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能力培养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新工科发展对机械专业要求,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双向五步四融合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瓶颈问题提出解决技术路线和改革方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赛研融合。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新工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为实现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助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械专业;创新能力;多层次多维度
1研究背景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梯次衔接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1]。机械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将是对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响应和支持。但现有的传统机械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体系系统不够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当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毕设等环节融合度差,尤其存在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欠佳的现状[3-4]。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基于教育管理学理论,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筑“双向五步四融合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机械专业人才高要求背景下,新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发展的人才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是培养出应用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端复合型机械专业人才,本文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双向”是指建立师生双向探究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由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便成为教育活动中最为普通和最为重要的关系[5]。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力量[6]。搭建“教”与“学”双向定期交流与互通机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五步教学”是指案例引入、团队剖析、拓展汇报、多环评价、融通提升。结合专业特色以及未来岗位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模拟和再现真实的机械专业工作环境,通过“案例引入—团队剖析—拓展汇报—多环评价—融通提升”课堂五步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融入真实生产案例和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职业职责、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并启迪学生构筑“自主探究—团队协作—赛场评价—重构跃升”的良好学习生态,打通“课堂教学、科创竞赛、实践实训、行业企业”4个场景间壁垒。“四融合”是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赛研融合。机械专业实践性强,应强调教学方式的体验性和开放性[7]。应通过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承担企业委托课题等,提升团体的学习研究能力和操作实效性,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机制、创新思想构筑叠加内在驱动机制等,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赛研融合,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基于“双向五步四融合阶梯式”科创能力构筑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人才培养模式关键问题解决技术方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常遇到的最关键的问题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3.1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手段和体系导致思维局限性和创新意识差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活动保障制度,组建汇集优秀师资力量的创新活动导师库,形成了大学生科技项目和学科竞赛驱动、师生广泛参与的机制,并坚持走考场、赛场、市场一体化道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的工程案例以及与生产企业进行科技项目对接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的孵化转化并出台对应的保障制度。搭建了平台支持、团队引领、过程监督与可控的的专业竞赛体系,如图2所示。构筑包括“核心课程知识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专业基本技能比赛”“综合实训竞赛”“创新设计竞赛”等在内的“五级提升式”课外学科竞赛平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科创大赛”、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以期实现多领域参与、全员全程全面覆盖,学生在参与科创项目中,不断强化自主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通过查阅资料加强专业知识以及外延知识的学习。另外,同学间将结合各自优势创建科创队伍,并主动联系指导教师,通过生产实践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并建立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创新课题,查阅资料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提升”的主动学习模式,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与指导教师协作合作解决创新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与学生协作通过“案例导学—合作交流—展示讲解—巩固提升”机制,引导学生落实创新目标,解决大赛中的困难,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进行组队,做到共同提高,协同进步,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有效提升。
3.2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差
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教学效果差、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8],本成果以“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金属工艺学”等机械制造专业核心课程群为突破口,提出并实施了“机械设计、制造、精度测量、气液传动、自动控制等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科创实践、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开创了开放式、网络化、实战型教学方式。多环节融通科创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围绕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创造了金属工艺学与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机械设计、加工制造与测量教学内容融合及理论教学与实验、形成了由“五步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大赛实践、毕业设计、工程化课题锻炼)、“四环节”(理论学习、专业认知、创新提升、综合实践)构成的全程贯穿、形式多样、分层实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和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适应性创新性工程人才。
4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机械专业传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提高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给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常遇到的关键的问题以及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以下人才培养过程中瓶颈问题:①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②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较差;③学生专业课学习和企业生产衔接不畅,匹配性不足。改革后人才培养体系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取得很大提高,以2021年笔者单位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为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考研过线率为38%,录取率为33%,获得各种学科竞赛20余项。该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了思路,适应了新工科发展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迫切需求,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借鉴。
