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业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主要对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研究方法,介绍了双创背景的概述,分析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价值,探讨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机制优化措施,以充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不断完善。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优化
一、引言
双创理念的提出,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双创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以及自我追求,助力国家及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优势,有必要在双创背景下深入探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现存问题,结合相关问题探索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措施。
二、双创背景概述
李克强总理最先于达沃斯论坛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次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从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引发大众关注,并有效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下行压力,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严峻,面临诸多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寻找新动力,增强活力与韧性,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势而起,有效促进着大众创业,助力国民经济发展[1]。双创政策出台,可促进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双创政策要落实,需要战略布局支持,在政府主导下为民众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尤其要关注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就业模式,并在各项政策实施过程中优化配置市场资源,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提供条件,确定创业主体地位,促使创业者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价值
(一)促进国家及社会建设与发展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就业状态会对国家建设发展趋势与整体方向产生直接影响,立足市场竞争以及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大学生踊跃创业,会使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可促进新资源、新技术融入社会环境,在经过合理调节,通过政策指引后,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更有力地促进市场良性发展[2]。同时,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可使其在毕业之后得到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并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理论知识优势,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立足国家发展角度分析,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及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并优化相关机制,可有效促进国家建设及发展。
(二)助力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追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获取更多就业机会,面临更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其更顺利、高效地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我追求。大学生群体广泛接受现代教育,在优质大学教育氛围下,大学生无论是理论知识水平还是专业技术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现代高校教育非常关注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及精神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有着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高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并完善地制定相关机制,可促进大学生群体不断提升独立就业以及自主创业能力。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等层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可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实现价值追求,高效达到个人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提升投身社会建设的自信心,不断推进国家及社会发展[3]。
四、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理念落实不到位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下,使得本应由中学承担的双创理念教育成为高校教学内容,而因为前期缺乏教育铺垫,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双创理念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很多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对生活周边的细节不够关注,难以深层次地解读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在双创理念落实不到位情况下,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互脱节,在创新创业期间缺乏保护意识,常常会失去自身创业成果。还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未掌握科学的创业方法,导致创业失败,并由此产生挫败感,影响后期就业创业热情。
(二)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积极性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主动性,且不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出现这一现状,主要是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影响,更加关注在毕业后寻求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从而忽视创新创业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长远利益及其潜在价值[4]。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创业期间存在畏难心理,对个人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身现有水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要求,同时受到周边人一些消极言论影响,使大学生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热情,直接打消创业计划。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才具备创新创业的才能与机会,自身严重缺乏创新创业信息,所以对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学历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相脱节在高校不断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高校要自觉成为双创理念传播者以及教育者。但实际上,很多高校仍然更加关注学历教育,对就业创业教育缺乏重视度,在课程安排方面使学历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相互脱离,而在两者分化严重情况下,难以将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有关政策以及行业前景等联系在一起,严重降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就业创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而在此之前,比如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很少展开就业辅导教育,或者组织自主创业培训课程。同时,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构建就业创业服务机制,但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相关机制并不完善。通过分析和梳理,发现很多高校只是把就业创业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服务,而参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相关教育者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主要从理论方面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难以真正满足当代大学生就业及创业需求[5]。另外,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倡导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主创业,但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所建设的配套服务机制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此外,在大学生就业及自主创业期间,其合法权益保障依旧有很多不足,影响大学生独立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积极性,这也间接地反映出就业创业机制建设力度不足。
五、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优化措施
