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振兴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抓住农村基层党建这个关键点,以高质量党建筑牢基层组织,强本固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聚焦发展这条主线,提升党建引领能力,激发多元主体的内在动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基层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治理、经济发展、思想指导、群众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高质量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就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基层党建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强化基层党建,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汇聚起更多推进乡村振兴的同心力量。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够强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动力不足。基层党组织是党最贴近于群众、最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神经末梢”。但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不够团结、有内耗现象;有的农村党组织“三会一课”开展不规范,党员参与度不高;有的农村党组织服务水平不高、群众满意度低;少数村存在着财务、村务不透明的现象,致使群众不满意。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战斗力不够强。基层党员是党在农村的政策执行者,是党组织联系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但目前部分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偏低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一部分党员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弱,创新精神不强,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谋划发展的思路不宽,既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提升。还有一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担任村干部时间较长,存在着思维固化、工作热情不高等现象。除此之外,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造成农村人才储备不足,加上大学生毕业后在村工作难以长久,村级党组织后备队伍建设面临着选人用人困境。
(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不够突出
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引领能力不够高。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不宽,发展措施不新,干事创业热情不高,导致村里面貌依旧,群众经济收入难以增加。个别党员干部放松要求,作风不实,损害了党的形象。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关系,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认为党建工作抓与不抓关系不大。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措施不够有力,对入党积极分子抓得不紧不实,组织活动少,教育引导少。发展党员时不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未严格把关,甚至流于形式、降低标准,对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带富能力不够强。农民收入单一,集体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体经济收入少,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民致富渠道不宽,致富产业较少,产业价值链条有待提升,利益链条有待完善。不少规模农业大而不强,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业生产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粗放,距离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率的现代农业还有不小差距。同时,特色农业品牌不够响,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
(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凝聚力不够强
一是党建吸引力有待提高。不少党员外出打工、经商,人员流动性空前增强,党员管理难度增大,能够正常参加支部活动的党员相对较少,党员参会率不高。同时,日常缺少理论学习和党性锤炼,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干事创业的激情,导致循规蹈矩。面对新形势,个别农村党员思路不够开阔,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可行举措。二是凝聚共识推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待增强。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应注重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党建引领的精细化仍不够;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他们与党组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党组织领导和协调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难度明显增大,调动和整合各方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还不够多。(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整合能力不够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始终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相一致,而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包括了五大方面的全面振兴,需要从多个维度统筹整合,协调各方、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其自身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一般情况下能够通盘考虑、平衡协调。但农村基层工作往往多而繁杂,协调棘手,加上党建引领有时存在着举措单一、零散碎片化的问题,导致农村基层党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不够全面,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整合能力不够强。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党建引领能力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乡村振兴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增添了新内涵,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职责。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加广泛认同,确保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更加有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带领群众打通乡村发展的瓶颈和堵点,当好“领头雁”。二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开展常态化党性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宣传和理论学习,用好“学习强国”APP等学习教育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化行。同时,要加强与外出务工党员的联系,在流动中做好跟踪教育和培养工作。三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坚持选优配强导向,使党支部班子结构更加合理;坚持学习提高,使党支部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民主评议落到实处,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强化基层阵地建设和管理,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效能提升,建强基层组织,按照“五有”标准,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突出为民服务,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把政治思想素质高、担当作为意识强、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优秀党员适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四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产权交易、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道德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同时,要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走出一条“凝民心、汇合力、促发展、富一方”的党建引领新路子,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以优良作风助推乡村振兴。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谋深做实基层党建引领工作
