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文化范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文化范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旅游文化范文

旅游文化范文1

【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非遗”是未来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资源;同时,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非遗”传承与保护。二者协调发展,既完善了“新常态”下乡村经营制度,又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据此出发,旨在通过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机理分析,检视发展困境,探究破解路径,消弭发展中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非遗”保护;

协调发展随着大众旅游转向个性化旅游,以农村为目的地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乡村旅游发展中,在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文化融入,激活乡村旅游文化要素,并由此催生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都提高了乡村就业率,极大推动了农村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但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实践中,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也令人担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非遗”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从业者和学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机理

(一)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密切

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密切,依托“非遗”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双重效益:一方面,它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的未来潜力,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保护。简而言之,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和“非遗”保护相结合是明智的。可以说,“非遗”是塑造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这个时代乡村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也关系到乡村过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1]同时,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技术、人口和经济变化,对“非遗”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随着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动态地转化与深化。

(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铸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反映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如果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生命和灵感来源,包括建筑物群以及具有历史、美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考古遗址,[2]那么,在旅游领域,超过一半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区、群体,在某些情况下的实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品、人工制品和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第2条第1款)。[3]非物质文化可以通过产品、表达方式和洞察力来体现,这些产品、表达方式和洞察力有助于改善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正确认识“非遗”,“非遗”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广阔平台,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近年来的乡村旅游及其文旅产业的大发展就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相得益彰,彼此促进,收到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果。

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

发展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性随着国家“三农”工作不断推进,在解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保障。乡村旅游是目前乡村发展中增长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对乡村新工作岗位的增加有积极的影响,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4]在实际中,不同地区的游客的涌入,取决于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价值、数量和质量,以及文化及文化的外在表现水平。因此,对乡村旅游来说,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基础之一,它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必须适应乡村旅游需求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应对现有结构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挑战。在这方面,“非遗”提供了一个支持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机会,同时,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也为“非遗”提供了保护。

(一)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有利于振兴乡村文化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仅要关注村民的经济发展,更要关注村民的精神发展和文化发展。“非遗”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传统”、“包容”、“具有代表性”和“以地区为基础”。[5]这四个基本特征让“非遗”与当地村民的精神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是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然而,“非遗”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而遭到破坏,例如说书人、杂技演员、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等,在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这些艺术形式都失去了它们的辉煌。由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很多“非遗”濒临灭绝。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不仅让濒临灭绝的“非遗”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更是让他们在更大的社会关系和背景中,实现了“非遗”认同,间接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生活方式、宗教、娱乐、装饰、自我表现等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有助于振兴乡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有利于振兴乡村经济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游客对“非遗”的兴趣越来越浓,对“非遗”产生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网络革命和数字娱乐的时代,在“短视频”和“流量为王”的时代,当“现代观众”厌倦了现有的单一娱乐形式,他们必然要寻找那些失落的非物质文化宝藏。[6]因此,通过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的协调发展,不仅得以搭建面向社会的“非遗”平台,促进“非遗”的保护,而且对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对当地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大有帮助。究其原因,一方面,附加的文化属性会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独有的特征,这将进一步启发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对“非遗”的保护,进一步增加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作为非常罕见的文化习俗不但让游客着迷,而且进一步实现了传统工艺的愿景,更是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简而言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振兴乡村经济。

三、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困境

(一)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认知偏差

现阶段,虽然“非遗”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对“非遗”的适当保护和适当推广。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一个影响是许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时,遵循以经济为主导的议程和主题,不仅导致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千村千品千篇一律”问题突出。另一个影响就是,还有一些地方,在保护“非遗”的同时,没有做好对“非遗”的再开发,保护工作全靠地方财政支持,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还加重了地方财政的压力,无益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这两种错误的做法,都是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正确认知。

(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投入不足

毫无疑问,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这两个概念都有足够的合理性,一方面,它将促进现有的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另一方面,它将以友好的方式帮助“非遗”的保护发展。因此,两个分支都需要专门的平台和资金的支持。然而,受到错误认知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这两个分支的投入方面,没有采取适当的策略、行动和决策,换句话说,没有有效地执行关键项目活动,包括采用可持续发展方法,协调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矛盾等。具体表现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落后、“非遗”利用率不高、乡村旅游引发治安问题增多、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

