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安全管理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微生物教学实验室是高校本科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而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基于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特点,通过分析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师生安全意识、实验材料、危险化学品及安全设施等现状,从制度、安全意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安全管理
微生物实验是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本科基础实验课程,涉及医学、环境、食品、农林等多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掌握的实验安全知识较少、安全意识薄弱,加上微生物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如何做好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1]。本文通过分析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1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薄弱目前很多高校把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却对本科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安全方面投入经费较少、安全教育宣传不深入、安全设施不规范、消防配套设施不足等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实验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学生多数未接受实验室安全类培训,对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认识不足,认为微生物教学实验室是无致病性或者致病性不强的教学场所[3]。在实验开始前,实验指导教师只是简单介绍注意事项,造成学生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到位,缺少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例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用餐饮水,在实验过程中嬉戏打闹;实验台面物品摆放混乱,实验仪器和试剂胡乱摆放;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随意将废弃物倒入水池。这些都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
1.2病原菌存在污染及人员感染风险高校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其他科目的实验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对象是病原菌。病原菌菌株在接种、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上有伤口暴露在外,感染风险系数就成倍增加。实验教学中常用细菌真菌类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等,在菌种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会造成人体感染。例如,在“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中,大肠杆菌可能会引起腹泻、泌尿系统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则会使人出现呕吐、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如果实验操作人员没有对实验材料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就可能威胁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对环境也会产生污染。
1.3危险化学试剂使用管理不规范如果危险化学试剂药品的存放、使用及防护措施不严格,就会对师生健康、学习环境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危害社会[4]。在高校微生物本科实验的常用药品中,部分化学试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强酸强碱类、易燃易爆类及有毒化学试剂。例如,在“微生物的酒精发酵”实验中常用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果该试剂洒落实验桌面上没有被及时清理,下一位使用者无意接触到,极易造成皮肤灼伤;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常使用酒精灯及消毒用酒精,由于酒精易燃,容易引发事故。究其原因,各类安全事故多是由于学生对这些常用药品没有足够重视,对药品使用及注意事项不清楚、不了解,才造成不良后果。
1.4高危实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设备的危险性在于高温高压、辐射类等。例如,在实验中常用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压力失控而爆炸,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高温设备如干燥箱,在使用过程中,若温度设置为上限温度且长时间使用,易引起火灾,特别是“超期服役”的设备。超净工作台是微生物实验进行无菌操作的主要设备,在每次实验之前,都要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在紫外灯照射下进行实验或者眼睛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这都会引起皮肤红斑、起水泡等症状,甚至会造成眼睛角膜上皮脱落。
1.5实验设施与安全设备配套不足实验室安全设施和设备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高校微生物实验课常用设备超净工作台配备数量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的实验教学,致使实验时学生拥挤,很容易引发事故。当学生意外划伤或者试剂洒落灼伤时,需要配备相应的急救医药箱及时进行处理。另外,应急设施设备如烟雾报警器、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等,配备数量达不到要求,甚至没有配备。每层楼配备的消防设施数量不足,还有一些灭火器没有及时加压充粉;大型仪器的消防设施不完善或者不合理,实验室安全通道杂物堆积、通风不畅,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会措手不及,造成较大的混乱和损失[5]。
2高校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2.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微生物本科实验是面向多个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为保障实验正常有序进行,高校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办法,把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将实验室安全规定、实验守则、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置于教室醒目位置,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定及实验守则等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了由管理疏忽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也为后续开展的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学校应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求整改,整改完成后予以检查验收[6]。
2.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微生物教学实验室是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场所,实验项目较多且同时开课,参与学生年级不同且出入频繁,所用到的仪器和实验材料较多,再加上实验对象的特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基础,而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7-8]。因此,安全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技能。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知识、技术及相关管理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并将实验安全素养作为第一实验习惯来培养[9]同时,高校应针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宣传和培训,并鼓励和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以危险化学品、危险仪器事故事例、事故应急处置、消防安全及消防技能等为重点。同时,高校应提高实验室准入门槛,相关实验人员和学生只有通过安全准入考核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准入制度能大幅度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10]。
2.3完善菌种管理及使用菌种是微生物本科实验教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验材料,然而很多菌种是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因此,如何确保菌种科学管理和安全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菌种应由专人保管,分别放置于特定房间的特定冰箱并上锁,同时菌种出入要进行登记[11];实验人员及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佩戴口罩以免感染,实验后对双手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应强调菌种的使用范围并进行监督,避免菌种的流失。在实验结束后,废弃的菌种和接菌后的培养基应统一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再进行下一步处理[12]。此外,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的环境。