(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理念高校要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塑造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通过开设就业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广泛讲解及普及双创理念,使其深入了解双创政策,并在学校内创设优良的就业创业氛围及环境,促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就业创业积极性。同时,高校要积极地通过刊物、广播、校园公众号等多元化的途径广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并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高校可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组织讲座,邀请优秀的就业创业者到校讲座,为大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就业创业指导。近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政府方面也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援助,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尤其关注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使其树立先进的就业创业观念,增强其独立就业以及自主创业意识,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及就业观,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带动下广泛掀起创业浪潮,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业。此外,高校教育过程中还要关注培养大学生勇于突破困难、挑战自我、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其更自主自觉地投身国家建设及发展。
(二)积极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为在双创背景下给大学生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为优化就业创业机制提供保障,在政府指导以及政策法规监督下促使就业创业有序、顺利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期间,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合理分工,避免出现低效率、多头管理等情况,以便更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为使大学生能够有序就业和创业,要明确地指定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相关主管部门,结合工作特点,科学制定管理机制,鼓励多方全面参与,加强彼此合作,基于属性合理分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切实发挥政府的指导及监督作用。此外,要在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为工作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并要求工作懈怠的人员及时整改。为使大学生能够有序推进就业创业工作,需要相关部门落实问责制度以及考核机制,政府部门也要完善的建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创业支持、创新奖励等形式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并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热烈的就业创业氛围[6]。
(三)改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完成学业是高校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的重要基础,所以高校要不断优化与改进教育机制,为后期大学生更顺利、成功的就业创业奠定知识以及技能基础。以往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会根据理论知识进行模式化教学,很少在授课期间应用实际案例,即便一些教师会开设实践课,也主要是教师示范、学生观摩,这种传统的教授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要紧随时代发展需求革新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实践教学,使当代大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拥有高超的实践技能,为社会输出更多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人才。高校教学期间,要及时打破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思维能力,使其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指导更高效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高校也要结合不同专业教学需求,合理优化教学环境,着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还可让学生离开课本,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操练习。如高校可针对数控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作室,使大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订单当中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促进成果转换。高校还可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活动,比如可开展技能创新竞赛、创业项目设计比赛等,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专门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在其指导下开设一系列创意实践、创业指导等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并在学生教学系统当中融入就业创业课程,调动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性。
(四)基于多方参与完善就业创业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还要求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全面参与。政府在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过程中扮演引路者身份,需要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期间为其提供优惠和扶持政策,给予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降低难度,提升创业成功率。如政府可通过筹资形式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并提升政府影响力和相关政策的辐射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筹集、企业注册、团队建设等难题[7]。高校在就业创业机制优化中发挥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功能,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奠定基础。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可通过参与机制优化,挖掘更多能力水平高的人才,并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同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凝聚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相关服务保障体系为优化就业创业机制,还要完善构建相关服务保障体系,从而对就业创业体系以及相关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促使相关机制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同时要制定并落实完善的监督及管理制度,围绕大学生自主就业及创业制定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帮助大学生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立足宏观层面分析,社会方面可专门建设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过程中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并可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问题咨询服务中心,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解决就业以及创业期间面临的实际问题。此外,要不断完善有关服务及保障形式,切实维护创业者利益。像政府方面可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及创业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如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税费减免政策,在大学生创业者办理公司注册手续过程中,也可通过完善及优化政务体系结构的形式提升手续办理的便捷性。大学生如果选择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利用上述宏观政策支持以及细节权益保障,进一步激发其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创业自信心,即便在创业或者是就业期间遇到困难,也能及时寻求第三方帮助,及时找到问题解决路径,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成功率提升,并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机制功能及作用。
六、结语
在双创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为其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业环境,使其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推进社会及国家建设与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优化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指导及监督功能,高校要关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初始基地,为其后期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要和政府、企业等加强联系,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道路更加畅通。
作者:陈鸿铭 单位: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创业教育探讨2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民办本科院校不断思考和探索适合发展的道路。在“双创”政策背景下,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该课题针对广东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并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广东省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解不够全面,虽说都开设了相关“双创”教育课程,但是,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少丰富和系统性的专门课程,大部分都集中于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开设基础课程等形式,没有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人、财、物投入力度不足,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及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校企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缺少深度合作,缺乏来自校级领导层面的系统规划及部署。湛江科技学院(下文简称“学校”)为了更好地统筹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于2019年正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当时由于学校正在面临转设评估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与省内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情况相差无异。
