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字化教育举措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年来,德国在数字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重要战略和政策,并通过若干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改革举措
德国不仅是传统的经济和科技强国,教育水平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以期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发展的数字化,以实现“所有人+一切内容”的2030教育战略图景。
一、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概述
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故教育主权在州,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只保留监督权。但目前,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德国联邦政府也开始主导推行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德国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均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具有德国特色并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举措,尤其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如2016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计划”,同年12月,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KMK”)出台“数字世界中的教育”,2018年11月联邦政府出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2019年4月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2019)等国家数字教育战略和政策。其中“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战略更是细分为“职业培训4.0”“MINT(MINT分别指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相当于美国的“STEM”教育)行动计划”“数字高校2025”“数字学校协议”等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群体的多个分战略。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为例,该战略提出,使用数字媒体和工具的学习应从小学开始。各州应积极和自主地将数字化技能纳入其教学和培训课程以及框架课程。这不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学科课程来实现的,而是成为所有学科课程的一部分。针对每个学科自身的不同特征,采取特定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大也使学习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规划和设计个人学习目标和途径的责任,将培养起日益重要的终身学习理念视为必需的基本技能。KMK的目标是,如果可能的话,到2021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使用数字学习环境和互联网接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还有约束力地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字化技能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每项技能又包括若干项二级能力:搜寻、处理和存储(包括搜索和筛选、评估和评价、存储和检索);沟通和合作(包括互动、分享、合作、了解并遵守规则“网络礼仪”、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呈现(包括开发和生产、进一步处理和集成、遵守法律要求);保护和安全行动(包括在数字环境中安全行动、保护个人数据及隐私、保护健康、保护自然和环境);解决问题和行动(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根据需要使用工具、确定自己的缺点并寻找解决方案、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进行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识别和制定算法);分析和反思(包括分析和评估媒体、理解和反思数字化世界中的媒体)。各州承诺,确保所有在2018—2019学年进入小学或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获得该框架规定的能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框架要求也呈现出动态发展[1]。
二、德国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
尽管德国是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前,德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程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准备状况指数”报告显示[2],德国的数字化准备总指数、数字化学习机构和政策在27个国家中均排名末位,在学习参与和成果上排名第16位,排名最靠前的数字化学习可用性也仅列第9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秩序,但也意外地为德国教育开启了数字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充分暴露。即便是在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州,在网上教学过程中相关支持服务系统也故障频频,多个网络教学平台崩溃[3]。危机倒逼改革,德国各级政府和相关主体也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联邦政府改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1.“数字学校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数字学校协议”是德国于2019年发布的数字化教育战略———“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中关于加强中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计划,主要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开发数字化课程。联邦政府最初计划在“数字学校协议”下,为全国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基础设施拨款50亿欧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联邦政府为“数字学校协议”增加了三个补充协议,加大了资金投入,总拨款将达65亿欧元。(1)“紧急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无法在家中使用自有终端设备的学生。(2)“管理员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支持在学校负责数字化技术的管理员。(3)“向教师出借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教师。2.“数字教育计划”2021年2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了“数字教育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产品改善学习条件,进一步发展通过数字化形式提供的学习、教学和培训,全面提高人们的数字化技能。“数字教育计划”不仅可支持必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将促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首批两项具体措施为:(1)逐步建设“国家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教育平台”。“国家教育平台”的目的并不是要新建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而是要建设一个在德国和欧洲范围内都可访问的平台系统,将现有的和未来新建的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连接起来。“国家教育平台”不会限于某个教育机构或某个教育阶段,而是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课程,为整个教育事业提供支持。理想情况下,当“国家教育平台”建设完成后,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平台上便捷地找到合适的课程:教师能获得优质的数字化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支持;员工能在继续进修门户网站上获取必要的信息;培训人员和考官可以找到需要的材料和有用的数字化工具。此外,公民将来能够在“国家教育平台”上以数字化方式安全、加密地存储他们的教育证书(即证书和文凭)和其他教育资料。(2)开发“城市-联邦州-数据流”学习App。该学习App是在联邦政府的赞助下,由德国成人教育协会开发的,旨在使所有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借此独立开展数字化学习。该App将在“数据素养”领域为感兴趣的公民提供可自由访问的非学历教育课程。除App版本外,德国成人教育协会还与“KI-Campus”合作开发了基于浏览器的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各州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自2020年3月中旬以来,各联邦州政府根据当地教学所需,基于已有的特色资源,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创设了相应的网络平台与虚拟课程。如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作为最早发现疫情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各中小学于3月中上旬全面停课。鉴于此,该州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向全州开放了MEBIS网上学习平台,为教师开展互动授课、课程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柏林,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广了“柏林-学习空间”。通过该空间,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虚拟教室,为学生提供各科目的学习资料,实现互动式的虚拟化课堂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上课互动的可能,还助推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课程材料的交换和合作。目前柏林已有460余所学校利用该平台展开日常教学。
