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建设探析

新农村建设探析1

研究和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链,需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够及时处理环境与经济资源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在创新规划与设计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对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侧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才能够逐步激发农在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加快,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显,但是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并不能有效平衡生态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性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及时引进生态农业模式。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但是在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部分农场以及畜牧场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需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将更多生态资源融入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之中。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比较有限,工业废物和农业生活污染源的实际处理效果并不乐观,当地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与修复能力比较有限,并不能协助相关人员逐步优化本地资源配置条件。因此,需要及时引入生态农业经济等相关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建设生态宜居以及具备经济发展活力的新农村。在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村地区之间差异化的生态系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才能够保障其生态农业经济体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城乡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人口规模的乡镇地区普遍呈现半城市化发展态势,很多偏远乡村地区和山区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很多环境保护难题的源头处理效果并不突出。有些偏远以及偏僻的乡村地区,其林区和山区范围比较大,生态环境的内部结构层次也比较复杂,部分植树造林活动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很多交通运输层面和生活层面上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因此环境保护效果也并不显著。部分农村地区在扩张耕地的过程中,忽略了当地生态系统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耕地质量并未有所提升,还会浪费较多生态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偏远农村地区,其信息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很多对人有害的生态资源和生物的基本常识并未被全面普及,不知道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严重威胁。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区域并未设置交通道路提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二)生态资源利用率偏低

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利用率偏低,草场、林地、牧场的整体运营管理模式不健全,还会耗费较多时间和经济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屏障修复等工作环节之中,并不能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生态林业。很多偏远农村地区主要由山区和林区组成,各项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护模式并不健全,部分珍稀动物和植物的副产品被大量浪费,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也会为人类带来更多大自然的馈赠,当地生态环境也会得到及时改善。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户和经营者并不具备资源整合意识,很多生态系统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还会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在市场价值偏低的经营管理层面之上。很多农村地区的个体经营者并不具备前瞻能力,对各项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护工作并不熟知,生态环保政策也存在一系列漏洞,环境污染问题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之间存在较多断层。

(三)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和个体经营者并不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本质并不理解,因此严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不少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较艰苦,野外工作时间相对比较长,很多当地居民也并不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对工业废水以及农业生活污水的监督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的偏远农村地区,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不利,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很多乡镇政府并不能有效吸引外地人才和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很多生态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被搁置,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非一日之功。在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农村地区会将重点偏向于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上,忽略了人才引进和再教育培训,部分创业基地逐步成为一纸空文,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也会逐步被削弱。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助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需要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三、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差异

(一)服务和实施对象的差异

对于不同地域的农村地区而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对象为市场中的消费者,实施对象为农村地区的各类经营主体,例如个体户和农场经营管理单位等。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服务对象为当地生态系统,其实施对象为环保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从资源的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存在较多交叉内容,因此能够将环保产业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衔接,呈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对于山地以及林区占比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而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在于环保产业的各项拓展项目,例如生态林业、文物保护等等,也能够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朝向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从两类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实施对象存在的差异看,生态农业经济活动的经营管理主体需要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才能够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保障本地区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二)发展和创新目标的差异

对于南北方农村地区而言,其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保障经济效益产出比例的协调性和稳健性,其创新目标则集中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成本处于平衡的状态之中,以保障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实际配置比例的协调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发展目标是保障该地区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发展模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创新目标则集中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业务资源整合层面之上,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顶层设计,将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效果进行客观统计分析。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不完全冲突,但是需要从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入手,才能够尽量减少资源损耗比例,将各项环境污染物转换成经济资源纳入新兴产业链之中,动态监测当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群落结构的净化修复过程,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发展和创新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能够间接影响到不同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过程中所使用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措施。

