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学范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 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中渗透这一 教学理念。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北极地区;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遵循“认识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设置层次清晰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强化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只有保护极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李文胜 朱丽明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2
1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现状
1.1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1.1.1课时安排少于其他课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要求,初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地位、重要性都是相当的。可是,在学校教学安排计划中,经常会发现地理课时安排少于其他学课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安排地理课程,在初三就不再开设地理课程,地理课时都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
1.1.2教师安排缺乏专业性初中地理是一门学科性极强的课程,需要专业教师来担任授课主讲,才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和学生地理素养培养计划。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在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让语文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地理教师,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体育教师或后勤人员来担任地理教师。
1.1.3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质量、水平、效果、得失具有学科诊断作用,从而激励、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双向引导作用。然而,一些农村中学却不把地理教学成绩纳入教师业绩考评范围,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地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1.2社会对地理学科不够认可由于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人们对地理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地理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导致地理学科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群众中间的认可度比较低,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态度,也影响了家长对孩子学习地理课的支持度[1]。
1.3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笔者在对10多所农村中学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教师把地理概念、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损伤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对需要实验演示、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授课内容进行空洞说教,甚至以朗读教材内容的方式来代替,导致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以及相关地理素养始终无法形成。
2影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问题
2.1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资源
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是农村各中学地理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为解此燃眉之急,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顶替,或让其他学科教师来兼职地理教学。因为这些兼职教师没有地理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根本无法胜任地理专业教学任务。
2.2缺乏齐全的地理教学设备
初中地理课教学需要与之配套的专用器材的辅助,才能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专用概念、特有规律,并不断建立和形成相应的地理知识体系。如用地球运行仪模拟地球自转、公转状态,让学生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形成地球运行方面的地理知识和规律,而农村中学根本无法配备这些教学必备器材[2]。
2.3缺乏长远的地理学习计划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没有从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来制订比较长远的地理学科学习计划,而是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被动地进行地理课的学习。
3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努力改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
3.1.1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地理学科实验室是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感性地理形象转变成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定律的硬件工程,也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学科思维的重要场所。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认识、理解人地关系和世界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中学必须克服资金困难,从教学实际、实用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3.1.2建设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重视“德能勤绩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入手,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各地可以通过优质课、论文、微课等教育教学展示平台,大力培养地理骨干教师。
3.2建立健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开放、能动、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工具所具备的如激励、引导、调节、监督等综合功能,大力促进教师地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努力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计划和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好坚实的人文基础。建立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提升为核心,以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为主,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为辅,多层次、多方面评价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措施、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努力指导地理教育教学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3探索“产学研”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为目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操作、实践,把地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与科学探索相联系,把地理学科知识、概念、理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变成学生的学科能力,极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地理教学课堂,极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建立地理教学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知识向生产实践能力转化的体验平台,用生产实践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并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某农村中学与一地质勘查队合作,让学生到勘察现场了解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勘探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应用能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意志和决心。
作者:石爽 单位:庄浪县南湖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3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遵循“认识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设置层次清晰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强化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只有保护极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李文胜 朱丽明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