一是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要坚持标准,选拔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公正廉洁、团结一心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要着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开展村干部履职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调研,开列村干部能力短板清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地选配村干部跨村任职,同时加强对“一肩挑”后村“两委”运行情况的监督。注重阶梯式培养、递进式历练干部,强化在经济发展、镇村管理、信访维稳等一线工作中锤炼干部,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作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战场,全方位搭建干部干事成事的平台。完善干部考核激励制度,把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用、评优评先评奖等挂钩,形成良好的发展导向、业绩导向和用人导向。二是把握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立足实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一方面,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大力开展“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活动,推广“支部+”发展模式,支持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电商经济,指导流转土地、盘活资产,进一步挖掘潜在资源。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坚持“特色定位、错位竞争、联动发展”原则,紧扣地方支柱产业,调整调优传统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探索“党建+”发展模式。首先,创新党支部建立方式。除了“一村一支”组织模式,探索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实现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使组织设置与经济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探索“党建+直播”新模式应用途径。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农民群众搭上“互联网+”这趟电商快车。最后,深化“党建+网格化”治理优势,持续深化治理创新,继续夯实基层指挥调度中心或社会治理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多元主体内在动力
一是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机制。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选育工作。拓宽选人用人范围,注重从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等人员中挑选吸纳合格人选。其次,实施“雁归”工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持续完善更新在外乡贤人才数据库,开展乡贤回乡村、人才促振兴活动,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发展、回乡创业、助乡振兴。最后,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扎实推进“一村一品牌”富民计划,成立富民党建联盟,形成镇党委统筹推进、村党组织全力跟进、党员群众并肩奋进的整体联动效应。建立立体帮扶体系,引导企业、商会、协会等参与扶贫行动。二是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纵深推进党群“同心圆”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实用、方便、高效的原则,着力在技能培训、事务代办、政策宣传、科技指导、农产品销售、农村信贷、文体活动、劳动力转移、医疗卫生、商品流通等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逐步构建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党员干部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党员中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框架,统筹组织推进、政策实施、资源保障等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二是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相匹配的制度与政策,以制度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涉及范围广、部门多,要发挥好党建引领的作用,统筹协调,促进各项制度和政策整体协同推进,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三是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首先,协调好农民个体与农村集体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改革,理顺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切实解决农民关注和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其次,协调好基层干部与农村群众的关系。基层干部要加强走村访户调研,了解农村群众的“急难愁盼”,时刻把乡村振兴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干在实处,扎根农村谋发展,成为农民群众的“引路人”、干事创业的“带头人”。最后,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作者:李庆钧 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乡村振兴探究2
一、乡村振兴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经过8年持续奋斗,2020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解决,接下来的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虽说同为“三农”工作,但脱贫攻坚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乡村振兴是解决富有问题,“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是解决全国所有农民如何富有的问题,包括未来的农业如何高质高效,未来的乡村如何宜居宜业,未来的农民如何富裕富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差别很大,前者主要涉及1亿人脱贫问题,后者涉及6亿农民问题;前者涉及12.8万个贫困村,后者涉及57万个行政村;前者主要集中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区),后者涉及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前者主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者着重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乡村振兴要求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无论是制定帮扶计划,还是实施项目,都要紧扣这个新目标、新任务,保证方向不偏、力量不散。乡村振兴要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更加聚焦乡村整体发展。规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范资产收益分配和资金管理使用、推动乡村建设和治理,都要强化区域统筹、系统发展,建立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用区域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创新。在国家层面,我国过去几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重要文件都已经制定出来了,包括各个部委也都制定了乡村振兴的规划,各个省(区、市)、州(市)、县(市、区)也都制定了本地的乡村振兴规划。《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振兴规划、人才振兴规划、生态振兴规划、文化振兴规划、组织振兴规划。为了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编制各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的规划,使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编制的规划接地气、切实可行,云南省委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参加乡村振兴规划,于2021年7月开展了“云南省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同期又开展了“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广大人才支持服务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行动。最近一段时间里经过深入基层了解与探讨,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还是人、钱、地的问题,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农村想要振兴,就必须要将“人才工程”放到首要位置上,加快出台农村人才新政策,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可以安心待在农村,也让愿意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才更有信心,并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
(一)建设乡村要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然而部分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来者资金雄厚便笑脸相迎,资金不足就爱答不理,只重视资金实力而不看项目发展潜力,难以在政策上做到一视同仁,间接打击一些返乡创业者的积极性。所以,政府要重视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汇聚合力。
1.吸引人才。农村想要得到长久性发展,离不开乡村人才可持续性的供给,离不开心系乡土的致富带头人、领路人。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仅要增加下派干部和第一书记,更要有针对性的下派科技指导员,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支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兴业,鼓励他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大显身手。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拓展吸引人才的渠道,还要自主引进人才,并和职业院校、企业、大学进行合作,吸引有梦想、有干劲、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建设乡村。