二、对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2021年随着学校转设成功,学校迈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为了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确立了建设创新、创业型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学校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上,更加强调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学校组织构架上,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形成学校统一设计、各部门协同联动、各学院贯彻落实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把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在学生质量标准上,更加凸显毕业证、学位证与职业资格证书“三证合一”,全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服务上,充分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社会服务带动学校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培育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坚持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上,更加注重创新精神与创业文化的培育。
三、构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重构“一四三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提出重构“一四三三”“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指“贯穿一条人才培养主线”,即把“双创”教育作为主线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1];“四”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四个课程模块内容”,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双创”教育课程模块、“双创”实践模块的课程全要素凸显创新创业意识、聚焦创新、创业内容、突出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指“协同三个课堂功能”,即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均突出创新创业要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三”是指“贯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个环节”,即建设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一四三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重新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聚焦创新、创业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消解“一、二、三课堂”的隔膜,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重新开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能力作为毕业的要求体现,用制度性变革牵引学生聚焦“双创”能力提升。
(二)重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新范式根据发展新方位的要求,学校转变思想,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全方位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在课堂教学上,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新形式,充分利用创意激发室、创业模拟沙盘等特定教学设施和创意云平台等线上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以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目标。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新机制,破除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倡导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师生联合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二级学院拆除专业之间的藩篱,试点以课程为中心设立教学团队,让学生走进课程教学团队、走进教师科研课题、走进综合创新实验室。强化第二、三课堂的阵地建设和内容改革。第二、第三课堂要按照学校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推进“双创”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各单位、部门结合部门属性和职能,形成开创有自己部门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活动或项目,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二、三课堂的育人合力。
(三)重构创新、创业教育新课程把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程设置。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开发多样式的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第二,加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及考核工作,出台《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指导目录》,鼓励学生考取与就读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有效衔接[3]。第三,开发创新、创业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厘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思维训练》《批判思维导论》《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的关系,整合课程内容,强化课程设计,增加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教学内容。第四,组织高年级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课程、SYB课程学习,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校进行讲学和开展创业指导。第五,加快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在线课程。第六,组织高水平教师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编写具有学校特色、务实管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校本教材。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教学、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二,构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等多元的协同育人阵地,将社会调研、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分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将实践教学与产品研发、设计及课题研究等相结合,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为主,夯实其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1+1”专业合作共建行动,每个本科专业至少与1个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关系,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突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题的实习实训要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各二级学院通过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创业类竞赛相融合,通过项目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过程和实践体验。同时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扩展教育资源,依托校企资源的深度对接和优化配置,促进学科专业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让学生有机会到产业学院进行学习实践,了解行业专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也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校协同育人水平。
(五)重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新体系加快修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重点支持师 生参加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学科竞赛活动,让竞赛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常态化管理;第二,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推动师生将训练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深化培育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第三,开展“创业沙龙”“青年创客文化节”等普及高、具有品牌效应的校级活动,发动老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第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常态化的组织平台。(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校根据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学科专业属性,引进或培养一批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第一,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专业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第二,强化考核导向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的显示度,增加创新、创业业绩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优秀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知名专家、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人等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完善外聘课程管理办法[4]。
