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高中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青少年锻炼为的影响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同伴、锻炼机会和安全需要因素对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显著影响;安全需要和专项课所学内容因素对锻炼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情感、归属感需要和专项课所学内容因素对体育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内容、锻炼机会、自我实现需要对所学技能使用程度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中专项化;青少年;锻炼行为;体育课程改革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致力于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出发,使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课上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从而养成坚持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1]目前,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本研究基于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探究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发展、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高中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和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专项化高中选取开展较为普遍的7个项目(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网球、武术、羽毛球和足球)的92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工具

自编《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问卷》。问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态度、次数和所学技能使用程度的信息调查;第二部分基于“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理论[2],同时结合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设计量表调查高中专项化课程改革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锻炼行为有影响。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通过检验问卷信度,结果显示可靠性系数r=0.86,符合问卷调查的信度要求。

2.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的表通过Excel2013生成。

三、结果与分析

1.锻炼时间

本研究以所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青少年的锻炼时间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用回归方程检验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时间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为了使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能有效地对模型中的回归系数进行统计检验,首先需要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即无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因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一般认为,当VIF<10时,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不严重,适合做回归分析。下文对锻炼行为其他指标的研究也是相同的自变量,将不再重复上述结论。由表1的结果可知,同伴、锻炼机会、安全需要三个因变量进入了本模型。表明同伴、锻炼机会和安全需要对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显著影响。由于因变量采用的是正向计分法,而所有进入模型的自变量采用的是反向计分法,因此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与锻炼时间呈现出负相关。一般认为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表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该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反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小。本模型中,同伴和锻炼机会对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最大,安全需要次之。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是集体项目,因此需要同伴的共同配合才能进行,例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等。虽然少数运动项目没有同伴的陪同也可以进行,如篮球、足球等,但是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没有同伴陪同而感到枯燥无味。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表明希望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有同伴陪同,且没有同伴是制约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87.9%的青少年认为通过专项化教学,很容易找到兴趣相投同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没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原因,同时大多数上班族也同样因为没有锻炼机会导致无法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上班族面临着空前的巨大生活压力,从而限制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有研究表明,每天30min的体育锻炼分多次完成同样能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3]因此,高中时期的青少年虽然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仍然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如课间、中午休息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

2.锻炼强度

由表2可知,认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进入了本模型。由于锻炼强度采用的是正向计分法,而锻炼益处采用的是反向计分法,因此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表明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益处对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他没有进入模型的因素表明对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没有影响。当个体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所产生的价值能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锻炼行为。[4-5]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青少年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益处对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专项化教学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可见,在进行专项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运动技能,同时也应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让青少年真正成为懂体育、会体育的人。

3.锻炼次数

由表3可知,最后有两个变量进入了模型,分别是安全需要和内容。由于锻炼次数采用的正向计分法,而安全需要和内容采用的是反向计分法,因此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其中内容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安全需要的回归系数绝对值(|-0.268|>|-0.238|),表明专项化体育课所学的内容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影响要大于安全需要,其他没有进入模型的因素表明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没有影响。本研究的安全需要指的是“通过专项化教学,能够帮助我克服因害怕运动受伤而拒绝参加体育锻炼心理”。需要是个体内在环境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个体对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的需求,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源泉。本研究关于需要的条目是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时结合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而编制出来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个层次,安全需要是处于第二层次的需要。[6]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教授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挑战自己,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本研究中的内容指的是“专项体育课上所学的运动技能能够有效地激发专项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专项化教学过程中,除了青少年可以基于自己的需要选择体育专项课所学的运动技能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小班制教学模式,并且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行分班、分层教学。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倡导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教学模式,并且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满足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都有明显的作用。[7]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少数对外宣称已经实行专项化体育教学的学校,实际并没有将专项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只有在应付检查的时候,开展专项化教学。

4.锻炼态度

由表4可知,内容、情感和归属需要、体能知识分别进入了本模型。由于锻炼态度采用的反向计分法,进入模型的三个变量也是采用的反向计分法,因此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其中内容的回归系数大于情感和归属需要的回归系数,情感和归属需要的回归系数大于体能知识的回归系数(0.332>0.231>0.153),表明内容对专项化青少年锻炼态度的影响最大,情感和归属需要次之,体能知识影响最小。情感归属需要在本研究中指的是通过专项化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马斯洛认为情感归属需求是指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或某个群体的需求以及被群体接纳的需求。[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78.3%参加专项化教学的青少年选择为了扩大人际交往而参加体育锻炼,可见大部分青少年渴望被他人接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学生如何融入集体,如何处理好与队友、对手、教练的关系,充分挖掘体育专项特有的德育价值,使学生能够将专项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专项化教学青少年能够较好地通过体育锻炼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在调查的过程中,青少年表示通过专项化教学他们能够更好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能够认识到更多的朋友,也就是“六度空间理论”。

5.使用程度

由表5可知,最后有三个变量进入了模型,分别是内容、锻炼机会和自我实现需要。由于使用程度采用的是反向计分法,进入模型的三个变量也是采用的反向计分法,因此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其中专项课所学内容的回归系数大于锻炼机会的回归系数,锻炼机会的回归系数大于自我实现需要的回归系数(0.180>0.131>0.110),表明专项课所学的内容对专项化青少年的使用程度的影响最大、锻炼机会次之、自我实现需要影响最小。自我实现需要在本研究中指的是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已然制约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不仅在学习方面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9]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运动技能的提高并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唯一因素,兴趣爱好、缓解学习压力、娱乐休闲、体验运动的快乐等等也是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这说明了自我实现需要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重要。

四、结论

同伴、锻炼机会、安全需要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显著影响,且同伴影响作用最大、锻炼机会其次、再次是安全需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具有显著影响;安全需要和专项课所学内容对青少年锻炼强度具有显著作用,其中专项课所学内容的影响作用大于安全需要;内容、情感和归属需要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内容因素对青少年锻炼态度的影响最大,情感和归属需要次之,再次是体能知识影响;内容、锻炼机会、自我实现需要对青少年使用专项课所学运动技能参与体育锻炼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内容因素对青少年锻炼态度的影响最大,锻炼机会次之,自我实现需要影响最小。

[参考文献]

[1]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6,23(1):121-126.

[2]王筱筱,段宏为,林航,等.格林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4):570-574.

[3]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175-177.

[4]傅建.运动兴趣的研究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5,36(6):97-100.

[6]陈爱华,韩淑娟.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心理弹性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1,27(2):96-101.

[7]王晖,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2.

[8]陶灵芝.归属需求满足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D].宁波:宁波大学,2015:6-7.

[9]项明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13,33(8):21-28.

作者:舒雅 单位:上海市梅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