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业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业教育论文

创业教育论文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部署下,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普遍存在培养体系不健全、缺少平台、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一、产教融合视阈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背景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是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产教融合最主要的两种做法,一是借助于学校的具备生产经营的企业或工厂,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而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属于第一种做法的范畴。两种做法均突出了高技能实习训练的特色,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达成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2021年出台的《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在“十四五”时期仍然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高校搭建专创融合教育新场景,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进行系统规划,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二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衔接性不足。三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场地等资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校内外资源的开拓、整合均不足。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制度不健全,如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权责不明确等。

(二)创新创业平台缺乏目前,创新创业类的比赛较多,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借助比赛平台进行梳理并呈现。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或未与企业合作建成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创业场地等原因,多数创意类的作品在参赛后无法真正投入实际创业,学生仍然缺少真正能够创业的机会及平台。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部分高职院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课时较少,在实际授课中,创新创业课多以教授创业基础知识为主,受课时、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局限,创业训练、实战演练环节常常缺失。此外,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的专业出现脱节的现象,创新创业的知识、理念没有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培养中,因而创新创业的培养系统性不足。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高职院校中的创新创业师资通常分为校内师资与校外引进师资两部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仍显不足。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较少,许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仍然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教育仍较难实现。另一方面,许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在较浅的层次,企业方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企业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对聘请校外专家的模式、标准研究不足,导致在引进校外专家上出现随机性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创新创业的指导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一基地”为创新创业载体“一基地”是指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即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平台,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基地的主体包括学校、学生创业团队、创业导师三方。其中,学校提供创业场所、基本装修、基础设备等设施,通过遴选的方式引入学生创业项目,要求生产经营与专业学习相互渗透,打造高质量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从而成立专业与创业紧密结合的“双融合”实践平台。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紧扣专业特色进一步拓展,生产经营自负盈亏。创业导师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授课,并对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创业实战进行指导,确保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并不断增强其社会服务功能。

(二)“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向“双结合”是指创新创业要与学生需求结合、与行业发展结合,两个维度的结合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创业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一方面要求内容领域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另一方面创业的内容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创业内容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联系,遴选项目要基于市场规律和各行业发展前沿前景而进行。

(三)“三合一”的创新创业模式“三合一”是指“学生团队+教师指导+技术支持”三元合一的创新创业模式。学生团队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想法的来源以及创业行为的发起者;教师指导是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起着理论知识教育、创业引导、咨询服务等作用;技术支持是创业活动的“创新”力量,可以是创业团队内部产生的核心技术,也可以是从外部引入的技术团队。

(四)“四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四阶段”的培养,旨在根据学生创业的客观规律以及创新教育的实际,进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设计,同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为课程教育,主要包括通用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类课程、创业类课程的授课,以及创业讲座、报告等;第二阶段为创新实训,依托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开展配套实训;第三阶段为创业训练,以创新创业大赛、实训类技能比赛等为主要载体,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实战训练、开发参赛项目;第四阶段为创业孵化,主要功能在于依托实践基地将竞赛项目转化,完成专项训练计划。

四、基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围绕“一基地、双结合、三合一、四阶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以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实践基础,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实践教学需要,可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平台。为满足教学、实训、实战等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需要,以O2P商业模式(OnlinetoPartner)嵌入实训基地中,即“电商平台+客户体验店+社区门店+物流配送”的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根据商业模式的基本涵义,平台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平台化运营。核心是搭建线上平台,可通过加盟电商平台APP终端、微信开放平台、自主研发等渠道建设自有的网上商城。2.本地化运营。搭建网络商城的展示端(线下平台),在门店中实现多品牌全系列化产品经营。3.锁定消费群体。以学校及学校周边的客户为主,联动前后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配、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探索训练、创业实战演练三部分。1.创业基础知识。包括创新思维与方法、商业模式创新、经济分析、创业品牌管理等内容。学校应推动创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衔接,将创业知识嵌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2.创业探索训练。包括创业行动与计划、创业策略管理、创业市场开拓与管理、风险投资与创业融资等内容。学校应将创业探索与“三教改革”相结合,依托专业实践平台,在教学设计、教材改革中融入相应的实训环节。3.创业实战演练。包括行业环境分析、创业技术管理、创业团队管理。学校应将创业实战演练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学习、创业项目设计相结合,依托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在团队遴选、课程评价、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项目培育和孵化。

