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预算管理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扩大,让公立医院在发展趋势上也有原先的持续扩张逐渐转变为内部高质量发展趋势,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一直是促进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提升的重要途径,借助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这两大抓手能够有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缓解公立医院生存压力,提高预算支出效益性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介绍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出发,深入剖析了公立医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公立医院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引言
公立医院在不断的医疗政策深化改革中,逐步取消了医院药品加成、材料加成、医保预付制度等靠医疗收入增长的运营模式,随着国卫财务发[2020]30号、国卫财务发[2020]31号、国办发[2019]4号等文件的印发和传达更加要求公立医院要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完成、反馈和应用进一步的强化、完善和落实。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是追求更高责任和更好效率的体现,如何建立创新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不断持续完善的工程。在逐步完善预算绩效体系的建立时出现绩效指标设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不高和预算支出效益性不足的问题,如何优化绩效目标,体现绩效评价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实质性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1公立医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宏观政策的颁布和出台让公立医院逐步适应新的运营环境和形势,改变以往的收入结构模式、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模式、预算规划和管控模式,让医院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方式都进入全新的阶段。近几年,国家层面更是不断的推动和深化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多级医疗卫生健康管理机构和行政部门从多角度、多方面加快推行预算绩效体系的建立,推动预算绩效体系持续的改进。在公立医院有计划的开展资源分配及考核的基础上,带来预算资源配置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效果等诸多意义。
1.1优化公立医院预算资源配置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药品耗材加成占比变小、医保支付按病种付费等外部大环境的改变让医院吸引许多民营资本的介入,公立医院的地位和运营受到双重威胁,如果此时医院内部人才管理、制度建设再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资金短缺、周转不畅、负债过高等都会造成医院的运营滞后,科学调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成为公立医院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完善的预算资源配置体系不仅是对宏观政策、国家层面号召的响应,也是公立医院内部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预算管理中加入绩效评价,合理的将预算与绩效关联起来,带动预算资源合理配置,提升预算的导向性和正确性。
1.2优化财政资金的配置相较之前,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对财政资金的依赖度更高,各类的财政资金又需要和预算绩效管理相挂钩,所以公立医院不仅要使用财政资金,更要规范和科学的分配财政预算,按照上级下发的预算管理文件等统筹规划,合理高效的整合资源。此时,成本管控就成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以预算管理作为出发点,成本管控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带动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以预算、成本、绩效贯穿的资源分配格局与抓手,以此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及高效利用,成为使用和优化财政资金的前提。
1.3有助于医院实现系统性管理建立以绩效为导向性的预算管理让公立医院的管理更加具有标杆性和导向性,将预算管理渗透进入日常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各个部门和项目预算执行与控制的衡量标准,让预算管理逐步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将其视作为全员为之努力的方向,达到系统性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在制定预算绩效体系时,积极、充分、有效的吸纳和消化优秀的做法及经验,多与外部单位交流和沟通,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方式,使得医院的预算绩效推进进程更加顺畅,注重绩效结果的反馈、应用及提升效果,为促进医院系统性管理奠定了基础。
2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体系指标设定不完善我国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预算绩效体系。在指标设定方面,一级二级指标以及具体的设定内容大多数为定性化的指标,使用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等字眼来作为一级指标,这样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二级、三级客观性强、定量化高的指标来与之匹配解决笼统的一级指标。与较为发达和灵活的公立医院相比,在定量化的指标方面设定较少,不能够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如果按照统一标准或者将其他公立医院预算目标进行生搬硬套进行指标的设定,会造成设定目标具有不可达成性。比如说成本指标设置较为单一,即使公立医院有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在科室成本、病种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核算记录,但仅用一个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成本支出不足以对一个医院的运行成本、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与衡量,同时,医疗安全与医疗废物管理这些隐形的成本也需要涵盖在成本指标体系里,否则衡量体系是不全面的。
2.2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是近年来经济大力发展的方向,落后的信息技术让预算绩效考核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信息技术的大力投入和使用为公立医院预算绩效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性和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立医院预算的使用,增强其透明度。现如今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尚未完善,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数据抓取不够及时准确,数据分析不具有穿透力,带来信息传递成本高,效率低,绩效考核没有在系统上实现全面布局,尚未将其纳入考核环节或手工纳入,一些大型的项目无法开展,导致预算管理工作进度缓慢且延迟。
2.3预算支出效益性不足传统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重投入,轻产出”,带来预算支出效益性不足的问题。而当下的预算绩效评价倡导的是“结果导向”和“效益导向”原则。结果导向性使得公立医院预算支出所产生的效果是提升公共满意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立医院满意度,这里的结果导向不仅仅是关注公立医院完成任务,更加关注的是支出的效益性,比如对于公立医院接收病患的容纳能力,不仅要关注承载力、运行的效率,更加了解公众对其的满意程度,在非物质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于公立医院的满意程度,了解下一阶段公立医院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要抓什么工作。在效益导向方面,在完成目标之前做预期绩效自评,审核论证预算的必要性,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果后续效益好,则继续增加投入,反之效益不好,则减少相应的投入,即“没有绩效的钱不能花”的理念。