四、重塑重构与创新、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新机制
(一)重塑创新、创业内部治理新体系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重在制度设计和条件保障,二级学院重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把师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兴奋点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上至校领导,下至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按照创新创业工作职责,制定年工作任务、月工作任务,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下设立三个中心: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将创新、创业内容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强化学科竞赛管理,加大学科竞赛投入,打造学科竞赛团队;二是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负责推进具体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关赛事项目,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积极营造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负责拓展校外资源,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建设一站式创业企业孵化服务等工作。
(二)重塑重构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领导体系,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任务繁重,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制定每月一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密切跟踪了解工作进展,加大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同时学校把创新、创业建设任务和指标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全校人员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重塑重构创新、创业宣传动员新体系根据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学校加大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的宣传和解读,使创新、创业成为全校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通过大力度宣传,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培育创客文化,在全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设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公众号,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五、结语为了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型大学,学校重塑重构与创新、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新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完成专项任务。通过制定建设创新、创业大学任务的实施方案,压实责任、全面推进、全校联动、全员参与;学校把建设任务和指标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把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落实在办学治校全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全方位,探索一条契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作者:袁智凤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创业教育探讨3
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四新”经济则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许多中小企业开始维持人员规模不变或适度减员。因此,在当前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学生在校期间便选择自主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来主动拓宽未来的就业渠道,从而创造更好地职业发展。宁波当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发展动力,提升宁波城市能级和地位迫切需要集聚一大批青年人才来增添发展后劲。宁波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体系用以贯穿大学生创业全程,在各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宁波市民办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特别的青年创业群体,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期”,是宁波市创新创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民办高校在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2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现实基础
2.1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系统结构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主要可分为政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政策系统主要指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中具体的与之相关联的政策法规及指导方针,执行系统则主要指金融支持系统、孵化服务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等。2.1.1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系统2020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就业创业形势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税费减免、创业贷款、补贴等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实施好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到军营建功立业。”根据相关出台文件,政府在生活安居补助、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创业场租补贴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2.1.2创新创业支持执行系统创业金融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家庭资助、政府基金会、银行贷款、风投公司投资等,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家庭亲友资助是最容易获取,也是最传统的资金渠道,是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初始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商业银行信贷是学生较为认同的筹资方式之一,但由于贷款条件严苛,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在国家政策的配合下,个别银行开始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对促进学生创业有一定积极作用。创业教育培训系统是为了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其中包含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业务知识等的学习和培训。如宁波财经学院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还开设了创业管理本科专业;浙江万里学院开设了“黑马班”,邀请各行业的“创二代”领袖、黑马商学院导师、职业经理人等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孵化支持平台。目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面向有创业想法的个人开展SYB创业培训等。创业孵化服务系统是根据初创企业等需要,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政策、法律等咨询,以及办公场所、网络等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创业率。这一系统中,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在校内校外的各大创业园、孵化园等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服务。
2.2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保障体系