(三)强化“基地+竞赛+项目”的创业训练与实践围绕“岗课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基地+竞赛+项目”的创业训练与实践。具体来讲,专业实践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竞赛平台推动“课赛”结合,项目培育及孵化深化创业实战训练。1.基地岗位提供。专业实践基地具备真实的商业场景,可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教学可从实际出发,使人才培养目标更为落地,学生对岗位的职责理解更深刻。2.技能竞赛驱动。推动竞赛课程化,在校级竞赛中实现创新训练的普及。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技能、人力资源技能比赛等竞赛平台,可推动课赛融合、以赛促创、创赛联动,增强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和能力。3.创业项目孵化。科学开展创业团队遴选,支持创业项目入驻专业实践基地,孵化创业项目。入选的项目由学生投资入股,采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运营模式。

(四)建立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真实市场的复杂性,对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团队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创业导师团队须具备管理咨询、法律咨询、财务指导、工商注册、金融服务、孵化转化等方面的业务素质。单一来源的师资往往无法具备全面的创业导师素质,因此,学校应当多路径组建教师队伍。1.引进高技能人才。贯彻落实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成立“职业教育技能工作室”、柔性引进高技能人才、实施产业导师特聘计划等方式,引进高技能人才,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指导。2.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点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水平,促进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组织专业教师赴国内外职业教育示范地区跟岗访学。3.组建教师创新团队。集合校内外资源,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块,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五)强化创新创业支持及服务建立“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及服务。

1.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完善创业档案管理,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创新创业导师库”等创新创业师资库。2.强化基地支撑。从横向发展的角度,要拓展专业实践基地的功能,向创新创业各个环节、各个专业领域不断延伸;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要推动多功能创客空间升级改造。3.强化项目支持。建立教学实践实训专项经费,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经费投入,确保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4.多元化投入。由学校牵头,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如校企合作伙伴、校友企业资源、知名电商平台等。五、结语经过学校、教师、学生团队的共同建设,本校的专业实践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运用O2P商业模式,已搭建网络商城的展示端(线下平台),在门店中实现多品牌全系列化产品经营。二是已开发电商平台APP终端、微信开放平台等建设线上网上商城,主要面向校内群、学校附近社区开发。三是与物流配送合作,形成“网上商城-线下展示-仓储配送”的服务链条。四是已实现由学生投资入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运营模式。本校已具备专业实训、创业实践“双融合”的教学实践平台,能够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实践中已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作者:傅甜甜 刘岳恒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教育论文2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农村贫困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乡村地区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但是从实际发展建设情况来看,要想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在教育学原理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实用教育,对于人才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价值,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他们深入认识“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投入乡村创新创业建设中,不仅有助于拓展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渠道,还能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技能优势,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本文结合《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一书,简述教育学原理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策略,力求为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做出贡献。

《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由申钊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发行。全书主要从创业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概述了创业相关要素、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要素以及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现状等,围绕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项目构建和战略研究进行探索,以实际案例为参考,具体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农村创新创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建设发展的各项实践举措,旨在为高校学生农村创业问题提供一定指导与参考建议,以助力高质量人才培育和乡村振兴建设。全书主题清晰明确,理论内容与实践探索结合得当,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分析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概述

在教育学原理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由语义逻辑解析为两种含义:一种代表着以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另一种则表示融入一定创新因素并且以培育“创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广泛教育领域内的创新创业这一教育类别,而后者则是着重突出了创新因素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从概念的实质内涵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传授密切相关,属于现代知识经济产业发展下所提出的一种新设想,主要是一种以知识增殖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有效应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并且从教育领域的范围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对于现代教育学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育工作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存在价值。

二、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重要意义

一是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全新阶段,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问题愈发受到重视,为了缩小城乡经济实力差异,大力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成为是现代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力量的支持,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不仅是时代发展下大学生群体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也是给农村地区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所开辟的一条重要渠道,在满足现代化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人才资源基础。二是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持续上涨,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毕业困境,农村创业就业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还能够为大学生发展事业提供更多机遇,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在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有效发挥,也更有利于实现城乡人才的均衡分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助力乡村振兴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综合能力素养,农村创新创业可以让他们将自身所学充分应用到相关领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生力量,进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三、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策略

