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振兴下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侗族刺绣与侗歌、侗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载体,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我国侗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章通过当前侗族刺绣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困境的探究,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其传承和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侗族刺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侗族刺绣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海内外大多数人的爱慕和推崇。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传统手工生产,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得刺绣这一传统制造工艺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传统手工艺急剧减少,侗族刺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1]。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灵魂和精髓。侗族刺绣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农耕经济的产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多重作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持。
1侗族刺绣的历史渊源
1.1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省从江县、黎平县和湖南通道县相接壤,受到湖南、贵州两省的文化熏陶,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形成了具有差异的侗绣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三个省份的交界处,属于山岭重丘区,有着大面积陡峻的山地丘陵,高山较多,陆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中亚地区,是热带南岭湿润、山地谷底气候区,雨热同季,洪涝灾害频发,交通多有不便。此外七十四条河流犬牙交错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流域内。由于地势原因,春秋多旱、夏有洪涝,天气多变导致水位不稳定,水上运输不便。正因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不通畅的交通条件,侗族人民群居于寨子中。在这里侗族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信仰,侗族刺绣也正是在这种共同的生活劳作中孕育而出的手工技艺据列祖列宗的口口相传,三江的侗先民为了避难,随之变迁隐居。途中曾同化过壮族,后来因为族变,侗族游民进居侗乡后定居侗乡。当时女性的衣裳还是壮族刺绣服,后面就成了侗族女性传统刺绣衣装。新的地理环境变化为侗先民提供了刺绣的创作来源。侗绣传承人们用刺绣取代了文字记载,将久远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以及对神明的崇拜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绣进了织布中。如今,侗绣依然是侗族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绣品中的花虫鸟兽、太阳星辰和许多无法辨别的图案中都出自先辈们的智慧[2]。
1.2侗族人的生活环境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智慧的侗族人民因地制宜,建造起木结构的栏房,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放置杂物。其鼓楼等建筑结构也独具风格。侗族所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寨尾多有古树,体现的是侗族人对神明的信仰和自然的崇拜。侗族人长期生活在水资源集中的地区,当地的风水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给侗族妇女在创作刺绣图案中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2三江侗族刺绣现状及发展困境
2.1三江侗族刺绣的发展现状
三江地处山区,交通相对不便,与周边城市交通不畅,且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使得特色的侗族刺绣手工艺得到保存。与此同时,也出现当地市场需求饱和、社会市场需求量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江县的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为侗族刺绣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吸引力许多旅游者参与进来,同时也使侗族刺绣传承人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侗族刺绣的保护和传承困境,使侗族刺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愈发重视,侗族刺绣于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三江县政府积极投入到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之中,但侗族刺绣所处的境况依旧不容乐观。
2.2三江侗族刺绣的发展困境
2.2.1生产规模小目前侗族刺绣生产规模小,主要集中在各村、镇、乡、县等小作坊中,产品集中程度低。且相对而言,刺绣工艺复杂,各类图案烦琐,一个绣片需要花费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完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且三江县位于我国西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为侗族刺绣的长期发展提供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2.2.2品牌效益低,知名度不高由于侗族刺绣宣传传播范围小,产品精美但传不出去,使得品牌效应较低,知名度不高,外地人对侗族刺绣的了解程度依然有限,与之相关的经济交易较少,刺绣消费仍局限在三江县内及周围少数地区。侗族刺绣属于高档奢侈品,实用性不高,为了日常工作方便,即使是侗族本族人也舍弃了侗族刺绣服饰,仅在重要的节日着装,这使得消费者的范围也大大缩小。2.2.3侗族传承人后继乏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当代年轻人的职业理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侗族刺绣生产周期长、耗时量大,市场需求量低,导致收益低,不能满足侗族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传承人断层状况异常突出。加之,一些侗族老人的思想保守,为防止技艺外流,对于传承人的要求也相当苛刻,使得刺绣传承困难重重,侗族刺绣传承人后继乏力,进而出现传承人的现象。此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激烈碰撞,侗族刺绣这种少数民族文化难以同汉族文化、西方文化等文化抗衡,这些都影响着当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淡化自身的少数民族特征,甚至认为侗族刺绣“土”,否认了侗族刺绣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对此失去兴趣,使侗族刺绣的发展生存状况岌岌可危。2.2.4传播范围有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化,侗族刺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传播,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文化传播中存在传播对象的不明确性、传播无亮点、传播形式单一且传统,以至于侗绣传播范围有限。少数刺绣传承人虽然有心传播,但传播形式过于传统,大多是“口传心授”,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传播工具不熟练,渠道有限且效果差。