(三)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

很多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比较有限,当地教育医疗以及科技设施并不完善,因此在经济发展层面和环保层面上配置的人力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特征普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任重而道远,地方环保部门也会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不同农村地区进行环保调研工作,当地环保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非常稀少。人力资源配置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能够客观反映出农村地区对两项主要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在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地域性的环保细节问题,工业三废以及农业生活废水排放总量非常可观,但是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填埋焚烧设施却并不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层面存在的差异,也能够间接体现出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较强的新进人才吸引力,很多外地人才和本地人才之间的资源冲突和矛盾不容小觑。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非一日之功,也能够间接体现出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的资源共享难题。

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政策

乡镇政府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有效串联,将下属农村地区以及乡镇中的环境保护现状和治理难题进行全面整合,才能够有效协助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尤其在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协同进行,才能够客观论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大限度提升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效果。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定期深入一线调研,并对比分析不同农村地区适用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存在显著优势和劣势,并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协同处理各项农村地区中的各项环保事务和经济发展事务。

(二)科学编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农村地区的政府机关和管理部门,需要科学编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并针对当地仍然存在的资源破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工业三废问题进行集中处置。农村地区的绿水青山非常珍贵,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生态系统资源,将文旅项目与生态保护工程项目进行有机融合。在科学编制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走访农村一线地区,对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环保问题和农业经济发展难题进行集中处理,科学调度和配置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和人力资源,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到农村地区进行环保调研和经济调研等工作。农村地区可以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进行对口合作,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项目进行资源共享,也能够进一步吸引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和投资商,将生态农业经济资源和环保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打造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链

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之上,相关部门需要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链,对生态资源与农业经济资源的有机融合路径进行科学论证分析,也能够从新技术手段和农业科技成果入手,对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链和配套政策管理体制进行动态化监测,对其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客观评估和风险预测分析。借助于专业的商业金融机构,新型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投资者都能够应用在环保工程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环节之中。打造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链,还能够与跨界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但是需要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环保系统资源,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存。很多珍稀以及宝贵的农村生态系统资源,其开发与利用价值相对较高,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为城市居民直观展示各类珍稀物种的健康生长状态,也能够间接渗透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等内容。

(四)推进节水和节能排污设施的广泛应用

对于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各项生活以及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已经过半,但是节水设施以及节能排污设施并未进入到农村地区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以上先进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结合农村地区的生活、农业以及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和水质变化情况,将节水设施安装在入户区域,将节能排污设施安装在地下管网之中,协助农户以及生产管理人员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质量,起到节能环保等作用。在全面推行新型技术成果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客观考量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节能环保的基础设施进行精细化分类管理,不能够影响到当地生态系统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节水以及节能排污设施,也能够与生态农业生产设施协同运行,将生物质能以及生物肥料应用在田间地头。

结语

改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创新发展当地生态农业经济也是主要目标,因此地方政府机关和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农村地区的生态和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农村地区的各项环保问题和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者:岳海荣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人民政府

新农村建设探析2

韩家窝村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西南部,全村共有住户350户,1080人,现有耕地147hm2。该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林业种植为辅,水利条件较差,兼有纺织、家具制造、纸箱加工等个体企业。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和观光农业,增加村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村先后被评为“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山东省民俗文化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村居”“省级森林村居”“国家2A旅游景区”。

一、推进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机合作组织在农业服务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韩家窝村把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原来农机公司三包服务的基础上,于2010年3月成立了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制定发展方案,完善服务项目,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等综合信息平台,包括农机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农业机械配件供应,农机作业信息收集发布,小麦和玉米播种、收获、耕作全程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等综合信息平台维护为一体的专业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目前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占地5000m2,库房车间面积1200m2,入社会员196户,各类固定资产2439万元,农机原值1161.2万元,拥有各类先进农机具总数307台件,其中大型拖拉机85台,各类收获机械116台,粮食烘干机3台,深松机12台,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00hm2。