2.4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立医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后,需要专职的人员去执行、监督和处理,但目前大部分财务人员不具备该项能力或能力较差。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与管理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预算指标的设置、评价、方案确定、统筹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需要有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去落实,而强大的执行能力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关键。在缺乏执行力的情况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难以系统的开展和实行,不能达到起到监督和改进的效果。预算编制或者结束后,单凭借财务人员的力量和角度去分析是不够的,也需要借助医院的管理层、决策层、一线基层员工和实际的执行效果去进行分析,部门之间联动能力不足或沟通不畅也会让预算绩效体系无法构建和落实。
3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时,首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各个公立医院根据自身的内外部环境、现有资源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预算目标,并且将预算留有一定的富余空间。另外,对于指标的设定应以目标、问题、绩效为导向,增加定量化的绩效指标,实现产出效果量化,比如产出指标可以通过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拆解,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有效收入、门诊次均费用都可以作为数量指标,公立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占比、资产负债率、平均住院日等作为质量指标,完整的反映出医院的产出情况,聚焦高质量目标发展。最后,很多项目都是长期的,可能一年甚至几年的时根本不能够完结,那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绩效评价要精准的将一些指标反映出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后期评价,具体表现为绩效植入到具体的项目规划当中,有共性指标系统和特别指标,对于重大项目和行政开支,确立哪些指标可以进行衡量,并按照当下,中期,长期,超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实行全面绩效管理,也就是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三全”评价体系。
3.2提高信息化技术运用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也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引入,比如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将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应用到预算体系中,建立财务共享机制,增强信息反馈以及传递的及时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强化社会监督职能。公立医院可以在原有的预算系统上引入绩效信息化体系,嵌入考核指标,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勾稽关联,比如在医院成本核算较为充分和细致的基础上,自动统计某个项目或病种的成本,为绩效考核提供自动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合理的确定其成本的分摊,也可以自动设定每隔一段时间将考核结果或者报告发给每个科室层面的负责人和管理层,实现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业财融合,为其提供切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信息化技术在系统中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更好的帮助监控预算的实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由上至下对于预算执行的情况统计一目了然并且加强了对资金规划,使用,后期偿还的监督,避免了以往项目的盲目开展和建设,着力点放在解决项目的开展优先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所占用的资源等,更好的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正确性。
3.3提升绩效管理意识,重塑制度流程公立医院预算绩效是公立医院平稳运行及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质量。过去财务人员对于制定预算只知道需要多少资金,但具体运用到什么领域,怎么样去使用,实现既定目标却没有相应的概念。在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过程中,逐渐增强资金使用的成本意识,增强预算制定的责任感,减少资金的浪费,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有效的应用预算编制方法,不再使用单一的预算编制或管理方式。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应培养其绩效的意识,树立理念并且化为行动,了解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接受参与预算管理活动,反思自省之前的预算管理行为,消除预算的盲区和信息孤岛等情况。其次,在建立公立医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推动组织流程再造,组织的改革和提升,对于过去的僵化的组织架构形式难以维持,压力促使公立医院进行流程再造,注入新的管理因素分权化改革,树立责任机制,建立以目标导向,结果为本等一些可以通过框架管理的体系,推动“以考促管”,及时有效发现预算中的短板,在此基础上调整方案,创立具有生机、环环相扣、有始有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4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立医院在选拔预算绩效管理执行人时,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素质如绩效评价的方案设计,指标甄选等能力,还要侧重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独立性,因为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公立医院执行预算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需要将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的预算与总体预算相统筹协调和分配,从整体的角度对预算绩效进行管理。公立医院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员的素质和能力,丰富培养预算人才的手段,经常开展培训和交流工作,锻炼和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向其他的公立医院、政府单位或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学习资源统筹、目标设定、指标套用等方面,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借鉴和改进现有绩效管理体系,为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5结语
随着绩效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单位内部的职能转变,使得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直接刺激公立医院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效益提升。公立医院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和管理原则,建立更加具有行为的引导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坚持在危机中遇新机,建立细致完善的预算评价指标、增强信息化的应用、重塑制度流程、提升全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公立医院向既定目标平稳有序的运行和发展。
作者:陈晓挺 单位:汕头市潮南区卫生健康局
预算管理探究2
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重要岗位,对于保证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影响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和长远稳定发展。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内部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全方位优化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了解到财务管理和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给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和支持。