2.培养人才。培养乡村人才就需要掌握好农业专业技术,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在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下,出现了农业新技术、新形态。培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就需要了解农民的日常生产情况,这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其带来新农业发展理念,借助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水平。多开展培训班,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让农民学习到相关的技术,如科学种植、养殖方法、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新知识,并与职业院校开展相关合作,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送到学校中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培训。
3.留住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乡村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人才能够回得来、留得下,仅仅依靠口号是不行的,要以乡情感动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农村发展成全人。只有切实做到为人才考虑,才能真正了解乡村人才的需求,解决人才在乡村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做到优先提供优惠政策,提高薪酬福利待遇,解决住房、户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真正愿意从事农业、待在农村的人才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二)选贤任能,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基层干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水平选贤任能,选拔乡村振兴急需的干部。关注基层的发展,选拔合格的人才,全面抓好干部培养、管理和任用的各个环节,牢固确立一条从基层培养的路线,为乡村振兴建造一支能够承受压力、推动乡村发展、全身心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引、培相结合,增强人才集聚效应怎样解决人才制约瓶颈,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已成为组织部门中做好人才工作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使命的引领,问题与导向的统一,不仅要深入挖掘农村实用人才,还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选拔、培育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专家。加大政策配套力度,打造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确保农村人才集聚效应增强,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潜能的闭环流动。
(四)创新培养模式,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1.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过程中,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借助于弹性学制参与到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中。创新培训机制,支持一些企业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如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科学引导,让其参与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中,鼓励各地都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2.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方面的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做到简政放权,落实基层用人主体的自主权。推动乡村教师县管校聘。针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实行支持计划,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的计划。针对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也需要支持综合性的教育培训,灵活设置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3.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返回家乡。通过加快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明确政策界限,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的积极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关爱农村弱势群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农村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4.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如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建立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四、结 语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要全面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队伍体系,激活现有农村人才的活力,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创建一个强大的团队,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搭建人才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魏为群 单位:禄劝县财政局
乡村振兴探究3
一、郑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一)积极引导,做强特色种养业
郑州市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丰富农产品种类、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全市发展蔬菜种植面积87万亩、水果28万亩、花卉9.3万亩、优质水产品9万亩、中药材3万亩,肉蛋奶总产量达24.5万吨、优质水产品8万吨、食用菌2万吨。中牟县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300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强化技术支撑,从事澳洲淡水小龙虾繁育、生产及示范推广,有效促进了中牟县北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群众就业增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以中牟县锦鲤养殖和稻鳖混养基地为例,其流转集体土地150亩(1600元/亩)、水塘180亩(1500元/亩),建设“跑道养鱼”鱼槽7组、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水田150亩,并配套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2020年,锦鲤养殖收入超200万元,上交村集体设施租金5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58万元。
(二)投资设厂,做深乡村加工业一是围绕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郑州市劳动力资源优势,把工厂建在乡村,使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如新密市袁庄乡乱石坡村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石碾小米加工厂和“双低”菜籽食用油精炼厂,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使全村留守“半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登封市君召乡建立“巧媳妇”服装基地,年产值超3000万元,创造利税600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务工人员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脱贫。二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地建设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市级龙头企业登封市小苍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在芥菜产区建设加工厂,通过订单收购的方式引导周边农户开展芥菜种植。公司现有合同种植户2000户,芥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按芥菜亩产4500斤计算,仅一季芥菜亩产收入可达2250元。
(三)挖潜赋能,做好特色乡村旅游业
近年来,郑州市以建设“河南省休闲农业先行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嵩山养生文化等人文资源,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引导、政策扶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个(登封市、惠济区)、示范点1个(丰乐农庄),创建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滨河风光揽胜游)、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西泰山村、樱桃沟村)、全国十佳农庄1个(丰乐农庄)。同时,郑州市积极开发农业全产业链体验游,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打造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初步形成三全、思念、好想你食品加工体验游,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宿度假游,文化康养体验游,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创新发展,做优电子商务业郑州市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建设集电商知识普及、政策宣传、代购代销、快递收发、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扶贫中心和站点,切实解决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目前,全市共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个、镇级服务站38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1192个,已打造出“溱美新密”“我看荥”“轩辕故里”等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二、郑州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整体质量不够高
