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1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曹妃甸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为例,通过剖析内部文化建设特点,探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

曹妃甸港集团抵住了起伏不定市场大潮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所属码头年度运量连续突破亿吨大关,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凸显。2020年以来,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成立中国港口圈首个港口工匠创新联盟,成为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基地,并在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中精彩亮相,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机制体制创新,得益于企业文化与港口发展紧密衔接与高度融合。

一、企业文化认知

传统概念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共同体而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个单位的集体人格,是全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观,并形成了特定的交往行为习惯。对个体而言,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反映出一种双向互动性,一方面是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是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体现了物质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力量。企业的运转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物质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交互作用,甚至一些情况下,文化分量占比会更突出。基于时代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当今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先决条件,但制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和衍射全部企业行为。对员工来说,与企业建立了规范的劳动关系,自然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约束和框架内实施个人行为,这是必须遵循的“硬杠杠”。但大多数情况下,其管理行为更体现出文化渗透的情形,文化的影响力如影随形。比如,管理者可以要求其下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但对其完成的质量和完美程度却无法予以量化规定。怎样启发员工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履职尽责,高效高质完成工作任务,这就不是单纯靠管理手段和硬性制度约束所能达成的,必须引入文化因素,通过精神激励和引导来解决。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企业文化已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催化剂。企业从起步设立到规范运行,再到做大做强,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忠诚和付出,企业管理者必须一手抓基础管理,一手抓文化建设,建立起一套基于自身发展定位的文化体系,并使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推动力,使员工厚植起对本企业强烈的归属感、存在感,进而助推企业上下形成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群体合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也可以称为一个强力的发展“助推器”。

二、制约企业文化要素探究

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企业长期积累和形成的内在特质,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彼此间相互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必要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1.政治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及当代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要求,对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企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持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的脉络传承和重要价值遵循,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这就好比要将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就好比建设一座大厦,必然要打好地基,地基不稳,将直接影响大厦的整体质量和稳固性。企业文化建设同样要坚持“红”的底色,自始至终将国企党建贯彻全部过程,把“红色教育”作为培根铸魂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2.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而组建,并成为一个社会组织,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先决条件,因此,经济因素是企业安身立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锻造企业文化的“四梁八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员工时刻感受着企业的发展“脉动”和趋势走向,对企业当下阶段的状况有很直接的认知。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保持旺盛的活力,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让员工感到踏实、有依靠,进而不断增强奋斗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让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因此,经济因素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广大员工投身企业并愿意为其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保持本企业在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人力资源流入的“洼地”和人才创新创效的“高地”,就一定要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广大员工的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增强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

3.愿景因素。愿景是集合所有成员智慧成果,体现组织整体意志,代表组织内成员最大利益,进而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循、共同奋斗的总目标,反映了组织内成员集体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共同愿景就代表了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这客观上要求全体员工无一例外地对此抱有信念,并自发自愿地将企业的目标作为个人为之奋斗和努力的大方向、总定位。4.环境因素。广大员工置身企业发展的环境中,企业的一草一木自然是“硬环境”,往往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而企业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机制体制等人文“软环境”则会给人以内心的冲击。因此,两种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对企业文化进行双重作用和影响,而企业文化又将反哺环境,给外围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记、符号。

三、对实施企业文化工程建设的再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秉承“诚信和谐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抓四个着力点———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愿景因素、环境因素,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以此形成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浩瀚洪流。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着力推进党建唤力、经济发力、愿景聚力、产改促力“四大工程”。

1.党建唤力。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讲政治”的最突出表现。多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抓好统筹谋划,扛起从严治党“责任旗”,积极倡导“红色”主题文化,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特别是2021年开展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党的建设持续走深走实,将“红色基因”焊接在企业发展的“铁轨”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公司党委印发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年度党建工作任务,涉及主题征文、观看红色映像电影、打卡学习强国100天、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内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学习、读书、宣讲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年不断线、持续往深走,公司各基层党组织已开展党史学习60余次,覆盖1000余人次。公司党委组织召开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以歌唱红歌的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同时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与此同时,公司党委班子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制定了“我为员工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梳理形成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涉及职工福利、客户服务、困难帮扶、教育培训等各领域12项具体内容,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紧抓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将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要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建工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为培植守正创新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和红色底蕴,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思想源泉。

