仅是对于整个创作和谐化的呈现,也是其置于空间中装饰性作用的表现。我的作品《回旋》以侧面弧形顶部平面的器型为主要载体,器型空间造型在线条上适应图案展示,并通过曲面和平面的展示对比给予平面图案以更多空间视觉效果。器型没有过于锋利硬朗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富有弹性的大弧度流畅线条,利用线条将器型进行块面分割,器型以弧面和直面相结合。作品器物制作出来后,作品的呈现与展示也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最后选择的两件展示作品,在造型上相呼应,由于一件做了开口处理,在烧成中也会由于支撑力的改变使得造型在高温状态下发生变形;配色上虽同属一个色系,但在灰度上又有所区分。通过开口,将绞胎的内部细节进行延伸展示,让观者得以更直观地感受器物图案的变化以及绞胎的工艺特性,最终在展览中器型配合灯光的投射达到预期的效果处理。
三、绞胎工艺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
绞胎作为中国陶瓷制作传统工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且具有很高的审美属性。与此同时,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所在,人们开始更多地聚焦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及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广泛开展,文化趋同开始逐步形成,个性化生产在逐渐被抹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也开始思考问题所在。在艺术创作中提倡创新是无可厚非且非常必要的,但若一味地提倡创新则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当代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当代艺术领域,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得到包容和支持。因此,当代艺术的主要使命是自我发展与探索。当今时代的艺术家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飞速发展,涌现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材料与媒介。但能够独立进行自我艺术创作的空间反而被压缩,艺术创作更多地需要从传统文化根基出发,找寻灵感;艺术家也要从自身环境出发,根植于民族个体身份。曾经有人说过,当代艺术正在向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永恒美复兴,尽管这种复兴的方式并非以古老的方式重现昔日的辉煌,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加以结构重建再创作,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所处的阶段与现代艺术所处的阶段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艺术创作根植于传统也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进行模仿和再现,而是赋予其文化底蕴和民族底蕴的内涵,这也正是本人希望在作品中表现和传递的观念,使用传统的绞胎工艺,不仅仅是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绞胎工艺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也不仅仅只是成型装饰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与表现。在作品创作中,对于绞胎工艺的把握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泥性的把握、材料的选择、成型方式的选择、烧成方式的选择,直至作品烧成后的加工和最终的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总体来说:绞胎工艺是创作的基础,是作品呈现的手段,也是艺术家投入时间精力的体现。
四、当代陶艺创作中工艺运用的重新思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陶瓷科技材料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家们将陶艺与现代美术或主流美术相结合,将美术与技术融合之后开始陶艺创作。现代陶艺经历了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超现实主义、怪怖主义、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了多元繁荣的时代。当代陶艺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中,以陶瓷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媒介,以当代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的艺术形式。在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推动下,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不断探索实践,冲破工艺和材料的限制,运用各种工具和机械设备提高工艺制作水平,从而更好地使用陶瓷材料来为艺术创作服务。尝试不同的肌理效果形成具有个人风格语言的艺术化生产;运用电子软件设计釉料配方;运用电脑三维设计进行造型制作设计;各种烧成方法也层出不穷。不少陶艺家也投身于多媒材、装饰艺术领域内,甚至不断冲击着前卫艺术领域。陶艺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从泥料的选择到成型,再到烧成以及后期的加工处理,及至最终展示效果的设计,都不同于其他材料。在当代陶艺的创作中,制作工艺难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陶瓷材料特性决定的。陶艺创作的过程中,工艺永远不是限制陶艺创作的条件。顺应材料属性,进行材料方面的实验探索尝试,找到或制作出适应自身陶艺的原料,形成自己的材料语言与特有艺术性表达,顺应时代科技发展,将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或通过其他艺术媒介表达,现已有很多陶艺家在进行此类尝试。如耿雪的陶瓷影像作品就是以陶瓷为材料,利用影像作为媒介给陶瓷的表达注入了活力,给原本就具有空间性的立体雕塑,加入影像的时间维度,契合媒材的当代性,用时代气质的艺术语言来回应当下。当代语境下,艺术家们应该赋予陶瓷材料更多的含义,依托更多媒介实验探讨陶瓷的独特潜力。艺术家们还应该增强自身的思想性与时代性,从自身视角出发,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是无法脱离的,将内容以很好的形式再现于观者之前,使陶瓷材料和陶艺创作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2.
[2][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3]李熙寰,周滋柔.传统陶瓷艺术与当代陶瓷艺术构建[J].陶瓷研究,2019,34(5):79-81.
[4]李洲洲.关于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2):137.
[5]傅佳霖.泥片的重构:托马斯•霍德勒绞胎陶瓷作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0.
作者:王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