一是规模偏小。郑州市乡村特色产业呈零星分布,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产业体系。二是产业链条较短。大多数产业处于原料生产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够高,产品附加值较小,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乡村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够大。三是知名度不够高。乡村特色产业在品牌推广和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发展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在全市特色农产品中,除河阴石榴、新郑红枣等有一定知名度外,荥阳柿子、中灵山核桃、嵩极杂粮等品质较好的产品却因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档次低等问题,导致知名度不够高,缺乏享誉全国的拳头产品。
(二)财政金融支持较为薄弱
一是财政投入较少。多年来,财政资金侧重保障种植业、畜牧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缺乏对特色产业资源丰富的山地丘陵地区的投入,导致此类地区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的情况,这些都与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巩义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部山区土地贫瘠,中北部灌溉水源工程建设滞后,旱岭地面积达23.8万亩,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扭转。二是融资贷款较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银行融资贷款的评级授信面不广、固定资产抵押物不够,导致银行慎贷、惜贷。同时,小额信贷资金额度不高,无法满足发展特色产业的需求。三是农业保险不强。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不高,保险产品的保障额度不高、保障范围不宽、品种不多,导致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使经营主体面临较大风险。
(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制约
土地是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受城镇化率提高、农产品价格不稳等因素影响,租地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阻碍土地流转,使郑州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阻。截至目前,全市的土地流转率仅为30%,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加之人力成本、经营管理成本过高,造成土地流转收益率较低,这使得经营主体对于土地流转普遍存在顾虑,进一步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农村劳动力素养待提升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大量优秀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使得农村人才存量不高。加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滞后,致使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不符合特色农业产业倡导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导致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弱化,严重制约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高。
三、建议
(一)持续强化发展特色
一是以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引导乡村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适度集中,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有机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大对产业链延伸的扶持力度,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能力,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制造业,努力打造出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充分挖掘乡村的潜力和优势,积极发展类型丰富、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美丽牧场和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社会化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以适应新形势产业发展需要。
(二)持续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财政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不断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健全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提高金融支持“三农”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作用,健全农业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覆盖面和担保贷款规模,加强政策性农业担保与财政补贴政策的联动。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扶持。推动建设多元化“三农”融资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大力发展农作物、畜产品、重要“菜篮子”等品种保险,完善农业畜牧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因自然灾害损毁保险政策,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再保险和政府巨灾保险准备金相结合的大灾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突发极端灾害。积极开发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简化理赔流程,优化保险理赔服务,降低各类主体的生产经营风险。三是改善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旱作农业。聚焦西部山区丘陵地区,以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技术等为重点,统筹水土保持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优选旱作良种,因地制宜调整旱作种植结构,优化发展稻谷、牧草、特色林果、中草药等耐旱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积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结合,持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合理轮作倒茬。在适宜地区,积极开展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加强田间集雨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蓄水保水技术,配套节水设施和小型机械等装备,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加大对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旱作农业试点,每年建设一批旱作梯田。
(三)持续强化用地保障
一是促进规划引导,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三线”管控,固化农业发展空间,弱化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冲击。二是出台土地扶持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业产业。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返乡下乡创业。三是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
(四)持续强化人才科技支撑
一是鼓励人才下乡兴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创业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支持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员、退休退伍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二是加强农村人才培育。实施农村人才定向精准培养计划,加快构建政府统筹下的“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市场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体系,持续开展特色种养、旅游、电商等专项技能培训,加快实现由简单化“办班”向系统性“育人”的转变,稳步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三是积极搭建平台。创建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现代种业、高效农业设施、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培育一批深耕农业领域的新型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刘云中,杨继瑞.“十四五”规划笔谈:新型城镇化与高效特色农业发展[J].西部论坛,2021,31(02):54-60.
[2]周繁.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2(06):40-43.[3]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9(12):23-24.
[4]胡春丽.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及其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263-268.
[5]杨崇崇.郑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8(27):101-102.
作者:林家历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