(三)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粗放

农村地区十分依赖专业经济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增强农村地区吸引力和活力、缓解人口挑战、减少移民以及促进一系列当地资源和传统的一种手段,同时有助于振兴剪纸、木石雕刻、竹编、花边制作、民间歌舞、地方菜谱、酿酒和传统疗法等当地“非遗”的保护。这种双程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取长补短”,是“交互合作”。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粗放,表现为相关项目开发主要集中在同类型项目上的开发,缺少将多种“非遗”整合性开发。如此,这种开发模式体现出形式单一、项目单一和低层次,不能很好地体现“非遗”的价值。

(四)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创新力度不足

在融合“非遗”和乡村旅游的进程中,“非遗”文化内涵的发掘应予以重视,游客的参与程度应予以增加,使游客能够与遗产、环境相融,“非遗”的吸引力得以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创新力,游客只能简单地看到众多的项目展示,诸如川剧围鼓、闹年锣鼓、桂陶制作技艺等,但是游客对其文化的内涵了解较少,这使游客的迷惑和乏味感油然而生。“非遗”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作为遗产是很宝贵的;然而,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本末倒置、注重“外表”和忽略“内在”的现象,导致游客难以达到“依依不舍”的效果。

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路径

(一)正确认知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无疑,推广这种融合的旅游品类(乡村旅游文化+“非遗”)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当前的战略推进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旅游业复兴,在乡村旅游和“非遗”保护中创造生态友好的就业选择;“非遗”保护,“非遗”修复,重新引入和普及乡村历史和鲜为人知的民间娱乐,再利用受欢迎的乡村遗址和传统工艺,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村民赋权和自尊等等。简而言之,通过对这种组合式旅游的刺激,最终实现落后地区的基层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为落后群体和国家带来可观的收入。对此,地方和主管部门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正确认知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工作中以此作为基调和原则,从各个阶段实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和“非遗”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投入加大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的投入,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增加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如道路、卫生设施、茶点中心等,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可达性和更好的招待;第二,增加政策法规的投入,如限制“非遗”的破坏性开发;第三,增加网络推广的投入,如在驴妈妈、抖音、快手、B站上,结合高科技,推广“非遗”和乡村旅游文化。第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系统,以实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的互补依附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涉及建立创新的综合设施,包括酒店、博物馆、度假小屋、工作空间和文化中心,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有助于推广当地文化,为游客提供难忘的体验,同时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提供孵化器。第五,增加治安智能化投入,乡村文旅发展必然带来系列治安问题,加大智慧警务建设,增强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良好机制。

(三)创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模式鉴于“非遗”的特殊性,传统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或者独立的“非遗”保护举措,都是不足以满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和要求。为此,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协调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的矛盾,创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模式。具体参考以下步骤:第1步,政府启动“非遗”示范村项目,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第2步,示范村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第3步,地方行政部门的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第4步,精准扶贫乡村贫困户;第5步,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协调的总体目标和对象的培训;第6步,确保“非遗”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的举措以及当地机构的监管;第7步,项目网络推广;第8步,与区域旅游部门合作,构建“非遗”保护标准规章制度;第9步,依托“非遗”,设计文旅产品并提供低价旅游套餐。这种综合的模式既可以提供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源,又能保护“非遗”免于过度开发。(四)优化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内容要让“非遗”在推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从而成为“灯塔”一般的存在,就必须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同时,对“非遗”的保护,又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提供远见和领导力。然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并非单纯地将两者在形式上联系在一起,而是以营利为动力,考虑当地利益的基础,将两者在内容上进行融合,围绕融合后的统一主题进行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挂钩,通过结合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环境层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社会层来补充和扩展,以形成统一品牌。在统一品牌下协调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减少单个服务组件的故障来提高游客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刺激“非遗”保护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以形成和维持与外部参与者的组织间关系。这种融合代表了一个参与者网络,构成了一个涉及组织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这对于优化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的价值创造能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五、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在乡村全面发展背景下,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非遗”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又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二者协调发展,可以很好促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弘扬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侯利敏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企业审计监督论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已经从小众走向了大众化,把中原文化作为河南省旅游业的资源,将民俗、自然等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将文化创意与旅游文创产品相结合,将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本文对旅游文创产品现状进行分析,从市场、受众需求、营销形式以及旅游文创产品质量、价格、档次等方面,总结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特色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