2.经济发力。企业与员工个人是相互依存关系,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经济因素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效益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属性,它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企业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进步繁荣。在经济效益方面发力,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手抓员工的个人激励。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注重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并以此回报股东、回报社会、回报员工。从2007年成立以来,公司立足于以码头吊装业务为主的“五大板块”协调发展,港口泊位数量达28个,总资产达265亿元;货物吞吐量保持“1,3,5,7,9”跨越式增长,8年间,实现了吞吐量从0到亿吨的突破;12年间,实现了泊位从5万吨级到40万吨级重载直航的跨越;推动曹妃甸港迈入4亿吨单体港行列,为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企业维持和谐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公司坚持以绩效管理为抓手,通过有效的薪酬管理强化组织整体的薪酬体系建设,进而实现公司薪酬的合法性以及相对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既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又满足组织的目标和利益,实现个人和组织双赢的局面。当前薪酬体系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薪酬管理模式是专家学者与各级组织纷纷探究的问题。我们在过往的生产运营实际中,立足岗位价值分析与绩效提升愿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依托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管理理论,在岗位绩效工资制薪酬体125系的基础上,引入宽带薪酬体系价值理念,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宽带薪酬体系。该体系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单项奖励四个基本单元组成,在初创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中经过充分的岗位价值评估、岗位分类及岗位说明书对应,基于员工个人能力和胜任力模型,结合经典管理理念及先进管理经验形成,经过近五年的推行及修订完善,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实现了组织绩效期望及战略目标,是一次突破性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有效激励了员工的岗位能力提升与绩效创造,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实现了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促进了组织战略的可持续实现。

3.愿景聚力。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集合企业凝聚力的根本遵循。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只有做到既代表企业的整体利益,又迎合员工的个人利益,成为企业与员工共同认可的目标,那么,企业凝聚力才真正体现了上下共同的价值认同。否则,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投入再多的资源,也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难以达成最终的目标。在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找准两大抓手,一方面抓企业的目标建设,另一方面抓员工的成长建设。在企业的事业目标方面,重在让员工有方向感、使命感。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集聚多方力量和智慧形成了曹妃甸港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把曹妃甸港建设成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打造“一流洋港企业集团”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研究搞活基层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放宽搞活基层作业公司管理,建立“小机关、大生产”的强作业公司管理模式,解决管理层级过多、责任不清晰、基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该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到位,确保各类管理要素和资源向生产一线倾斜和靠拢。分公司落实模拟法人制度,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最大限度调动分公司的作业积极性,确保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在员工的个人成长方面,为之搭建更加广阔的个人进步通道。公司持续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最终成就员工个人价值。成功与区域重点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泛搭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立交桥”,成立曹妃甸港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择优选拔内训师,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统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并印发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点与规划纲要,成功推荐省、市拔尖人才和第三层次人才2名。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实现薪酬福利与学历、技能、职称、业绩等挂钩,职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4.8%;公司成功获批省职业技能认定试点企业与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培育省市级状元4名、省能工巧匠3名、技术能手40余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

4.产改促力。企业的发展环境也是影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影响环境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曹妃甸港集团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以此打造具有曹妃甸港特色的企业人文环境。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持续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支撑保障体系,推进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机制,从源头处参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审议通过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60余项。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畅通产业工人参政渠道,先后成功推选全国工会代表2名,省级工会代表1名,市区级党代表、政协委员6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

将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员工创新创效,以课题的研究组、交流的工作站、学习的好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强大孵化作用,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00余项,正在申请国际专利1项,获批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其中矿石码头公司成功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弘毅码头分公司创新“车轮丈量”管理制度,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通用码头分公司改进件杂船舶接卸工艺,船舶作业效率提升42%。持续开展季节性、固定性、创新性的慰问帮扶工作,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关心关爱一线职工,为室外监测点职工送上慰问品。关注职工身心健康,持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及时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以基层性、群众性、趣味性为目标,每年实现了春节、端午节、国庆节等20余项节日庆祝活动的常办常新,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公司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作者:李志坤 单位:曹妃甸港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加之日益复杂动荡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组织学习的战略意义,并加大了对知识管理与员工培训的投入与力度,社交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使得员工学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其作为支持微型学习、移动学习的互动平台,能够让员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由此产生的碎片化学习现象成为热议话题,但却还没有受到企业足够的关注。在实践中,尽管员工对于碎片化学习方式颇为热衷,但企业管理者对这种学习模式认知不足,没能发挥出碎片化学习的价值。