(三)高校开展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疫情期间扩大了其数字化课程的范围,而且正在尝试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展与外国高校的国际合作。这次的疫情危机也为重新设计超越以往地理、政治和社会界限的高校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联邦教育部将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向“国际虚拟学术协作(IVAC)”计划提供约550万欧元的资金。到2021年底,该计划共将资助41所大学的48个项目。IVAC计划的项目内容各不相同,如在“VirtualEx-change+”项目中,西鲁尔大学将与美国合作大学共同以虚拟形式提供通讯、数据分析等六门课程,这一项目尤其应覆盖由于经济、时间或地点等限制而无法进行任何实体交流的大学生;在“对话与交流的协作课程”项目中,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则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迪肯大学在联合培养硕士的框架下,将虚拟课程作为实体交流的补充。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德国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均颁布了国家层面的专门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其他一些国家级战略也涉及数字化教育战略政策的相关内容。我国也应在目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础上[4],结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当前的教育数字化程度,对未来的教育数字化进程以及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判,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和国家数字化教育的政策体系。(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德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使师生可以在网上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随着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日臻成熟,各种管理平台和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的问题开始凸显。近年来,德国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各平台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搭建国家级公共教育平台,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并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以便拥有不同学习需求的个人或机构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整合大量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平台的建设,并打破壁垒,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三)加强高校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正在与外国高校积极开展数字化形式的国际合作,如与外国合作大学共同以数字化形式提供课程等。德国联邦教育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支持高校在国际学习、教学和交流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我国一些高校也已经通过在线合作授课、虚拟教室学习、虚拟社区交流等形式,搭建起了数字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今后,我国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新技术,通过云学习、云交流、云合作等不同方式,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形态。四、结语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也正从理念及实践上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这也给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制定的关于数字化教育的战略政策和实施的改革举措,蕴含着德国对数字化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预判,展现了德国用教育推进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识,对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诸多的借鉴价值。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在同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数字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数字化教育的实施。数字化时代,不仅要把数字化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工具,更应将数字化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5]。参考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创新和改革,能够推动数字化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邓舒 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2
一、引言中职会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关注着会计行业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会计教育的方向,以培养学生融入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为会计人员减轻了负担,也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面对大数据给传统会计教育带来的冲击,中职会计教育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模式值得深思。
二、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现状及变化
从中职教育本身意义出发,中职会计教育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但范玥等学者指出,尽管中职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业完成程度上并不理想,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际操作都不能达到实用型人才的标准。曹伟萍等学者指出,大数据的内涵就是经济高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中获取需要的价值并充分地运用到智能化信息技术中。针对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会计领域逐渐出现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现象,会计工作岗位减少。因此,中职学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德静学者指出,以大数据为发展背景的会计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从核算型会计向智能化管理会计过渡。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会计相关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不同会计科目代表的内容及资金的运转,也使得中职学校开始着力提高师资力量,鼓励核算型教师接受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谭青等学者指出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在“大智移云”时代已经显得有些滞后,教学理念、方法、考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被讨论。中职会计教育需要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多元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化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在过去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吕春莹学者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环境,会计教育明显出现滞后。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传统会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培养的初级会计人才居多,而具有自我分析能力的中高级财务会计人才却很少,会计人才结构单一,这表现出我国会计人才结构失衡、培养目标同质化。其次,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很多,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从业者进入会计行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操作,确保了学生在掌握这些会计基础知识后可以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中。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进行核算分析,这对仅仅掌握基础知识的会计人才来说存在困难。因此,教学内容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在会计课程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学习内容,满足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需求。