3侗族刺绣发现困境存在的原因
3.1纯手工制作,经济效益低
从某个角度来说,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它是用心来制作的艺术品,它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心灵之作。纯手工是侗绣最初主要的生产方式,但纯手工制作存在着许多不足:工作量大、对人力依靠较大、耗时久,生产工具相对较简单,一幅侗绣作品至少需要花费几十天到数百天才能完成。虽然目前科技在不断发展,虽可提高生产效率,但无法达到原有侗族刺绣的精美。
3.2家庭式经营,利润低,传承人少
侗绣技艺作为传统制造手工艺,交流与传承却只仅局限于侗绣家族的内部,这直接导致了侗族刺绣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由于传统的手工绣艺工艺极其烦琐,加上工价低的因素,使得能来学习刺绣的当地年轻人严重不足,许多传统的侗族刺绣工艺就此失传。同时,很多人为了获取更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刺绣,传统手工刺绣人员人们缺少对侗族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意识[3]。
3.3图案样式单一,缺乏创新
从刺绣工艺品而言,侗绣产品单一,缺失创新意识。产品种类和图案风格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其内容相对单调,图案基本上都是以蝴蝶花、太阳花、草等作为图案背景,给人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感受。由于侗绣传承人们主要来源于农村地区,想法几乎都相同,再加上交流与传承仅限家族内部,这更使得侗绣的样式单一,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传承人从事传统手工刺绣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缺乏夯实的文化基础,也缺乏对传统手工刺绣文化价值的保护意识,严重影响了侗绣传统手工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4]。
3.4销售方式陈旧,外来刺绣产品冲击
侗族刺绣的销售方式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面对外地相关绣品的激烈竞争,很难在市场上存活下来且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4侗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4.1打破地域封闭性,扩大侗族刺绣的传承和交流
从古至今,传统手工工艺都是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和物质财富,凝练了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结晶。侗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今,三江县侗绣传统手工艺传承形势不容乐观,最根本的原因是三江侗绣传承人大多采取家庭传承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工艺传承,但久而久之,有碍于技艺的交流。家庭式侗绣产品中,所绣风格趋于一致,形式单一,极少出现富有侗族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时代创新的绣品。侗绣传承人由于尚未形成对传统文化系统的认识,导致生产出的刺绣产品具有文化局限性。家族式的刺绣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侗族刺绣产品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侗绣传承人走出家庭、走出村寨,与各地手工传承人进行交流互动学习,了解当今社会的文化热潮,为发扬其传统工艺提供重要思路,传承侗绣文化。
4.2结合当地旅游产业进行深度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旅游业成为现代最具市场前景的产业之一,为传统手工艺迎来了发展契机[5]。广西三江县侗绣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加上其位于少数民族汇集地湘、桂、黔三省交界处,且有程阳八寨、石门冲等多个自然生态景区与旅游景点,有其发展的巨大优势。通过结合当地各个领域的旅游资源,联合其他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打造三江县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能够带动当地文旅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侗绣文化景点。三江侗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成功,就得益于挖掘侗绣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制作以及传统的侗族艺术的创造性发展,逐步寻求群众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同时进行精准定位的市场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寻求其文化价值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共同的发展点所在。
4.3加强文化自信,提升侗族刺绣影响力
乡村振兴之魂在于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就目前对三江自治县侗绣传承人的现状了解而言,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非常不利于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侗绣传承需要技艺的革新与思想文化的提升并举,且系统性地对现有侗绣文化进行整理,方能不断前行。侗绣传承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来推动刺绣产品的创新,将民族特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达成协调共融、精益求精的效果。另外定期举办有关侗绣文化的艺术节,吸引各地区刺绣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和借鉴,为侗绣创新融入新的时代因素,与此同时通过才艺比拼的方式,让更多刺绣传承人提升刺绣水平,进一步将刺绣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刺绣艺术的长远发展。
4.4争取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为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民间工艺,培养侗绣技艺人才,就必须提高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应当发扬其领导力量,以身作则担当侗族刺绣人才培养的引领者与服务者。此外,还要针对侗绣传承人短缺等发展困境,制定并实施各式各样的有力措施以增强对刺绣人才培养的力度和精度,提供资金支持侗绣产业发展,才能够真正将传承民族文化事业落到实处。侗绣传承人也要充分发挥传承侗绣文化的主导作用,为地方政府扶持侗绣文化的发展提出实时有效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争取到更多福利政策、资金等配套支持,助力侗绣文化实现长足发展。
5结语
侗族刺绣,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深得人们的喜爱,但也由于机械生产的发展加上自身的功能束缚,没有在乡村旅游市场上发挥更好的优势。本文通过了解三江侗族刺绣,分析当前侗族刺绣发展现状,指出侗族刺绣发展问题所在,继而为侗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恢复侗族刺绣活力,推动侗族刺绣创新性发展,带动乡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梁业枚 李子正 葛刘珍 陆杭 易娜 张莹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