1 碎片化学习的定义与特征

1.1碎片化学习的涵义“碎片化”,其英文为(Fragmentation),这个词一开始用于对社会转型的描述,即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社会转型,意指将完整的东西打破而形成诸多零碎的小块,强调“非线性”“开放性”和“解构性”等[1]。而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各种便携智能设备与社交平台的日渐普及,“碎片化”这一概念也随之融入学习领域,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向热捧。碎片化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及碎片化媒体等形式开展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及平台限制的特点[2]。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疫情冲击下,人们学习需求仍持续高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海量信息触手可及,碎片化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是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青睐。

1.2碎片化学习的特征依托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碎片化学习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显著特征。

1.2.1内容碎片化指大幅的、连续的、整体的知识内容被切割成多个的、分散的知识片段;这些知识片段颗粒度极小,单次学习时长多为5-10分钟,较长的知识片段一般也不会超过30分钟;知识片段切割细致,更便于打造知识的个性化和差异性。1.2.2时空碎片化借助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或平台,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不管是在等公交、乘地铁、排队等候的零散时间,还是会议中场休息时间,甚至家务间隙、运动间隙的片刻时段,都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1.2.3学习行为的碎片化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不连续的、零散化的,对某一主题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可能会存在多次发起学习、中断学习、继续学习的过程,具有偶发性、零碎性的特点。

1.3碎片化学习的优势正因碎片化学习不受时空与地域限制,平台便利、课程计划安排更具灵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管理中引入了碎片化学习。对于企业而言,组织开展碎片化学习存在以下优势:

1.3.1降低企业培训学习成本传统的、系统化的学习需要连续的、大幅的时间作为支撑,需要特定的场地资源支持;相对传统的线下学习而言,碎片化学习无需组织员工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场所,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或者在家中都可完成碎片化学习,财政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幅下降。

1.3.2提高企业员工学习参与度碎片化学习模式下,员工随时随地都可开展学习,意味着可以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对员工而言存在一定的自由度,符合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增强员工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也强化了一线员工的时间管理意识。

1.3.3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率碎片化学习单次学习时间短小而信息聚集,更易瞬时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学习保留率更高,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率。在当今信息时代,碎片化学习有着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应主动把握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迎合员工学习需求与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赢。

2 碎片化学习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那么,碎片化学习如何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呢?文章将浅析碎片化学习在企业管理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2.1碎片化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发展。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进步明显,但水平良莠不齐,不少问题值得重视并亟需解决。其中就存在流于形式,员工认同不够、参与不足等问题[3]。而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和特点,正可以用于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参与度与认同度。

2.1.1应用简述企业可通过科学的评估,将企业文化的内容进行拆解分段,打造成阶段性的碎片化学习体系。让员工循序渐进地接触企业文化内容,有序的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

2.1.2应用要点(1)呈现形式:碎片化,将文化宣导内容切割为各个小模块,便于员工短时间内掌握、让员工更易触达,从而提高员工的参与度;(2)企业文化体系的系统性:需做好阶段性、持续性的学习规划,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断强化;(3)潜移默化:可结合微信、抖音等当今年青一代活跃度高的社交平台,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熟悉的平台结合,更能引起员工的共鸣;(4)趣味性:结合视听手段,游戏化学习等形式,激发员工、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学习热情。

2.2碎片化学习在企业知识管理上的应用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实践与服务已成为社会前进重要的推动力,而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更成为个人发展与组织进步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也在快速发展中。有效的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行业信息、推动企业业务创新、提升企业管理能力。而在当今信息爆炸、行业资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碎片化的运用将有助于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使用。