一、河南省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形象地说明了河南省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它所孕育出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处于重要地位,文化底蕴深厚。河南的古都文化、佛教文化与历史名人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中原传统文化为河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资源,也是河南省旅游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根本。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所激发的消费力是其价值的量化,可以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共生,是连接消费者与旅游市场的桥梁。人们通过旅游文创产品认识、了解、记住河南,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利于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繁荣艺术市场,促进文化交流。同时,旅游文创产品对促进多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升级与融合发展。

二、河南旅游文创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的旅游业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文旅、体验旅游转化,文创产品与旅游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一契机下,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而文化资源也可以依托旅游业有效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转化。旅游文创产品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产物,结合地域文化运用多种设计手法进行创意提取,从而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它就像一座城市的名片,能够把城市的记忆、形象以文创产品的形式保留。消费者在欣赏、购买、使用文创产品过程中,能够感受其地域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地增加自身对当地文化的感知力与认同感。河南省旅游文创产品起步晚,其经济效益与其他发达的省市存在一定差距,市场占有率不高,资源的整合方面不完善,能体现河南省文化内涵与特色的文创品较少,开发水平略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特色不鲜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空间,部分旅游文创产品缺乏对河南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开发停留于表面,对文化元素稍作修改便印制在产品上,不能体现文化的内涵,使其应有的艺术文化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开发的文创产品内容较为单一且同质化严重。不同的景点、纪念馆等看到的旅游文创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不能彰显各景区的文化特质。文创产品设计上系列化不足。独立性的旅游文创品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远低于系列性的文创品,因此要避免孤岛化的设计,要注重成系列、成套组的设计。设计上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会使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滞后,设计出的旅游文创产品的工艺水平与实用功能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生活融合,难以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旅游文创品的传播与营销方式相对滞后,品牌意识缺失,没有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因此,开发设计富有河南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势在必行。河南省应借鉴旅游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升本省文创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优化文创产品结构,推动文创产品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总结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探索旅游文创产品传播文化、传播知识的可能性,打造明确的富有河南特色的有温度、有体验、有品质的旅游文创产品,以进一步传播推广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

(一)深入挖掘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日渐注重精神消费,在关注产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体验感、个性化、品位等文化价值。文化创意产品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自身就是地域文化的宣传者,将中原文化融入文创品设计中,开发具有文化内涵与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本身就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符合当前的消费环境。在把握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同时,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河南物产资源实现旅游文创产品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在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底蕴,提炼其文化内涵,挑选有代表性的元素,凝练其精髓,结合文化中的理念、文化符号与特征进行开发与完善,运用在旅游创意产品设计上,从而设计出文化识别度高、有时代特征、有独特魅力与内涵的旅游文创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消费者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认知,让游客在体味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旅游业进行了宣传推广。

(二)注重旅游文创产品的美观性、实用性与纪念性

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美观的旅游文创产品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设计者应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在满足日常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带给消费者美的享受。设计者也要注重旅游文创产品的实用性,消费者在购买旅游文创产品的时候,会更愿意购买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因此,设计者要注意旅游文创产品的实用功能,使其便于携带,方便使用,增加文创产品的使用频率,提升消费者的复购率。旅游文创产品的纪念性是游客记忆与情感的承载,在设计上要体现出其纪念性,帮助消费者唤起记忆,回顾过往。要在文创产品的表面与造型上增添特色纹饰、建筑特征、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纪念日等元素,将文创产品的纪念意义加以体现,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时候能唤起记忆。

(三)注重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生活化

旅游文创产品的生活化、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设计旅游文创产品时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为导向,关注文化创意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使文创产品回归生活,开发与社会生活需求相关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旅游文创产品。利用产品良好的体验感加深消费者对河南文创产品的好感,提升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兴趣,从而达到促进旅游文创产品销售的目的。

(四)注重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创新的设计能够增强河南特色旅游文创产品的竞争力,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延长其生命周期,从而使文创产品焕发活力。

1.地域创新

地域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中,将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使其具有地域特色,能够避免文创产品的同质化。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河南的地域特色,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可以将形态明确、符号感强的中原文化元素重新整合,将文化的特性以实体化、具象化的形态融入旅游文创产品设计。

2.差异化创新

设计者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设计,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从而实现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设计过程中要设计不同档次、不同品类、多种规格的旅游文创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上也要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使消费者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消费者的复购率。在材料的使用上,设计者要熟悉材料的特性,可以选择有地域特征的材料,发挥材料的艺术性。制作工艺方面,可以保留传统工艺的内核,使设计的旅游文创品体现出河南的文化特征,也能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形成差异。