二、加强农村建设,打造土地全程托管新模式

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新趋势,针对村里丘陵土地现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优势,开展了农业生产多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韩家窝村位于周村南部丘陵地区,土地坡度大,土壤贫瘠,土质层薄,水浇条件缺乏,多年来一直是靠天吃饭,土地产出率低。为彻底改变该村的农业生产现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自身优势,实施村东南片土地整体托管,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决定由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出资,一次托管村民土地80hm2,实现土地集中整合、统一运营。合作社为改变经营结构和种植结构,目前已建成高品质新特色水果观光采摘园14.4hm2,花卉苗木培育基地10.5hm2,特色小杂粮6.9hm2,优质商品粮43hm2,智能温室大棚3570m2,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村民收益,农忙时节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到合作社打工,不出村就实现了再就业,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三、加强新技术应用,促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提高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成功推广了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无人机植保等系列新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一是“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该技术的实施,降低了农业机械作业次数和费用,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增强了小麦越冬能力,节约了农时,降低了人工投入。二是“玉米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玉米收获的损失,节省了作业时间,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三是“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机械化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秸秆的直接还田,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秸秆焚烧现象,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掠夺式经营的局面。四是“玉米免耕贴茬机械化播种”,该项目实施,为北方玉米的种植争取了时间,延长了玉米的有效生长时间,提高了玉米生长的积温,进一步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玉米秸秆的直接还田,从根本上消除了焚烧玉米秸秆的隐患。五是“土地深松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该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几十年的土壤犁地层,增加了土壤活土层,改良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促进了作物的根系发育,增强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真正做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六是“粮食烘干成套机械化技术”,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合作社粮食作物的晾晒问题,同时还给周边的种粮大户提供了优质服务,解决了其粮食晾晒的后顾之忧。

四、科技富农,实现乡村旅游文化振兴

近年来,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寻求同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协作,分别规划建设了高品质粮种项目、智能温室无公害蔬菜大棚项目、高品质露天果蔬采摘园项目、高品质种苗繁育项目、小杂粮良种选育种植项目。目前高品质水果采摘园内引进种植了美早大樱桃、俄八大樱桃、丰绿猕猴桃、金桃猕猴桃、油桃、水蜜桃、晚秋桃等品种。在日光智能温室大棚中种植了反季节的果品和蔬菜,在小杂粮种植示范区种植了当地特有的谷子、绿豆、红小豆、绿大豆等多个品种。另一方面,合作社坚持绿色无公害生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园区效益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村的村民纷纷学习,采摘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在周边村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已经和韩家窝村的民俗游、山水游、农家乐、彩虹滑道形成有机整体。奥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完善运行机制,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为基本职能,以农业生产托管为基本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该社先后获得“山东省农机明星跨区作业队”、第四批全省农机安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单位、“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作者:房泽鑫 单位:淄博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新农村建设探析3

当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关乎到农村地区各产业健康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提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目标。针对于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市场主导作用,科学指导各地区加强当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健全金融支农组织工作体系,创新完善助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农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机构设置单一化,金融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近些年,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机构基本都已从农村地区撤走,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都没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机构,致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组织原有体系在短时间内快速萎缩。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现行的金融服务机构设置较为单一,主要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由于缺乏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出现贷款粗放经营、利率一浮到顶及坐等客户上门等不良问题,这样会造成当地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实践工作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当地一家独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去主动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内容与形式,从而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1]。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户要想办理自己需求的贷款业务,只能选择到城市进行寻求助贷服务,然而由于一系列的门槛最终无法帮助自己解决贷款问题,这样削弱了农户利用金融信贷资金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市场投资环境不理想,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市场投资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金融担保服务体系不健全,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他们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抵押贷款极为困难。由于当地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审批流程极为繁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影响到金融贷款的发放效率。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只能提高对农户的放贷服务门槛,只有那些信誉等级达标、资质优秀的用户才能够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2]。绝大多数的农村种植养殖户都无法达到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要求,从而影响到他们贷款需求问题的有效解决。2.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要求高。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了有效控制好信贷风险,要求贷款方必须有足值的担保抵押物,然而农村地区的农户都不具备这种资质条件,他们所拥有的农村经营土地资源或者个人房产都无法进行正常抵押流转,从而限制了农村地区“三农”利用土地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内容局限于传统存款、贷款及转账结算等基本业务,无法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新时期农民对各种类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体验需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良好的实践创新改革意识与能力,未主动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工作,结合当地民众的金融服务体验需求特点,合理设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金融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城市地区。