2.2.1应用简述诚然,企业知识管理首要应保持其体系化,但在不断调优整体知识框架的同时,可将原先大模块的知识进行拆解,细化知识的颗粒度,同时提高知识管理流程的精细化程度。企业可在“体系化架构+碎片化结构”的框架下进行知识的梳理,增强知识管理的系统柔性,将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萃取、更新与创新。

2.2.2应用要点(1)确保知识的体系性与结构性: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必须是在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下进行的,企业需避免出现知识结构松散、知识间的联系薄弱的情况。(2)知识片段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建立起精细严谨的知识管理流程,当任一企业信息片段或业务知识碎片发生变化时,都要能够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与维护。(3)建立知识的互动机制:企业信息和行业资讯是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的,企业可以通过碎片化方式将这些信息及时推送给企业员工,能够使员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行业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员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和建议[4]。

2.3碎片化学习在企业培训管理上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手段,对于碎片化学习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大多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而言,碎片化学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2.3.1碎片化学习在企业培训管理的优势贴合成人学习特点:碎片化学习的持续学习时段大多不超过30分钟,可有效减轻员工单次学习压力,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碎片化学习针对性强、灵活度高,可以更好地契合工作繁忙、生活节奏较快的成人。再者,碎片化学习多采用短视频等微课程形式,借助大众社交媒体开展,符合成人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员工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有效规缓解工学矛盾:据《2021年中国企业培训市场前景调研分析报告》,当前企业培训部门遇到的最大挑战中,工学矛盾占比高达43%。而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正可用于缓解企业的工学矛盾。将岗位知识常识讲解、工作案例分享等原先需占用连续的、大幅时间的内容进行精细化拆解为单次3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结合企业内部学习平台或其它媒介,让员工在限定时间自行安排时间完成,无需在集中的时间段同时离开工作岗位,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实现工学协调。打造个性化学习计划:借助碎片化学习模式,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的绩效表现进行个性化追踪,对特定的员工推送个性化的绩效提升措施。企业可采取线索碎片化学习模式,结合对应的监控/测试手段(线下线上考核、答题闯关、情景模拟等),通过持续性的闭环学习管理,有效推动员工绩效提升。

2.3.2应用要点(1)企业应注意保持学习的系统性:学习的碎片化必须是在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的,企业需避免出现知识结构松散、知识间的联系薄弱的情况。(2)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碎片化学习模式通常会结合视听手段、甚至结合游戏化的形式来开展,这也确实有利于吸引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但在这过程中,企业需留意把控这些微课程的质量,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内容,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微课程的开发,但实际却没有多少“干货”的情况。

3 企业管理实践中碎片化学习保障措施

3.1结合岗位实际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与相关制度规范的迭代,员工需学习的内容持续更新,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领导,经常将文件发送到群里就完事,导致学习内容与员工岗位联系不紧密。为提高碎片化学习成效,就要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如,企业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调研员工学习需求,针对各个部门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确保学习内容与岗位联系紧密[5]。

3.2坚持学练结合碎片化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能够突破员工集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学习方式便捷,不会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是当前企业管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培训方式。但不可置否,碎片化学习内容过于零碎,如何缺乏有效的练习,员工很快就容易遗忘,无法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假如通过碎片化学习后,将所学应用到企业生产实际中,通过实操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了解,当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灵活运用,而不是一筹莫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终身学习的追求不断增强、企业对知识管理与学习管理价值的认识持续深化,碎片化学习这种贴合成人学习特点、有效缓解工学矛盾的学习模式将逐渐从一种辅助性的学习手段成为主流学习模式之一。因此企业应主动加强对碎片化学习的了解,并在日常企业管理实践中灵活应用。企业在组织开展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需谨记开展学习的目标与初衷,进行碎片化学习体系建设时需留意确保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完整框架下,对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知识等内容进行科学拆解,再选择合适的平台(内部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合理的展示媒介(短视频、文字、通关小游戏等),再采取对应的监控/测试手段(线下线上考核、答题闯关、情景模拟等),通过持续性的闭环学习管理,提高员工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与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最终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与业务发展。