(二)中职会计教育重核算方法、轻思维模式传统会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叶志锋等学者指出,这种固化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下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会计从业者应该具备会计思维模式与财经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强调会计学科知识,而缺乏对会计行业及学生需求的关注,就会出现中职学生掌握了会计知识却很难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现象。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已经实现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智能化、自动化,这一发展变化为中职会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呈现出开放、共享、联通的氛围,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将会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上成为中职教育正在探索的一大难题。
(三)中职教育落后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大智移云”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账表的数据结构,忽视了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及外在影响因素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就使得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会计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例如数量、价格等定量数据,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忽视了定性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作用,从而使得数据重复进入信息系统,影响会计决策者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四)大数据背景下专职教师的缺乏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呈现骨干教师少、青年及年长教师多的两极分化的格局。不同教师的会计教育理念及对大数据等新事物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了专职教师在数据分析能力上的差异且大数据方面的科研成果也不曾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国家打造金课政策影响,中职教育的重心落实到教师教学上,而对教师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没有过多关注。此外,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师培养上既没有开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培训课程,也没有提供大数据软件学习的渠道和机会,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掌握数据分析的教师数量。在当前会计从业者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信息化、创新化形象转变,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师能够关注会计及会计教育的实时动态并吸收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会计软件的学习、数据核算、信息分析和管理等。四、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路对中职会计教育来说,会计既源自企业相关会计工作又服务于企业会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技术的更新使得中职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要求中职学生既可以做到人文交流、学科开放,又可以做到整合数据、提炼信息。重视数字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学习,以培养具有人文交流意识和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会计专业人才。立足于数字化时代,会计教育要变革,首先就要搞清楚会计的本质是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提供信息管理。从这一角度出发,中职会计教育的改革就需要立足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呈报能力。其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会计教育研究中,丁金川等学者提出的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加强通过数据进行职业判断和信息管理能力及提高“大智移云”等相关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比例等观点成为热点,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会计教育,在这一冲击下,中职会计教育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方向。五、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课程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大智移云”时代,新技术发展很快,会计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这给中职会计教育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会计电算化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会计教育信息平台,大数据、信息技术、模型建构等交叉学科丰富了会计教育内容。其次,面对具有智能化、数据化、多样化的大数据技术,单纯地依靠中职会计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培养符合大数据背景的会计人才是不够的。为此,中职学校需要与外界其他教育机构或企业组建教育联盟,通过教育联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与运用。校内,针对中职会计教学,推动数字化改革,实现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再到评价等多方面转变,创建会计核心课程,重新组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及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背景下,中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思维。此外,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上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数据挖掘及处理能力上,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利用智能会计进行数据分析、核算、决策、管理,积极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训相结合,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利用数据挖掘的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核算、分析、管理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数据挖掘的认识以及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工具,并实现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三)大数据时代支持数字化教育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中蕴含着一般人无法察觉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这些信息对开展会计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应该主动利用大数据,将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挖掘、分析、管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跟上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中职学校开展“大数据+会计”教育,首先应该学习与大数据相关的会计软件,接受会计行业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变化。其次,中职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时必须注意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及可以存储适量数据的数据库。