第一,高校农村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是推动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应以农村创新创业为主题向学生提供农村建设发展信息资源,并进行相关指导帮扶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对农村创新创业的具体认知,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农村创新创业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投身其中。第二,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与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应当大力加强道路交通体系、基本生产设备和网络通信设施建设,这样不仅能为农村产业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还能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有助于他们更快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第三,农村创业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向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其农村创新创业构建更加适合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取得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成效。另一方面,应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发展中的相关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确保农村创业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

作者:曹伟伟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创业教育论文3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审视分析,提出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创融合氛围,完善教育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打造多模式专创融合教师团队和多层次专创融合实践平台五个方面,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现状的审视分析

(一)教育理念导致双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普及双创教育的理念,依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只有多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走入社会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方面缺乏创新意识,一味照本宣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并不清楚如何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合到专业知识中,缺少给学生日常灌输创新理念的精神,导致整体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更难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最终影响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效果。

(二)专创融合教育制度体系缺少顶层设计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创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仍依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带动创业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或一味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成立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但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难以和各学院教育、教务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双创教育工作的教育评价大多停留在传统层面,和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匹配。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制度,侧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培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和素质能力要求没有和本专业特色联系,依然处于脱节状态。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还在各自的领域进行,没有深入融合,没有形成在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的课程内容流程,也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四)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经历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创教师普遍较少,为了迅速响应双创升级政策,很多双创教师通过双创教育培训获得创业教育资格,然而缺乏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创教师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双创教育知识体系培训或者有较少的社会创业实践经历,很难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的讲授。

(五)实践融合度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建立专业实训基地,但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仍然无法满足教学实践需求。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实践大多采用传统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实践平台相对较少,现有的实践平台和专业角度的融合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实践是由二级学院的教学部门组织实施并管理实习工作,而双创教育则是由创业学院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所以,双创教育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实践分别是由不同的部门牵头组织展开,学生也在不同领域实践,双创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践处于两条平行线状态,融合度较低。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实施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创融合氛围

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使专创融合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创融合氛围。政府方面,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及一系列措施要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明白政策导向,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学校方面,要积极开设活动,依托学生喜欢的自媒体方式宣传并趣味性介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方面,在授课同时渗透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方面,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园等都是提升双创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教育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各部门协同联动、专创融合的教育管理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明确工作职责,实现“机构建设”升级。另一方面,完善工作考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实现“机制体制”升级,明确考评指标,细分考评权重,形成有效的考评体系,设立各院系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

(三)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培养能力目标三方面整合,形成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转变,让学生参与课堂、喜欢课堂,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参与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及专业特色,建立分层次、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体系。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是简单地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加,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打造多模式专创融合教师团队

1.专业教师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计划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双创教育培训。鼓励专业课教师到社会相关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周期性选派骨干教师脱岗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切身的实践经验将学习到的优秀技术、双创理念、管理经验等带回课堂。支持专业课教师加强专业领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建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完善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标标准。

2.双创教师方面。高职院校不仅从本校原有师资团队中培养双创教师,而且要大量“引进来”,进行校外招聘,通过选拔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士壮大双创教师群体。同时,将双创教师进行院系指定,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时引入双创思维教育,也要求双创教师在进行双创教育时联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领域。

3.团队资源方面。学科团队共同打造一门“金课”,融入双创教育和思政元素,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学科团队建立专创融合资源库,从专业发展历史、当前专业中较大技术突破、相关专业社会背景及政策等角度多方面挖掘创新创业资源。

(五)打造多层次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第一,借鉴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专业课实训中引入任务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起到专业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可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设计项目任务,启发学生由规范化完成项目任务逐步到创造性完成项目任务。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项目任务中,有意识地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并应用实践。第二,从专业实训课中可以定向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项目成立专业工作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职场环境,并且参与其中,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强度,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增强对创新创业的体验感。第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从社团层面将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学生,丰富并深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第四,学校举办并推广多种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优先从专业工作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中选拔,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人士、企业技术人才、优秀校友企业家等评委进行详细点评。依托大学孵化园,将大赛中获奖项目开展创业孵化,进行后续培训。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非赢利性机构、政府积极对接,加大合作力度,以真实的市场为背景、以项目为驱动,开展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同时,可将企业的项目引入专业课堂实训教学活动中,既为企业储备人才,促进教学和创业的结合,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基地和平台。

作者:夏连峰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