作者:蔡夏虹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3

曹妃甸港集团抵住了起伏不定市场大潮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所属码头年度运量连续突破亿吨大关,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凸显。2020年以来,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成立中国港口圈首个港口工匠创新联盟,成为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基地,并在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中精彩亮相,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机制体制创新,得益于企业文化与港口发展紧密衔接与高度融合。

一、企业文化认知

传统概念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共同体而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个单位的集体人格,是全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观,并形成了特定的交往行为习惯。对个体而言,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反映出一种双向互动性,一方面是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是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体现了物质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力量。企业的运转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物质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交互作用,甚至一些情况下,文化分量占比会更突出。基于时代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当今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先决条件,但制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和衍射全部企业行为。对员工来说,与企业建立了规范的劳动关系,自然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约束和框架内实施个人行为,这是必须遵循的“硬杠杠”。但大多数情况下,其管理行为更体现出文化渗透的情形,文化的影响力如影随形。比如,管理者可以要求其下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但对其完成的质量和完美程度却无法予以量化规定。怎样启发员工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履职尽责,高效高质完成工作任务,这就不是单纯靠管理手段和硬性制度约束所能达成的,必须引入文化因素,通过精神激励和引导来解决。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企业文化已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催化剂。企业从起步设立到规范运行,再到做大做强,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忠诚和付出,企业管理者必须一手抓基础管理,一手抓文化建设,建立起一套基于自身发展定位的文化体系,并使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推动力,使员工厚植起对本企业强烈的归属感、存在感,进而助推企业上下形成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群体合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也可以称为一个强力的发展“助推器”。

二、制约企业文化要素探究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企业长期积累和形成的内在特质,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彼此间相互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必要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1.政治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及当代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要求,对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企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持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的脉络传承和重要价值遵循,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这就好比要将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就好比建设一座大厦,必然要打好地基,地基不稳,将直接影响大厦的整体质量和稳固性。企业文化建设同样要坚持“红”的底色,自始至终将国企党建贯彻全部过程,把“红色教育”作为培根铸魂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2.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而组建,并成为一个社会组织,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先决条件,因此,经济因素是企业安身立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锻造企业文化的“四梁八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员工时刻感受着企业的发展“脉动”和趋势走向,对企业当下阶段的状况有很直接的认知。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保持旺盛的活力,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让员工感到踏实、有依靠,进而不断增强奋斗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让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因此,经济因素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广大员工投身企业并愿意为其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保持本企业在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人力资源流入的“洼地”和人才创新创效的“高地”,就一定要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广大员工的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增强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3.愿景因素。愿景是集合所有成员智慧成果,体现组织整体意志,代表组织内成员最大利益,进而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循、共同奋斗的总目标,反映了组织内成员集体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共同愿景就代表了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这客观上要求全体员工无一例外地对此抱有信念,并自发自愿地将企业的目标作为个人为之奋斗和努力的大方向、总定位。4.环境因素。广大员工置身企业发展的环境中,企业的一草一木自然是“硬环境”,往往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而企业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机制体制等人文“软环境”则会给人以内心的冲击。因此,两种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对企业文化进行双重作用和影响,而企业文化又将反哺环境,给外围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记、符号。

三、对实施企业文化工程建设的再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秉承“诚信和谐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抓四个着力点———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愿景因素、环境因素,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以此形成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浩瀚洪流。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着力推进党建唤力、经济发力、愿景聚力、产改促力“四大工程”。

1.党建唤力。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讲政治”的最突出表现。多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抓好统筹谋划,扛起从严治党“责任旗”,积极倡导“红色”主题文化,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特别是2021年开展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党的建设持续走深走实,将“红色基因”焊接在企业发展的“铁轨”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公司党委印发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年度党建工作任务,涉及主题征文、观看红色映像电影、打卡学习强国100天、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内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学习、读书、宣讲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年不断线、持续往深走,公司各基层党组织已开展党史学习60余次,覆盖1000余人次。公司党委组织召开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以歌唱红歌的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同时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与此同时,公司党委班子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制定了“我为员工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梳理形成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涉及职工福利、客户服务、困难帮扶、教育培训等各领域12项具体内容,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紧抓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将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要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建工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为培植守正创新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和红色底蕴,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思想源泉。