3.系列化创新

旅游文创产品系列化设计是以其丰富的功能,多变的组合方式,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设计时要以产品的系列化、品牌化为导向,使其有规范统一的形象,以加强文创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强化其认知度,拓宽旅游文创产品的覆盖面,扩大其适用范围,延长其生命周期。

(五)注重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品牌开发

文化品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价值体现,是文化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体现,能够体现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水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化发展,旅游文创产品树立品牌,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推动旅游文化输出,也能更好地对旅游所在地进行宣传。品牌塑造要立足于市场,统筹规划,注重文化品牌的表现形态,并深入挖掘其内涵。利用文化元素丰富旅游文创产品,深入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的独特之处,设计出富有特色、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文创产品,从而强化河南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建设,明确文创产品的品牌定位,提升其品牌形象,努力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河南省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建设,应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相结合,从而拓展其艺术表现力,为文创产品增值,提高文创产品的销量。

(六)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要有环保意识

设计旅游文创产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意产品的环保性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减少文创产品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设计中要注意旅游文创产品的可重复性利用性、可拆卸性、可维护性等性能,使其能够循环利用,并方便分类回收。对外包装的设计也要考虑运输等因素,减少无用的装饰,使其便于运输与拆卸,减少资源浪费,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七)与高校合作开发、联合设计

旅游文创产品除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也可以与各高校联合设计,高校师生在设计过程中可吸收中原文化带来的设计灵感,提取其精华,进而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创产品实现创意多元化,在锻炼高校师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师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八)注重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的营销与推广

传统的旅游文创产品多在旅游地的实体店销售推广,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实物产品的魅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多样性,消费者的生活与网络连接得更加紧密,旅游文创产品的营销与宣传渠道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从实体店向网店倾斜,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线上销售也成为重要的销售方式。网络线上营销可以在专业的B2B、B2C平台建立旗舰店,使产品服务网络化,利用网络进行旅游文创产品的推荐、预定、评价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多元化运营,能够提消费者的复购率,从而扩大旅游文创产品的收入。旅游文创产品的信息发布、现场交易、网络营销都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感,所以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宣传与推广,除了传统媒介的宣传推广,还要结合新媒体进行传播,使其传播覆盖面更大。注重电脑、手机终端的运营推广,利用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宣传,积极策划文创产品的推广活动。新媒体与旧媒体相结合,多平台、多渠道地推广文创产品,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使文创产品更快速地传播推广。

四、结语

有内涵、有活力、体验性强的旅游文创产品进入市场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的契机,并且能加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本文对河南省旅游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探索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模式,从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初春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企业审计监督论文3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借助乡村独特的地域优势,风土资源,充分满足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成为人们度假、旅游、观光的休闲场所,以此全面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众多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促进,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耦合协调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路径,因此,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

1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关系

1.1乡村文化振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乡村振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5个层面,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下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然而,乡村振兴不仅要塑性,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底蕴,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乡村文化市场。

1.2乡村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并不陌生的旅游名词。学术界虽然未对乡村旅游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作者认为乡村旅游不应该仅指单一的乡村旅游活动,其概念应从景点、客源、主体等方面延伸。也就是说,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特色的景点、产品、民俗及风土人情为内容,以不同生活习俗的大众为客源群体,并有本地居民参与其中所产生的乡村旅游活动。

1.3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第一,社会关系:国家发改委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原主任石培华博士曾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够迅速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其次,乡村振兴与旅游业耦合发展,能够促使部分农村地区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独特品牌价值;最后,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同时,要落实中国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统筹的最佳载体,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第二,经济关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推进,村民能够基于乡村资源和特色的风土人情,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较低的门槛限制、较小的经营风险获取收入[1]。在这种村民直接参与下的乡村旅游,能够快速改变村民自身的生活环境,重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三,现实关系:乡村大多数村民在以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形象的过程中,将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优势,此举能够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使村庄不再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乡村田园,激发了乡村的生命力。这种深入挖掘各项旅游文化元素的举措,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2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以乡村旅游促进扶贫的举措开始逐一落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促使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此举在扶贫策略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对此发布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以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进乡村田园,体验“鹅湖山下稻粱肥”的乡村生活。目前,很多综艺节目都以真人秀的形式向大众展示乡村秀丽的景色和自给自足的生活。例如,近年来较火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以明星助阵,走进乡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向人们展示在承受城市巨大生活压力背后身心愉悦的放松,以此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乡村。现今,对于这类引导人们对乡村生活渴望的电视节目源源不绝[2]。从本质上看,此类节目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很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仅仅通过节目进行宣传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打造出具有自身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带给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体验,促使游客“喜欢来、愿意来、推荐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聚集于此,共同体验乡村独特的生活魅力。其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在短期内为乡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优势,但其弊端也十分显著,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淡季和旺季的区分较为明显。旺季期间,村民能够通过旅游来获取经济收入,而淡季期间,村民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态势之中。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此确保问题的解决。比如,在旅游旺季向游客推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对于处于城市的大多数居民来讲,这种保质保量又纯绿色天然的农产品很容易获得其青睐,这就为农产品的生产获得了有力的优势。