一、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各个企业的发展规模也日渐壮大,由此导致整个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想要确保其在行业内获得稳定的发展地位,实现健康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资金效率提升,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并更好地保证资金安全。
(一)促进资金效率提升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使得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内部设置财务管理部门的目的就在于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成本支出进行管理和控制,尽量降低在业务活动中的支出金额,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管控工作下,能够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优化企业的资金使用价值。举例来说,通过内部控制工作能够精准计算企业内部现阶段的库存状况,综合日常的业务活动、实际需求对各类资金制定出合理的使用计划。根据企业的供需变化状况来灵活地调节企业所需要的各类物资采购方针。企业在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全面优化资金使用状况,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会计信息的精准性,在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时效性提出更高的标准及要求,若是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状况,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中各种外界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符的重点原因,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更加清晰的划分,反复检查会计信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在严格的监督环境下开展,若是发现某个经营环节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能够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应对,以此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精准性。
(三)更好地保证资金安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进一步提升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和各类业务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经济效益,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企业的资金具备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工作,划分不相容的职责,对企业的各类采购环节进行反复检查,核对企业的现金状况和资产状况,反复、细致盘点,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了解各类资金的流动方向,以此来给企业的资金安全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财务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增强、财务管理队伍与公司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效果。
(一)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信息化、系统化的制定原则,将预防控制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导向,注意体制之间的牵制作用和程序之间的制约效果。站在客观角度上来看,个别企业管理人员比较关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也能够了解到内部控制工作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成本的制约、各类外界条件因素的限制以及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知识不足等原因,很多建立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在实际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完全秉承着“拿来主义”的构建原则,表面看起来每个公司都能够通用,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发展状况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控制度,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即便设置了专门的岗位和部门来对财务管理状况进行相应的监督,实际的监督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加上企业内部高管在企业经营利益上基本保持一致,都希望财务报告能够更加“漂亮”,或是想要通过财务杠杆获得更多的刚性经济效益,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内部管控工作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工作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除此之外,公司的财务工作常常会被分为内账和外账,使得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被全面降低,损害了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
(二)财务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增强为了确保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在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下,需要制定出符合现阶段行业背景与经济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制定了内部管控制度,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在制定过程中都忽略了整体性的思维,导致各个部门在财务预算工作中无法提升其有效性和精准性。因此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财务预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各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另外,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于中小股东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的大股东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很多大股东会侵占小股东的合法利益。企业内部财务治理被内部人员管控,上市公司的高管无法直接接触到公司股东,无法真正地控制企业,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大的空间来掌握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由此可见,需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进一步完善,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三)财务管理队伍与公司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我国多数企业在内部结构的设置上相对来说较为传统,没有具备创新型的内部控制理念以及财务管控概念,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也导致整体的企业会计管理团队综合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这种情况也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成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力保障,也是其中的重点组成要素,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不一致,将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一支综合素养较强的财务管理团队能够有序向前推进财务管理工作。但是现阶段财务管理团队水平和内部控制标准无法达成一致,给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落实留下了非常多的风险因素,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其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空间利润。(四)资产管理不规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投入正在呈现出逐年上涨的发展趋势,这也就意味着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量不断提高,各种财务管理风险也随之逐渐提升,在没有建立标准和规范的状况下,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出现浪费,内部资源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影响企业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非常普遍,个别企业只关注高成本的融资,对于项目活动没有展开有效的论证就进行盲目的投资建设,最终导致出现了不良资产,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因素;企业在购置设备、资产和物质的过程中也没有展开深入的论证和分析,无法对企业的资源购置展开客观评估,在资源购置之后,常常会出现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没有设置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导致资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和流失。