2.经济发力。企业与员工个人是相互依存关系,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经济因素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效益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属性,它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企业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进步繁荣。在经济效益方面发力,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手抓员工的个人激励。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注重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并以此回报股东、回报社会、回报员工。从2007年成立以来,公司立足于以码头吊装业务为主的“五大板块”协调发展,港口泊位数量达28个,总资产达265亿元;货物吞吐量保持“1,3,5,7,9”跨越式增长,8年间,实现了吞吐量从0到亿吨的突破;12年间,实现了泊位从5万吨级到40万吨级重载直航的跨越;推动曹妃甸港迈入4亿吨单体港行列,为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企业维持和谐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公司坚持以绩效管理为抓手,通过有效的薪酬管理强化组织整体的薪酬体系建设,进而实现公司薪酬的合法性以及相对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既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又满足组织的目标和利益,实现个人和组织双赢的局面。当前薪酬体系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薪酬管理模式是专家学者与各级组织纷纷探究的问题。我们在过往的生产运营实际中,立足岗位价值分析与绩效提升愿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依托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管理理论,在岗位绩效工资制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宽带薪酬体系价值理念,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宽带薪酬体系。该体系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单项奖励四个基本单元组成,在初创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中经过充分的岗位价值评估、岗位分类及岗位说明书对应,基于员工个人能力和胜任力模型,结合经典管理理念及先进管理经验形成,经过近五年的推行及修订完善,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实现了组织绩效期望及战略目标,是一次突破性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有效激励了员工的岗位能力提升与绩效创造,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实现了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促进了组织战略的可持续实现。

3.愿景聚力。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集合企业凝聚力的根本遵循。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只有做到既代表企业的整体利益,又迎合员工的个人利益,成为企业与员工共同认可的目标,那么,企业凝聚力才真正体现了上下共同的价值认同。否则,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投入再多的资源,也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难以达成最终的目标。在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找准两大抓手,一方面抓企业的目标建设,另一方面抓员工的成长建设。在企业的事业目标方面,重在让员工有方向感、使命感。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集聚多方力量和智慧形成了曹妃甸港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把曹妃甸港建设成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打造“一流洋港企业集团”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研究搞活基层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放宽搞活基层作业公司管理,建立“小机关、大生产”的强作业公司管理模式,解决管理层级过多、责任不清晰、基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该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到位,确保各类管理要素和资源向生产一线倾斜和靠拢。分公司落实模拟法人制度,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最大限度调动分公司的作业积极性,确保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在员工的个人成长方面,为之搭建更加广阔的个人进步通道。公司持续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最终成就员工个人价值。成功与区域重点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泛搭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立交桥”,成立曹妃甸港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择优选拔内训师,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统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并印发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点与规划纲要,成功推荐省、市拔尖人才和第三层次人才2名。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实现薪酬福利与学历、技能、职称、业绩等挂钩,职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4.8%;公司成功获批省职业技能认定试点企业与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培育省市级状元4名、省能工巧匠3名、技术能手40余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

4.产改促力。企业的发展环境也是影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影响环境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曹妃甸港集团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以此打造具有曹妃甸港特色的企业人文环境。多年来,曹妃甸港集团持续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支撑保障体系,推进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机制,从源头处参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审议通过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60余项。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畅通产业工人参政渠道,先后成功推选全国工会代表2名,省级工会代表1名,市区级党代表、政协委员6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将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员工创新创效,以课题的研究组、交流的工作站、学习的好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强大孵化作用,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00余项,正在申请国际专利1项,获批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其中矿石码头公司成功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弘毅码头分公司创新“车轮丈量”管理制度,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通用码头分公司改进件杂船舶接卸工艺,船舶作业效率提升42%。持续开展季节性、固定性、创新性的慰问帮扶工作,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关心关爱一线职工,为室外监测点职工送上慰问品。关注职工身心健康,持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及时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以基层性、群众性、趣味性为目标,每年实现了春节、端午节、国庆节等20余项节日庆祝活动的常办常新,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公司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作者:李志坤 单位:曹妃甸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