作者:李杨 张学峰 杨发展 刘建泽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能力培养分析2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强国,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引擎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潮流[1]。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通过更高层次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中创新创业重要的生力军,具有社会其他人群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应积极、正确、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参与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于促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缓解当前各大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国家高度重视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下[2-3],课题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台为依托,通过分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一种“以赛促练”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1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组建难。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为4年学制,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四年级学生由于毕业设计、考研、出国、就业等多方压力的存在导致没有过多精力参与项目[4-6]。因此,三年级学生成为项目的主力成员,但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且自身的各项能力还有所欠缺,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合理的成员梯队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顺利进行与高效开展的首要突出问题。
2)题目难确定。项目题目确定通常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学生自选,二是指导教师直接给定题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般面向大学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依据现阶段大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瞻性理论的掌握不足,选题容易产生盲目性与不可行性。而指导教师直接给定题目往往具有专业性、科研性较强,难度系数较高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失去完成项目的自信心和兴趣。3)重申请,轻结题,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受获取成果、荣誉等功利性心理驱使,而其自身却又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学生就会基于功利心在申报时表现积极,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研兴趣驱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存在中途放弃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和及时的指导,导致信息交流不畅,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同时,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这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学科竞赛的激励,对于团队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
2“以赛促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以赛促练”的实践理念是通过学科各类科技竞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以赛促练”也是实现辅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和途径,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7-10]。课题组以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科竞赛规划体系。
1)一年级时,通过对大一新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考研讲座、学术之星及竞赛之星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在宏观上有一个总的奋斗目标和方向,防止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产生盲目性,导致四年光阴虚度。
2)综合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大一新生由于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能存在缺乏演讲勇气或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情况,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文体比赛,为后续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年级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单项学科专业基础的竞赛,比如“数学建模大赛”“制图基本功技能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引导二年级学生作为“大创”项目成员,积极参与到高年级同学作为“大创”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申报工作中去。
3)三年级学生便可以作为“大创”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大创”项目为团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综合性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科技竞赛的准备过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此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理念的过程,既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又为创新创业项目丰富了大量科研成果。实现培养成员综合能力与丰富科研成果双丰收的良好局面。例如:以本科研团队的学生成员参赛为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第六届及第七届黑龙江 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五届和第十七届黑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并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40余项。通过对近年团队中学生升学和就业过程中的表现等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同等条件的其他同学,团队成员普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在当下高校毕业生众多、就业环境不景气、企业对招聘条件日益严苛等就业极为困难的大环境下,有的团队成员在就业过程中甚至成为了没经过二面招聘单位就直接签约的特例,毕业后的团队成员在就业单位中成长非常迅速,也表现出了超强的适应能力,有的很快成为部门的骨干员工和核心成员。同时,团队负责人中的多人成功考上“985”高校和“双一流”高校的机械专业研究生,团队成员较同年级其他学生在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论文撰写发表、专利撰写申请、实物模型制作等形式进行锻炼,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效果显著。
3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层面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高度重视,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高涨,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为进一步推进机械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提出了一种“以赛促练”的人才培养思路,助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期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作者:崔有正 王凤娟 高申煣 胡清明 姜淑凤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能力培养分析3
引言
篮球运动在我国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在高等院校中,篮球也是一项开展极为广泛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随着高校篮球体育运动的不断成熟,围绕高校也产生了一系列高校学生篮球赛事。在篮球运动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比赛日趋频繁,因此对于篮球竞赛的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院校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篮球竞赛的开展,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从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方面来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这需要针对组织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才能够制定有效的培养措施和策略,完善教育模式,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赛事组织能力的发展。
1、赛事组织相关定义及概念
