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视域下的文化继承与弘扬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视域下的文化继承与弘扬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视域下的文化继承与弘扬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新时代,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在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发完善。疫情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成为其他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做好新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全球化

从20世纪中后期起,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各国贸易的往来互增,跨国公司的创立,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地域界线也愈发模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生产、流通、投资等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也从本国扩大到世界范围,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当前,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我国也实现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我国的经济总量也超过100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质地变化。据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2018年58.5%,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高达80%,特别是2008年以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量贡献在80%以上。①所以,由原先西方国家主导和引领的经济全球化,也将会在当代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也将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到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球化的覆盖领域愈发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能源、民生等众多领域也同步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间万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同样,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人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愈加成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超越时空的限制,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在不同类型文化互相交融的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叠加和同质,而是一种“文化扬弃”的过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形式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新文化的产生伴随着旧文化的灭亡,整个过程是在不断的否定消极文化和吸收积极文化的辩证运动。因此,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有利于发展本国文化的一种新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变迁

在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处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时空观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客观规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以民本思想为核心,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但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主题中,传统文化的主题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西周时期,天子在享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同时,也从其他朝代的灭亡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融入到皇权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火连连,统治者也能意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此后,孔子和孟子也提出统治者要“爱民”“轻赋税”,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的雏形。到了唐朝,李世民经常引用荀子的“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众人,要爱民如子。宋朝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其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总结了自孔孟以来儒学所有的民本思想,提出“国以民为本”“富民”“信民”等思想。在新时代,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见义勇为、勤劳敬业、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等,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新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瑰宝,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新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依靠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表现的一部分。在新时代,我们的民族、国家、政党和人民,要能够积极肯定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正确的指导,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同时,文化自信并非一句口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也是能够践行的一种文化。在新时代,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是建立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中,是在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者融合的基础上,是面向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是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传统文化。第一,讲仁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论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还是他国友人,我们都能够乐于助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要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理解患者的痛苦;作为军人,我们不仅要保家卫国,而且要心系百姓等等。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不仅要塑造法治社会,而且要创造德治社会。就像孟子所讲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第二,重民本。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长征年代,红军将自己的半条棉被分给老百姓,“半条棉被”的故事,感动人心。到如今,我们国家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在感动中国人物中,张桂梅创立免费女子高中,为了让大山里的学生“走出去”,呕心沥血;绝壁凿天渠的黄大发,为了解决草王坝常年缺水的现状,30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双手、锄头和铁锤,在岩石上凿出一条长达9000多米的水渠;王继才、王仕花,为了祖国的边防安全,在没水没电,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守岛卫国32年;“半盲”扶贫局长张渠伟,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顾个人身体安危,推迟手术,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守诚信。要求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时刻牢记“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一张红军借据,被瑶民悄悄珍藏数十年,当年贫苦的老百姓勒紧裤带帮助红军筹集粮食,如今党委政府信守承诺兑现借据,报答了群众的恩情。一分承诺,十分兑现。一张红军借据的故事,感动人心,不仅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而且闪耀着精神的光辉,代表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不能心口不一,更不能口蜜腹剑,要懂得诚信赢天下。一诺千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尤其在当今,信守承诺的精神尤显珍贵。第四,崇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是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的公平正义。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正义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正义一定是存在的。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效武器。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不公正的事情时,要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所以,社会的公平公正,离不开法制社会的建设。第五,尚和合。要求我们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目标是不变的,整体趋势是稳定的,但是在具体的某个领域,总是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不会变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是不会变的。我们不能畏惧困难,要敢于面对挑战,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不断努力。第六,求大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劳有所得,各尽其能,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社会秩序井然,充满公平正义,没有人违反法律法规,形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社会形态。正如孟子所讲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结语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国历来秉持“天下大同”“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思想。尽管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并不相同,战争和贫困依然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但是,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文化的多样性,并不会影响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全世界各国人民,国际环境将变得更加和平与繁荣。

作者:黄徐箐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