创业的成功需要政策制度、技术指导、基础设施、教育教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保障,它们贯穿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政策制度保障。宁波市民办高校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度,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在校创业的倾斜力度,为创业学生提供便利,促进这一群体的创业活动良好有序发展。例如,宁波财经学院则出台了《创新创业实践奖励学分认定办法》《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创新创业。(2)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技术指导保障。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亟须专业指导教师的技术指导,以获得综合性、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持。学校成立创业导师团队,整合高校教师及校外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从社会各界聘请专家学者,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辅导。这不但弥补了校内教师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的尴尬状态,还有效提高了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更有效开拓了校外资源,促进了校企合作。(3)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基础设施保障。为方便创业大学生申请入驻,众多民办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学生和团队提供良好创业环境,且提高审核效率,加快创业学生申请和入驻的进度。此外,例如宁波财经学院,入驻的学生创业团队不仅获得免费创业场地,还获得财务咨询、公司孵化、对接政府创投基金和创投机构等全程帮扶和一站式服务,这有效助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4)自主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教育教学保障。学校作为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在于课堂。宁波财经学院建立了创业学院,开设创业管理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3+1专创融合班,各学院也针对创新创业积极分子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等。此外,通过常态化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博览会,以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培育为起点,大力营造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3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有效性调查
3.1研究方法及样本信息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宁波市三所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创业群体为对象实施调查,通过多维度探索完善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创业企业中的经营状况以及获得的外界支持,对创业支持体系有效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和研究。本次调查一方面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宁波大市内5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再分别从中随机抽取20家民办高校学生创业企业构成100个调查样本,通过线上发放或线下实地走访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委托基地工作人员针对性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97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问卷均为正向题,各选项依据百分比递减,依次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另一方面,调查将选取完成有效问卷的其中5位被试者作为访谈对象(详见表1)。首先,调查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其次,关于创业支持体系的现状调查;最后,旨在调查被访者对于完善现行支持体系的建议。
3.2创业支持体系的要素分析及问题显现3.2.1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力不足根据调查显示,创业者对政府金融支持政策(4.18分)和创业教育培训政策(4.10分)的得分相对创业孵化服务政策而言较高,则表示其需求程度也相对较高。但从离散度层面看,政府金融支持政策的离散度大,说明创何让创业者及时了解宣传渠道,如何让政策深入各个创业者中,这样才能为创业群体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3.2.2创业金融支持来源性单一根据调查显示,“家庭资助”(3.61分)是民办高校学生的主要支持来源,而其他来源(政府、银行、风投公司等)的有效性评价均得分较低,可见其对创业企业的支持程度存在较大不稳定性。“我家里其实本来就是自己开公司的,所以我父母在我刚创业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在经费支持上,所以一开始启动资金都是靠家里人。”(小Y)“我爸妈给了我一点资助,企业成立后学校也给了1000块钱补贴,后面我们想通过参加政府举办的一些创业大赛去获得资助,但是发现项目在筛选的时候都侧重于那些发展的比较大规模的企业,像我们这种刚成立一年两年的根本进不了复赛,更别提拿到资助了。”(小G)相对而言,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家庭资助的方式是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创业群体的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比较传统的融资渠道。而政府的支持往往以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一些想法较好的新创业项目反而得不到政府的金融支持。另外,银行小额贷款、风投公司等渠道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3.2.3创业教育培训实践性欠缺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对创业教育培训的支持程度较为认可,无论是高校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分数普遍在3.10分以上,说明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支持力度较大。“学校有很多关于创业的课程和讲座,但大多是一些基础的知识……我觉得真正有创业指导经验的老师并不多,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可能也是边摸索边上课,对我帮助其实不是特别大。”(小Y)“我参加了学校的‘黑马班’,里面有校内外的导师和创业精英来上课,系统学习了一些公司经营、股权分配、运营管理的知识,挺有用的。不过很多知识可能偏理论了些,像一些营销的技巧,我都是后面自己创业过程中吃了几次亏才学到的。”(小W)由此可见,创业者更希望学习技能类、实操类的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尽管部分高校都有实务操作的培训,但这些培训教育的效果仍有待提高,且大多可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3.2.4创业孵化服务指导力薄弱总体来看,宁波市各个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园、青年人才驿站等创业基地、园区的基础设施(3.86分)和服务(3.12分)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且对其创业活动的开展起到支持作用,在相关费用上也减轻了创业群体一定的负担。“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宁波市的一些青年人才驿站,里面提供免费的工位,这样我们不用另外租场地……宣传的时候还提到会有专业导师指导,后来发现专家导师不会对接我们的项目开展专业化指导,我们还是得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小G)创业群体对于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普遍比较满意。但在软件服务上,例如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指导和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对此有较大需求,但指导力却相对薄弱。
4完善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4.1完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1)在政策出台上提升创新性。针对民办高校,从培养政策、评价政策、激励政策等方面出发制定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可以研究制定“一校一策”的支持政策,加强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创业群体的留甬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对于创新创业类的教育培训,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广阔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展多行业、各领域的优秀创业大学生评选激励活动,选树一批创业典型榜样。(2)在政策宣传上扩大推广度。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工作缺位,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不了解相关政策而错失了成功创业的机会。因此,应整合资源,系统性的梳理相关政策,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发挥各级各类媒体和高校在政策宣传方面的作用,帮助创业者在整体性上对创业体系有具体的理解,并在各类产业孵化园、高校内部设立创业政策专用的网络链接便于查询。(3)在政策服务上注重亲和力。除了政策的制定出台与宣传推广,政务服务环境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因此,要为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提供更好地政务服务,解决其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服务、相关人事政策咨询等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宁波政务服务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努力从“最多跑一次”发展到“一次也不用跑”。加强面向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青年之家”,打造服务青年人才的阵地。
4.2完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执行建议(1)以扩大资助吸引青年。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无论在初创阶段的启动资金,还是在壮大阶段的投入资金,都面临资金和市场推广的问题。在初创阶段,应简化政府基金会、社会基金会等资金申请发放程序,在银行层面创新高校毕业生创业专属金融产品的运用方式。在发展扩张阶段,则重点解决创业项目的融资难问题,支持更多企业在“青年创业创新板”挂牌。(2)以发展教育培育青年。在甬民办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应利用好与杭州、上海等地的地理优势,下大力气引进和吸纳国内外一流的教育资源,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大力发展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知识培训等,以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开设SYB、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为主的培训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育上共同为宁波市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群体助力。(3)以完善服务汇聚青年。注重保护和激发高校学生创业群体的创造性,支持各高校、各创业园面向有创意灵感、创业意愿的高校学生群体开放各类设施,努力实现由创意想法到真正落地的转变。加强对高校学生创业群体的各类诸如法律援助、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支持和鼓励各高校的创业群体之间开展联谊活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拓宽相关联谊会的覆盖范围,促进创业群体共同成长。
作者:杨燚娜 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