3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方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乡村文化的支撑,以特色的乡村文化打造旅游行业的核心卖点,能够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名片。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3.1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很多乡村在未经开发之前,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薄弱,处于衰退的困境之中。然而,怎样将这类乡村发展成为旅游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难题。对于一些拥有丰富传统文化遗产的乡村,可以通过将历史文化底蕴实质化的方式,打造出集旅游、度假、观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体,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3.2政府扶持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地方政府对乡村经济发展必须给予大力扶持,在其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支持;通过降低贷款门槛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简化登记、税收流程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支持,以此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首先,地方政府应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路线进行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并从中受益,以此吸引村民愿意长期投资农村振兴项目[3]。其次,政府应呼吁民众继承古镇文化,组织相关部门修复当地古旧民居,以此扩大乡村的影响力。

4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制度管理体系不完善乡村旅游业作为近年来的新兴行业,在管理上暂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村民大多文化素养较低,占用道路摆摊、占用公共区域经营、经营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也将因此受到污染。

4.2人员流失问题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有志青年到城市发展,而停留在农村的村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定的拼搏和管理意识。这种形势下,村民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资源的利用来获取最大的效益,即使将良好的机会放在面前,大多村民也难以进行项目的启动[4]。

4.3过度开发及管理不当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取,对各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再加上乡村旅游建设中缺乏先进技术的引用,其资金也主要源于政府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村民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破坏,农村原有的生态风貌就会遭到破坏,造成文化损失、资金损失、生态破坏等问题。

4.4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创新现如今,旅游活动很容易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再加上缺乏创新,将致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失去有利契机。对于一些不善于运营市场和资源的乡村地区,旅游形式长期处于单一化,为增加经济效益不断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却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将丧失对大众的吸引力。

5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5.1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基于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乡村旅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服务等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然而,通过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发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管理和运营服务,在满足游客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第一,各地政府部门应构建出完善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强化对村民的引导,协助村民对旅游资源实施正确合理的配置,高效开展乡村旅游管理活动[5]。第二,政府应重点掌控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对乡村旅游产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如:休息室、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的修建。

5.2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第一,面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村民,应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的方式,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大部分农民在文化素养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能够有效弥补村民自身文化素养欠缺的短板,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其更好地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去,以此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第二,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专业人才带动村民的全面发展,以此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5.3利用乡村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文化的天然优势,将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和地区的文化色彩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为构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链提供重要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特色乡村建筑为基础,以弘扬乡村民族文化为主导,以此在奠定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基础的同时也起到了弘扬特色文化的作用。乡村旅游举措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富裕生活,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因此,在乡村旅游项目资源开发时,应尽量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平衡,弘扬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5.4创新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往往都涉及其中。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生活工作压力大、精神状态差等紧张情绪,乡村旅游应通过高效整合旅游产业链,将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形成集旅游景点、休闲度假、酒店餐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综合体,以此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缓解紧张情绪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挖掘各地区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历史特色,构建出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业链,进而推进现代化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多元化的旅游文化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乡村的魅力所在,还要满足游客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塑造乡村旅游的正面影响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提升乡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其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对乡村振兴起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协调下,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对其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快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各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振兴和获利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延平,陈友莲.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0-44,95.

[2]冯勇.休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乡村科技,2020(18):23-24.

[3]王世军.体育旅游驱动河南乡村振兴策略与实现路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87-89.

[4]蔡克信,杨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8(9):22-27.

[5]苗瑞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8(11):65-66.-82-

作者:谭明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