从概念上来看,体育赛事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级别的正规比赛,也可以指在某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的比赛。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中体育运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体育成为了促进文化交融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的交流,一些国内或国际的大型赛事广泛举办,形成了较大规模,并逐渐成为正规比赛。就篮球领域来说,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都是在篮球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规模级别篮球竞赛。体育的显著特征便是竞赛。竞赛产生了体育,没有竞赛也就没有体育。而竞赛的顺利开展,就需要组织者具备较高的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的一环。但是组织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且具体、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对于学生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需要进行有效地策划针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场完整的篮球竞赛组织,主要包括项目开始、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结束。因此培养学生的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具备相应的赛事组织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的要求。
2、高校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校篮球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作用,关注学生在篮球赛事中组织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这一环节中,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赛事组织能力。但篮球赛事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组织工作,学生在实践这一环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表现在学生对篮球赛事组织中的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也表现在学生在实践中难以解决各种问题。具体来说,篮球赛事中学生组织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对相关知识掌握较少高校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篮球赛事组织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赛事机构设置、比赛规程设定、赛程编排、裁判安排、积分排名等等。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篮球赛事组织能力的培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参与篮球赛事组织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学生没有篮球赛事组织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在参与篮球赛事这一环节中,不了解赛事组织机构,在赛事规程设定环节中也存在不足,在安排裁判这一过程中也未能遵循相关的原则。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在参与篮球赛事组织这一环节中,理论知识欠缺而导致学生的篮球赛事组织能力欠缺,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实现赛事组织。
2.2、学生参与篮球赛事组织比赛实践不足
在高校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篮球赛事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培养组织能力。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整的篮球赛事组织管理经历。一些学生虽然从事过篮球赛事组织相关工作,但没有熟悉整个过程的全流程,参加的篮球赛事组织工作主要以校内比赛为主,参与社会组织比赛工作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篮球赛事组织比赛中主要从事赛前宣传工作、赞助经费的筹集工作、比赛规程制定、比赛程序和秩序编制、比赛器材准备、裁判培训工作比赛记录等各项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学生在参与比赛中只参与赛事中的一项或某几项工作,学生负责竞赛组织工作全局机会较少。这样的现状下,学生的赛事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难以得到锻炼。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经验不足,难以胜任工作,又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赛事组织的全过程中来,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循环。2.3、篮球赛事组织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从整个篮球赛事组织的实践来看,学校在实践中,由于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赛事组织中出现多种问题。具体来说,这些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在篮球赛事组织过程中赛前宣传不到位,赞助经费不到位,裁判培训和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在整个工作中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力度不够,赛事组织工作严密程度不高,且后勤保障跟不上。篮球赛事主持作为一种新闻复杂的工程需要每一项分项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组织效果。但学生在实践中由于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影响了整体的赛事。
2.4、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足
篮球赛事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篮球赛事组织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熟悉,还要能够在实践中针对篮球赛事易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才能具备赛事组织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篮球赛事的组织与举办。从现阶段高校学生篮球组织能力培养发展的现状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篮球赛事组织,高校往往会与其他高校或者其他机构共同合作,为学生打造校际联赛,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平台中实现组织能力的培养。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篮球联赛赛事本身存在的缺陷影响了赛事的质量,这不利于学生深入赛事进行组织与实践,学生在实践这一环节中也难以解决联赛赛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不足,大多数热爱篮球的学生都是对篮球运动和篮球竞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但对于篮球赛事中涉及的其他环节则热情不高,例如,大多数学生宁愿上场打比赛,但不愿意做裁判。由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导致学生的篮球赛事组织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3、高校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的价值及意义体现
篮球运动作为及集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运动,在早期发展中,篮球活动简单而有趣。可以因需而异,也可以变换各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参与其中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生活的目的。随着现代篮球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项计划的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当前在国际组织的指导下,篮球发展出了独特的比赛规则和具体的竞赛方式,并且通过篮球竞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展示出了人类生命的活力和时代发展的进步。现阶段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也在篮球教育中也越来越注重篮球赛事组织,关注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篮球赛事组织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篮球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也要求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储备。只有学生从理论上对篮球赛事组织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支持赛事组织,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与篮球相关的知识内容;其次,学生要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篮球赛事组织在各个环节中具体运行的情况。因此这一过程篮球运动能够发挥出身体锻炼方面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但从而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其次,通过篮球赛事组织能够使篮球运动更具有活力,并且以丰富的篮球文化引领学生成长。篮球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篮球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感染下,能够极大地丰富篮球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组织能力培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积极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增强学生的自信,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组织篮球赛事这一环节中,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能够举办出一场成功的篮球赛事。因此从思想上认识到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4、我国高校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的培养策略路径选择