三、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监管力度,明确多级监管机制、强化资产管理标准,规范资产管理等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都是将法人作为核心,相对来说权力较为集中,整体的经营决策都是由领导层来制定。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控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这种尴尬境地,具体来说,应合理划分整个公司的结构,整改调节内部,建立更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将法人的集中性权利进行分解,成立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等,并健全股东大会制度,将公司利益进行分散,并使得这些组织的利益和公司建立紧密的联系。同时,企业的内部经营决策需要通过内部商讨来认真论证决策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全面增强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由企业内部的监事会领导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管控,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的领导层管理水平,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创新性的突破。
(二)提高内部监管力度,明确多级监管机制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分层次的多级会计信息审查机制,定期针对各个部门的管理财务数据展开严格的检查及核对;对一些专业能力较差同时综合素养没有达成标准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处理或劝退,确保整体管理团队的工作水平保持在标准的状态下,以此来确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核心经济效益;在展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信息体系建立具有互相作用的内部监管机制,明确建立多层次分级的监管系统,运用各类会计数据信息库进一步强化对数据信息的精准管控;对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展开相应的控制,避免出现财务管理人员通过职权来谋划个人利益的不法行为,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以及责任感,切实提升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强化资产管理标准,规范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问题,需要企业综合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制定标准化的日常管理制度,避免出现资产管理乱象。首先,需要对企业现阶段的资产余额以及资产状况进行详细的盘点和核查,展开动态化的跟踪管理,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并综合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展开账目核对工作,需要做到账目和实际情况互相达成一致;其次对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以及使用状态等相关指标进行详细管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类资产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等,确定后续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计划和维护计划。除此之外,对于企业各种设备的报废也需要做到精准详细记录,并设置专人来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各种设备的报废时间和报废过程进行详细核对和记录,进行整合和处理之后上报给企业的领导层,并在企业内部存档,以此建立标准化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这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企业资产混乱现象。
(四)提高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内部控制工作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他们的业务水平,在选聘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内容来合理选择;在考核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工作水平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其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客观评估;对于企业内部现职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对其展开定期性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习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综合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水平。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以及对外交流的渠道,让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市场变化动态,丰富和优化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还应该定期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设置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财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内部控制中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综合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具体目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沟通机制以及反馈机制,使得各种数据信息在企业的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高效传递和共享,也能及时反馈经营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通过信息系统来展开动态化和流程化的管控,使得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得到有效解决,并获得良好的处理结果。信息系统也是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点管理内容,应该定期对信息系统展开维护,针对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对系统数据进行定期云端存储。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确保财务数据信息和重要企业经营信息不会被泄露,通过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方式,确保整个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信息的保密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各个领域的企业正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因此想要获得更加稳定的长远发展,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和经济效益,就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确保企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给后续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内部管理指导,以此来推动企业实现更加稳定的长远发展。