(三)农村资金流失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与资金转移到城市中,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为低迷,劳动生产水平偏低,乡镇企业难以得到有利生存,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产业建设发展无法得到充足的投资机会,大多数资金流失到城市地区。此外,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为了吸收出外务工人员的资金,提供各种存款理财业务,缺乏为农户提供完善的金融贷款服务,无论是乡镇个体户,还是乡镇企业都难以从银行机构获取信贷服务,满足自身的生产资金供给需求。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农业投资明显不足,大多数的资金都被金融机构用来购买国债、支持城市房地产贷款及回流转存到人民银行中,这样无疑会阻碍到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市场良性竞争水平

在新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市场主导作用,科学指导各地区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与网点的合理布局工作,优化配置利用好金融资金资源,帮助当地农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培育出先进完善具有良好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充分保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建设发展工作效果[3]。首先,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创新改革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市场发展趋势要求,优化改善制度内容,有效搭建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工作,创新完善机构金融服务手段与服务功能,确保能够为广大农户提供多元化的助贷服务支持;其次,要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工作,不再只是围绕如何吸收民众存款、提供理财服务,而是需要拓宽金融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尝试去为农村个体户、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拓宽“三农”服务领域,这样有利于实现更多农村资金回流到新农村产业建设发展中;再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农业发展银行向商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大力支持当地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农村基础建设及农业综合发展等,有效形成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各有清晰定位、良性竞争、覆盖面广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满足不同农户的贷款业务服务需求;最后要适当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市场准入条件,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促使更多社会资本资金能够参与到农村产业建设活动中。

(二)优化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优化改善工作,有效建立起完善的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体系,通过成立政策性担保工作体系为广大农户提供有利贷款担保,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农业资金的投入,满足农户的贷款服务需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准备金率可能会促使农村地区原本不足的资金供给更为匮乏,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4]。针对于此,国家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机构的缴存准备金率,促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投入到农村农业建设发展中。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农民贷款的门槛,让更多农户能从当地金融市场中获取到理想中的贷款,满足自我生产需求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需构建出完善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农村地区的农业贷款利息实行补贴,激励更多金融机构能够主动愿意为农民提供贷款支持,吸引到更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在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工作上,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组建培养起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工作,全面及时掌握了解到农村农民的金融产品服务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创新开发设计出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合理建议农户参与到国债、基金理财投资等风险小的投资业务中,为农户提供各项基本投资咨询、代理投资等金融服务,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则需要综合开发金融产品,在做好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推出联合贷款、社团贷款及龙头企业贷款等金融产品,充分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贷款获取需求,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三)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大对“三农”投资力度

为避免农村大量资金流失,被金融机构用于放贷给城市经济建设,各地区政府需要及时制定出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指导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信用社需要结合当地需求,适当加大对小额农户的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力度,满足农户的基本信贷服务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则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基础建设的贷款力度,帮助农村地区打造出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农业银行则需要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协会的贷款力度,满足他们最大最强的资金要求,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基于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实施,能够让金融机构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最大程度满足新农村综合农业的发展需要[5]。为了调动起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贷款服务的积极性,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经营管理风险,国家可以通过制定采取支农风险补偿金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投入农村的贷款损失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让更多存款资金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保障我国新农村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国家需要有效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水平,优化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指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贷款、投资服务需求。此外,还需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大对“三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出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唐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及意见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22):15-17.高悦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辽宁经济,2013(12):2-5.董睿,孙莉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路径选择——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J].当代金融家,2020(10):68-69.院合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理论导刊,2008,000(006):79-81.柳丽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我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J].黑龙江金融,2009(7):47-49.

作者:莫惠钧 单位:东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