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传承视角下发展幼儿武术教育价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草蛇灰线般贯穿于中国历史的漫漫征程中。幼儿武术教育以武术运动为载体,结合多领域协同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综合武术礼仪、武德宣扬、艺术鉴赏等武术元素,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幼儿武术教育的价值
1.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文化传承任重道远。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也是文化传承之起点。缘此,幼儿武术教育应纳入幼儿启蒙教育中。幼儿武术礼仪教育可直观、形象地引导孩子了解动作含义,使其明了不自大、不骄傲、止戈为武、谦虚团结、以武会友、文武兼学、尊师重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涵育下的优良品格,可通过观看影片、聆听故事等方式,了解英雄人物,接受武德教育,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2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刘馨指出体能是幼儿体质的一部分,幼儿阶段体能是指幼儿在从事身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2]。一般意义上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灵敏、速度。3-6岁是幼儿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及时通过专业的武术学习,可有效促进幼儿上述身体机能的发展。武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有计划地进行幼儿武术教育,如通过各种马步、弓步、仆步等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步伐之间的转换与方向的变化能明显提高幼儿的下肢力量,同时对促进幼儿韧带的延展性、骨骼发育也大有裨益。武术运动中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要求快速勇猛、力量顺达,攻守进退动作疾徐,这些都能有效促进幼儿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的提高。金鸡独立、望月平衡、转身劈掌等动作则对幼儿的平衡能力极富锻炼价值。武术操“站如松,坐如钟”,幼儿在儿歌中潜移默化地就对身体形态有了正确认识。通过练习帮助幼儿规范仪表仪态,举手投足中,尽显阳刚之气。武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练习过程当中教师要求幼儿动作配合呼吸,促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
1.3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孩子尊重规则、习惯规则,并在规则框架下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目标与价值。幼儿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如何在规则下赢,或感受体面得输,胜负之间促使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抗压能力的提升。通过武术游戏,幼儿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亦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克服胆怯、害羞等情绪,体验合理进攻,懂得正当防卫,能够与同伴交往、沟通、合作,也敢于对不当行为说“不”。
1.4促进幼儿社会能力发展
幼儿习练武术不是个体学习的过程,需要与同伴交流、分享与合作。囿于目前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大多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意识。通过幼儿武术学习,幼儿可学会管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遵守规则,维护集体利益,感知、理解同伴的感受、诉求,明白自己的存在是在一个确定的体系当中,所以要懂得谦让、学会妥协,遇到困难则要坚持不懈进行努力,永不言败。成功时要分享,失败后要总结。
2幼儿武术教育现状
2.1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技能的脱节
幼儿武术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发展幼儿运动能力,对幼儿设定不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对运动天赋突出,运动成绩出色,有极强兴趣爱好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发展特长,作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储备,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以习武为目标促进其体育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专注于武术知识、武德的教育,有意识地将武术文化传承于习武幼儿。目前幼儿武术的教育内容大多数以武术操、武术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幼儿武术操大多以集体教学为主,节奏感与整体动作整齐划一是要求,可以培养幼儿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幼儿专注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动作的规范性、连贯性和观赏性。
2.2幼儿武术课程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
幼儿武术教育应该贯穿于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在内的整个教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其规划定位必须考虑到整体性和系统性。首先,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幼儿武术教育传统体育项目计划;其次,根据项目计划,将学年、学期、单元、课堂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当下幼儿武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缺乏规范、标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统一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导致教学内容或重复或缺失,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3幼儿武术教育的安全保障
幼儿武术除了武术操之外,还应包括器械武术套路,但多数幼儿园这类项目很少开设。究其原因,客观上持有器械武术的学习存在一定危险性,家长担心幼儿受伤,教师担心看管幼儿不当。幼儿无法体会武术持有器械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武术学习的全面性。教师为了规避风险就会选择动作简单、易操作、没有挑战性的内容,但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幼儿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缺乏判断和应对,更谈不上自我保护意识的建立。
2.4人力资源的匮乏
幼儿体育教师队伍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他们大多对武术知识、武术技能、武术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容易出现示范动作不够标准,攻防内容理解不透,武术文化结合不紧等问题。其次,幼儿园选择专业培训机构武术教师,他们的短板是缺乏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了解甚少,教学方法偏向专业化训练,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游戏性和趣味性,其主要原因有下述两点:第一,人才终端的培养。部分院校依然将幼儿体育教师纳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该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缺乏专业能力和体育素养,培养方向无法兼容市场需求;第二,教师自身体育素养的发展。教师缺少再教育机会,制约了教师专业性的发展。综上,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他(她)们既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来完成幼儿武术教育。
2.5家园共育平台不畅通
家园共育本质上是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参与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大力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是“5+2=0”这样的教育悖论在教育界屡见不鲜,尤其在幼儿武术教育方面,更是日益严重,有极端化倾向。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家园协同发展。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人生老师,家长对幼儿武术教育的认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园共育平台不畅,幼儿园专业的知识与育人方法不能与家庭很好结合,幼儿在家庭中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反馈幼儿园教学成果,这一切都将导致幼儿武术教育事倍功半。
3幼儿武术教育发展对策
3.1优化幼儿武术教育目标
幼儿武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运动技能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首先,武术运动没有思政教育,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甚至会沦为暴力工具。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将武术文化的内涵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具有强壮体魄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武道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在学习武术基本动作、基本套路中发展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及各项机能。主要培养幼儿运动兴趣、运动习惯,在欢快的氛围下能够主动、自愿去学习,能够为终身热爱武术运动进行启蒙,奠定基础。
3.2设定幼儿武术长期教育计划
幼儿园要对幼儿武术教育的实施进行长远的规划,要有延续性,为幼儿将来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在长远规划基础上要有阶段性的计划,按年、月、周、单元、课时层层细化,步步落实,要根据课程实施随时检视反思。
3.3多领域协同开发幼儿武术教学内容
幼儿武术教育通过语言领域渗透武德教育,比如幼儿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能够锻炼幼儿倾听能力,感受人物的情感、体会人物的优良品质。幼儿武术教育利用社会领域教学,使幼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武术礼仪的学习,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文明礼让;分组活动,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幼儿在掌握各种武术技能的同时,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在活动当中大胆的猜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以及拼图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刀、枪、棍、棒等中华武器。幼儿武术操的学习,幼儿学习动作时感知韵律。组织观看武术比赛和表演。武术的动静结合,神形合一的展示。锻炼幼儿欣赏的能力。幼儿根据武术知识,画出英雄人物;制作中华武器;通过拼接摆出武术动作等等。
3.4提高幼儿武术教师素养
倡导人才输出地管理模式。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职、高专院校高度重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幼儿武术的特点及特征,在课程结构层面上改革,探索并创新幼儿武术课程,淘汰普通体育课程,增设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培养具有武术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其次,实施校企合作。幼儿园与高校协作,引进高校教师进行讲座、培训。高校将幼儿园作为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3.5家园合作
第一,幼儿园可以聘请专家开设幼儿武术讲座、公开课,传递幼儿武术教育理念,使家园教育目标统一;第二,构建幼儿武术教育氛围,组织亲子活动,如讲故事大赛、舞台剧等形式,都能有效激发幼儿家长在共育方面的教育积极性;第三,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武术运动,家长可以及时反馈幼儿家庭武术运动情况。
参考文献:
[2]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作者:浦莉娟 单位: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