作者:熊雄 单位: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预算管理探究3
引言
伴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将面临更多分散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整合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联的要素,强化全流程与多维度监督管理,为全面保障自身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
1.1内部控制的定义和要素内部控制是高校依托自我优势,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拓展丰富财务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确保高校自身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在环境控制、风险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性政策策略,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细化分解,初步构建形成了包括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控制等在内的内控规范体系,实现了内部控制理念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在内部控制导向下,高校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并完善,双向反馈通道的效率性和价值性得以全面彰显[1]。
1.2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趋于多样化,只有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把握内部控制的规则方法与核心原则,方可赋予内控体系以时代色彩,才能从源头上保障且整体效果。一方面,内部控制应把握约束性原则,即所形成的内部控制规范应对高校财务管理流程与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合理分解岗位职责权限等,规避越权、违规、缺位等问题。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应把握全面性原则,既将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广与实施由点及面,拓展内控管理范围,延伸内部控制内涵,使其能够对高校所有经济活动与项目实施进行全覆盖。
2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实作用
2.1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完善财务流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的优劣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效密切相关,以符合经济社会时代发展趋向要求的财务管理策略,可在更加宽泛的视野范围内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全面性,拓展丰富财务管理价值内涵,完善财务管理流程。依托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将显著增强,其在高校资金流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等方面的实效性将更具流程化与体系化特征[2],充分迎合当前高标准、高要求的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需求。财务信息还可对高校经济行为产生激励与导向作用,为实施相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减少高校面临的资金问题高校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充足而雄厚的资金保障,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法体系,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减少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难题,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价值与利用率,避免资金无序消耗与浪费。在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体系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将得到全面约束与制约,探索建立不相容的职责分离体系,实现对财务管理各项环节与步骤的充分整合,同时有助于防范化解潜在财务安全风险。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还可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交互,保证资金合理流动性。
2.3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制度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综合效果的关键载体,是促进经济行为高度衔接,确保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整体活力的关键所在。通过运用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法,高校可有效破除陈旧管理制度的束缚,以更具实效性的方法增强制度约束性,并可在各项经济行为中架起交互衔接的桥梁与纽带,充分提高高校各项管理行为的效率和质量。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要求下,各类背离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趋向的行为均可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3]。
3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规范化规则缺失在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相应的规则体系处于根本性地位,对于推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规范化流程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状表明,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未能融入先进理念,基于多环节高度协同整合的内部控制规则缺失,对高校各项工作的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无法为规范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行为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无法确保财务管理各项资源要素之间的有序衔接,致使财务管理效率长期处于低下状态,与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宏观趋向相背离。
3.2财务管理手段单一,信息化程度低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整体工作职责较多,所承担的内外部职能相对丰富,需要在既有流程改造与优化的基础上,形成财务管理数据报告。从当前实践来看,多数高校未能构造起灵活多样的信息化环境,所配置的信息化硬件与软件性能不佳,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财务风险管理,均存在信息传递效率缓慢的问题,且系统效率不够高,在财务数据信息采集、整合、汇总分析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缺乏灵活性,财务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全面性与真实性不够[4],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效果与目标方向差距较大。
3.3财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强化体现财务职能的强化体现离不开完善而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做保障,而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下,高校的财务职能又面临着新形势与新局面。但从现状来看,部分高校的财务职能却得不到有效强化体现,无论是在财务职能运行模式方面,还是在财务管理组织运行方面,均存在相应的滞后性特点,无法充分有效满足高强度、高要求、高标准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趋向性不甚清晰明确。在上述状况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功能同样面临着诸多不良局面,财务管理各环节的衔接与匹配疲态倍显。