4.1、增强学生篮球赛事组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首先,让学生通过了解理论知识,掌握篮球赛事编排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多种编排方式,才能在篮球赛事组织中快速决策,遇到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编排方式,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作为篮球赛事组织者的基本能力。在篮球赛事编排这一环节中,不仅要考虑到不同队伍的赛程安排,也要考虑到比赛中的观赏性,根据这样的目标实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组织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编排的规则,编排的规则,对于参赛者能力的发挥,以及整个队伍的竞技状态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几个强队分在一队比赛,虽然很精彩,但到了后面的淘汰赛可能就是最强对手的队伍,这样会引起整个球队的不满,也会导致球迷的不满。因此学生能够根据队伍的强弱合理地进行队伍的编排尤为重要,这也是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其次,引导学生更好的熟悉竞赛的规则。在篮球赛事组织这一环节中学生要想组织一场有效的比赛,就要制定完善的竞赛规程。竞赛规程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比赛的合理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比赛规定只能是高中生参加,那么大学生就不能参加。规程上还要对违反规程的球队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等。通过严明的比赛规程制定保证篮球比赛作为一项赛事的规则性;最后,要引导学生多多做好比赛期间的各项具体工作。在竞赛期间由于参与比赛的人数众多,加之比赛的具体工作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学生作为赛事组织者,能够针对各类事情进行协调解决。在竞赛期间针对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各种大问题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做好裁判培训,提高裁判水平,做好技术统计资料分析,做好各类档案的存档与归档整理,检查比赛场地的器材,做好这些细节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整个比赛局面的问题,进而体现出学生的赛事组织能力。
4.2、构建更加完善的组织能力培养模式
首先,构建培养模式,从体育课程开始到整个赛事的细节指导,都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加强模式的探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而形成完善的培养模式。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培养学生篮球赛事组织的重要作用,在清晰的认知下,以有效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篮球赛的组织能力;其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下,学校的体育部开展各种篮球联赛,在篮球联赛中引导学生结合队伍的数目、时间,确定篮球比赛的机制,协调好分组,确认好裁判场地等等,并在篮球竞赛组织这一过程中处理好各种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的篮球竞赛组织能力;最后,要保证各个主体的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训练。例如,在整个组织能力培养这一环节中,要充分用好各项资源,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发展。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做好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篮球赛事组织过程中的优势与长处、问题与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改正自身存在的缺陷,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进行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找到自身优势所在,在今后的篮球竞赛组织活动中,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在明确的定位下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竞赛组织能力。
4.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组织能力实践机会
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想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篮球竞赛组织能力,教师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更要在日常训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篮球竞赛组织环节中加强学习与锻炼。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篮球社团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篮球社团中针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篮球训练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日常引导学生参加活动的实践训练按照篮球竞赛的整个流程进行细化分类,借助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篮球竞赛组织能力的相应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参与篮球竞赛组织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先自行准备篮球竞赛中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赛事组织活动中来。在赛事组织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学生的有效反思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组织竞赛的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其次,高校可以以篮球竞赛为基础,吸引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在与兄弟学校共同参与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友好交流这一环节中更好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校际间的篮球联赛,让学生自己组织篮球竞赛,在这样的联赛机制下,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到篮球竞赛组织的各个环节中来,从而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这种广阔的舞台下,有效提高自己的篮球竞赛组织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
4.4、营造良好的篮球竞赛氛围
良好的篮球竞赛氛围营造,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在这一环节中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基础,在此之上形成文化的认同感,在兴趣的驱动下,篮球竞赛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种积极而主动的态势。参与篮球竞赛的人数、队伍和竞赛的场次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从而为提高竞赛水平和学生的竞赛组织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无法参与竞赛的学生也会作为观众进行观赏,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校园篮球竞赛氛围得到巨大的改善。这就需要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篮球文化活动,加强篮球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互交流的过程中认同篮球文化,并且打造高校自己的篮球特色文化品牌。5、结语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对于深化篮球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针对这样的现状,在篮球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篮球赛事组织能力的培养,要构建完善的运营模式和具体的育人方法,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使学生能够在广阔的舞台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多样化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杉,邓嘉.我国高校学生篮球赛是组织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9(03).
[2]李杉,蔺浩.高校篮球专业学生篮球赛事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J].体育时空,2018(04).
[3]裴益民.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走上篮球赛事能力的调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29).
[4]张远远,王柳絮.体育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探究[J].未来英才,2018(01).
[5]邹骐阳.军校学员体育赛事组织能力培养研究[J].体育科技,2018(05).
作者:赵真真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