2.4加强危险化学品和高危实验设备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是造成高校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因此管理人员应重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保管。对于微生物本科实验常用的强酸强碱类、易燃易爆类及有毒类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应将它们与实验室其他试剂分开,分类保存并做好出入库记录。在领用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领用人应登记危险化学品的领用目的及用量,全程应在监控可视范围内。另外,在使用之前,教师应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及相关注意事项做详细讲解;在使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在场巡查,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处理。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设备有高压灭菌锅、高温烘箱、超净工作台、水浴锅等设备。这些设备在使用时均有一定的危险性,若使用不当则可能发生意外,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后才能独立使用设备。例如,对于压力容器-高压灭菌锅,学生须经由指导教师培训并熟练掌握压力锅具体操作流程后方可操作设备。此外,实验设备应配备使用记录本和维修记录单,定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以使设备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
2.5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是保证高校本科教学顺利开展的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没有完善的设施设备,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如同失去肥沃的土壤。因此,高校微生物实验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超净工作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有序而宽松的氛围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实验教学区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应急设施设备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医药急救箱内应包括消毒酒精、棉签、剪刀、烧伤膏等常用的药品和器材。消防设施如灭火器应定时加压充粉,定期维修以保证在可使用范围内。另外,要求相关实验人员进行学习和演练,熟练掌握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3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抓好此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落实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设备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隐患,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陈钢 吕春芳 贾然然 李海霞 邢国珍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全管理探析2
1课程建设背景
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重要基地[1]。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土木类实验室涉及的安全知识非常广泛,缺乏系统、全面的讲授,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另外,在实验中不常涉及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也比较容易被忽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各高校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相继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例如,针对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及安全教育不足的问题,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一大批优秀高校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引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等[2-6];清华大学自2004年首次开设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后,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方法,学生通过在线观看,学习和掌握了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该课程对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具有显著效果,促进了实验室和校园安全[7];青海大学对全校新生开设1学分的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危险化学品管理、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与急救、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8]。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通常为通识性的安全教育,且主要偏向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类实验室,而专门针对土木类实验室开设的安全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土木实验室除了具有其他类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问题外,也具有自身特点:首先,土木实验室涉及的仪器通常为土木大型精密设备,如高刚性岩石力学系统(见图1-a)、岩石直剪试验系统(见图1-b)等,这些设备操作相对复杂且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相关试验内容;其次,土木实验室中也会涉及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如叉车、行车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和特种设备的安全特点,操作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2课程建设意义
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下设多个面向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室,如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尺寸效应实验室、高刚性岩石力学系统(MTS815)实验室、岩土水力学实验室、非饱和土三轴测试实验室、深部硐室结构模拟实验室、恒阻大变形锚索(杆)静力拉伸实验室、深部T-P耦合气体逸出实验室、岩体多场耦合效应实验室、高性能制冷型红外热成像系统实验室等。另外,面向本科生教学的土木教学实验室还有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实验室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在用途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防范特点和措施也不相同。目前,高校中重科研、轻安全的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技能欠缺[9-10]。虽然各高校会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工作,但仅停留在例行检查、举办讲座等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1-12]。针对以上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本校印发的《绍兴文理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绍兴文理学院师生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文件精神,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和土木实验室特点,开发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之前,以“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创新、深化实验室安全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安全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3]。
3课程建设方案
3.1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专业教育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显性化,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并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着重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倡导与引领[14]。实验室安全教育属于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教育主体是相同的,教育内容是相关的,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5]。本课程建设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与方法,围绕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开展建设研究。
3.2课程建设方法第一,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改善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法,强化教育者的大局意识和协同意识以及培养被教育者敬畏生命、科学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第二,对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力求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经验,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充分挖掘案例的经验教训。对相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与创新教育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关经验,进而制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第三,针对土木实验室实际,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化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注重引入“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团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3.3课程建设阶段课程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为了给学生提供合理、有效、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课程建设可分为课程规划设计、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改进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相关任务如图2所示。