3.4考核奖惩导向性欠明确清晰明确的考核奖惩导向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更是丰富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各项指标优化的关键路径。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考核指标的动态性调整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更多情况下为确保财务管理指标分解到位,而在实施过程中未能融入动态化发展理念,且未能将过程性考核与结论性考核有机关联,无形之中降低了考核奖惩的导向性。在成本预控方面,由于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宏观视野,难以构建形成更具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导向路径,无法为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效提供基础保障。
4优化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策略
4.1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规则和方法体系根据高校组织结构、经济行为需求、自身优势特点等客观条件,结合内部控制规范等要求,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施规则和方法,严格界定各项财务管理流程的前置条件。宏观审视现代化、信息化与市场化在当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现实价值,精准把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方法与步骤。理顺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对高校各部门进行集中统筹控制,把握部门授权、用权与分权等之间的关系[5],全面落实财务系统控制、报告编制控制等基本要求,实现事前、事中、事后三者结合。建立健全基于特定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各项行为方式的组织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与依据。
4.2建立健全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平台构造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达成的财务管理目标任务要求更具实现可能。因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的财务管理系统平台,设置预算编制、分解下发、动态监督等模块,丰富财务管理手段,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互联,形成以人员、院系、设备等要素为主要面向对象的财务管理架构。围绕代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技术等,从整体视角整合财务管理各项资源要素,构建基于宏观视野的财务管理平台,推动财务凭证自动生成,注重财务管理成效评价,形成集中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4.3立足高校实际,强化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高效组织实施的题中之义,任何背离财务职能履行与落实的相关工作策略均将丧失活力与约束力。因此,高校应将财务管理职能的强化纳入自身宏观发展战略,以更具实效性的系统性举措,为各类经济行为提供载体支撑,并对财务管理全流程进行跟踪问效,与财务制度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反映高校财务管理职能,实现客观存在的基本职能与功能。同时,强化财务监督,优化财务管理环境,深化和拓宽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包容性绩效,积极构建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向的内部控制机制。
4.4强化监督,落实奖惩,健全内控监督体系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应遵循预防为主、查处为辅的原则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内部监督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具体要求,并坚持以审计为中心,发挥审计在计划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价值作用。做好内部监督数据分析与处理,将审计系统与高校电子办公系统相结合,通过审计数据反映财务管理的客观状况。在外部监督方面,则应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载体,从严把握高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在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评估,补齐内控短板。完善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对以往既有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改进,细化高校运营管理组织结构,为资金保障和财务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4.5实施财务风险预警,防范化解财务风险有效防范化解财务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对于保障高校正常稳定可持续运行具有关键作用。对此,应优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强化财务风险意识,不断进行防范决策的风险评估,采用多样化、灵活化的分析与研判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形成相应的分析评估报告,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资金的流出和分发等做出宏观布局与微观控制,满足高校利益及风险防范效果最大化。及时对高校财务管理效果进行专项评价与全面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效果性评价等,以更好地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施行为做出纠偏调整,明确对应的监督与管理方法,确保高校业财融合的合理性、真实性,缩短流程,有效实现风险防控,降低风险问题带来的影响。
4.6优化预算编制规程,明确经费收支在内部控制体系约束下,高校预算编制同样面临着新形势,高校可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之中,将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探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本质上保持全面预算管理的活力。根据高校能力与需求统筹平衡的基本要求,构建投入与产出闭环管理机制,将所有涉及到的预算管理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并实施实时管控,削减不必要经济要素消耗,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指标的全面落实,实现责任层层传递。在高校内部营造浓厚“降本增效”氛围,实施全员参与,始终激发做好预算管理的内生动力,保持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合理测算高校财务承受能力,优化预算指标配置,经费收支状态优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受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规则等方面要素影响,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对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方法体系,建立健全基于内部控制导向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有效引入现代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具平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为全面优化提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效奠定基础,为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更高发展层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董昕宇,张力,张明.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02-103.
[2]马连锋,肖佚.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及整改对策研究[J].财经界(电子版),2021(32):145.
[3]徐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优化研究——基于管理会计应用与治理能力提升视角[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21-24.
[4]战丽丽.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浅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49):229.
[5]王红,孙颖.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性优化改进探讨——基于内部控制要素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22,26(6):10-12.
作者:吴新立 单位: 新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