3.4课程建设重难点第一,课程建设重点。一是分析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为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二是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解析,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步骤的分解,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为具体实践做客观指导;三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分析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其他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结合高校土木实验室的独特性、专业性,制订合适的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求标准和教育内容,研究建立“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土木安全教育效果反馈与考核机制,强化教育效果。第二,课程建设难点。一是对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如何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做出深层次反馈;二是由于土木实验室的特殊性,课程的组织形式及授课内容的精准把握需要更多研究分析;三是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的,符合广大受教育者支持的安全教育课程及配套保障机制,做到内容实用、考核全面、科学合理、准确可靠。
4结语
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围绕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是结合土木实验室特点介绍常见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及事故急救方法和火灾下的急救措施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基础设施与防护用品、实验室消防知识、水电安全、特种设备及土木类大型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常识和常见实验室事故应急与救援等内容。通过开设专门面向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土木实验室中水电、特种设备、大型试验设备等的使用方法、安全常识以及实验室中存在的常见安全隐患,使其学会和掌握触电等紧急安全事故下的急救方法、电气火灾下的逃生方法和消防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等,进一步加强师生在实验室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作者:张贺 冯晓东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安全管理探析3
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高校思政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极具必要性。由黄现青、张坤朋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导论》一书,体现了以理论为依托、以易学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学和教育的重要教材。
《食品安全导论》一书共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以食品安全为对象,介绍其发展历史、概念、内涵、现状和展望,并分析食品安全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引发食品安全的物理、化学、生物、食品本身、假冒伪劣与违法添加等因素。第三章分析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过程、储运与流通过程、新兴加工技术等。第四章阐述食品问题呈现的形态,包括食品价值丧失和影响身体健康。第五章以食品毒理学为出发点,重点介绍食品安全评价相关知识。第六章介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管理等内容。第七章介绍国内外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体系。高校思政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拓展思政教育范围、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必然要求,二者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既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也能为我国食品市场创设安全环境。因此,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融合之路是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组织引领,实现有效融合
第一,高校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两门学科的不同特点和相似之处,构建教学互动机制作为二者融合路径,使得两种有着一定差异的教育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而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借鉴食品安全教育的案例教学法,丰富思政教育案例,在食品安全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通过构建教学互动机制,形成开放性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第二,高校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育人等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共建、共育的育人模式,使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构建协同育人环境,推动两类教育的融合。例如,高校可以与食品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食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开展思政教育,重视在每一个环节中塑造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从而实现教育融合的目的。此外,政府要逐渐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并强化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全面育人氛围,推动两类教育有效融合。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融合内容
教学内容既是思政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融合的重要问题,也是主要途径,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推动二者融合。第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政教育中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引入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从而吸引学生关注食品问题,自觉维护食品安全;同理,在食品安全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认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为食品安全提供专业人才。第二,开展诚信教育。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商家诚信意识不足有关,在食品安全教育中可以借此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三、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融合途径第一,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教学可以促进二者融合。例如,在思政教育中通过网络能够快速选取丰富的食品安全问题案例,深化思政教育内涵,推动两类教育的融合。第二,可以通过实践途径促进二者融合。高校可以组织食品安全问题的辩论赛及其相关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奖励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在各类活动中要重视适当引导学生思想建设并开展思政教育,或者借助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四、强化教师队伍,提高融合能力
第一,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融合提供基础。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制定教师培训和学习制度,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全面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加强教师多学科融合教学能力。同时组织不同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会,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案例,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身能力,推动教学深化改革。此外,还可以与同类型学校进行互帮互学,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在融合教学上的经验,从而提升教师能力,推动两类教育的融合发展。第二,具体到教师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思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方式了解食品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方式,食品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环节中,学习思政教育方法,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融合教学的能力,推动两类教育融合。第三,高校应完善先进人才引入机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能力。
作者:赵越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