为此,中职学校的数字化会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管理的财务平台,并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六、结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中职会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会计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带来一定影响。为了应对挑战和机遇,对会计行业来说,必须不断地优化升级、持续发展。对中职学校来说,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数据平台,以供实践练习来适应会计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冷紫薇 师佳英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3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碎片化、虚拟化等特点,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优质资源从校本资源到区域资源的优质资源安全共享。这样的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教育特征,二是传播特征。深入分析这两种特征有助于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共享。
(一)教育特征1.科学性。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存技能,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性、准确性是高效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第一教育特征,同时其资源需要共享,标准、参数和格式也要符合科学要求。2.动态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因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更新的速度能达到以分/秒计算。随着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教育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同时载体形式之间因计算机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进步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转化,因此动态性成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3.周期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其主要围绕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要求进行建设,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教学改革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必须不断更新和重建,其更新的周期为1月至1年,重建的周期为3-4年。
(二)传播特征1.共享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是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传播时需具备共享的标准、参数和要求,同时在共享传递、交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再生信息,再生信息的共享可以巩固和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加共享信息量。2.多媒性。高校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中心,其载体形式涉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传输的介质是网络、光盘、广播等,学生接收的实体终端为手机、电脑、iPad等不同媒体,天然具备多媒化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传播的需要。3.互动性。高校数字化资源因传输介质的特殊性,资源辐射的范围大,参与学习的主体丰富,信息双向传递的时间短、效率高,互动方式可以扩展到人与人交互、人与机交互、机与机交互,互动的群体可以是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互动性是高校数字化资源最为显著的传播特征之一。
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主要包含政府、市场、公益和自我供给四种模式。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仍以高校院系自建为主,能够支持本校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建设周期较短,缺乏动态完善和长期维护,导致资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师生的需求。同时数字化资源供给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规划局限性大,兼容性不高,共享的概率小。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供给机制,保证供给来源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度。
(二)资源共享的实操性受到限制高校之间“差异性”成了共同分享教育资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共同分享资源的现实操控上(譬如转换学分这个问题)。每一个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点也会产生差异,这种不兼容性会造成资源共享的实际操作难度,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在资源共享里的阻碍就是每一个高校教学方式的不同,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学习方式的取向也大相径庭,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和分享过程中学习方式设置难度也不断升级。所以不方便院校之间学分的互相认可、计划教学的安排和课程上的相互选择,直接影响了院校共同分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及认可性。(三)资源共享效益较低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域相对单一,共享的范围重点集中开放的精品课程上面,共享的内容较为集中。图画、书籍、文献、资料、选修课程、名师课堂等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教师资质的交流等共享活动并未进入高校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共享资源的吸引力。要正确认识资源共享的深刻内涵,即一切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不仅是共享静态资源,还应包含共享活动资源,不仅是共享固化资源,也可以共享动态资源。建立课程、素材、题库、活动、讨论、评价等多方位资源共享要求,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要求,通过创新和改进网络等共享工具和平台,扩大资源共享受益群体,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优化。
三、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对策
(一)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及其他高校之间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平台的保障体系。该体系应由政府或高校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和开发企业等社会团体为补充,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管理、使用和服务。其中主导部门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诸如顶层设计、经费保障、分工协调和制度保障,该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高校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于高校教育现代化和数字化具有非常重要推动作用。
(二)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由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导致资源归属问题成为高校自主投资建设的主要障碍,必须合理界定资源所有权,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一旦明确了所有权,与之相关的其他权利与权限便能得到清晰界定,对于激励与约束资源拥有者对资源的更新与管理有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设置权限决定资源使用的功能、模块和更新,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为所有权归属不明而导致的资源在分配与利用过程中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能够让资源所有者根据建设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避免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二次投资,形成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使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善,主要是依托各校园建设的局域网来进行使用,已完成一定的系统设计和平台建设。但进行校际共享的基础是具有优质的共享平台,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这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标准化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在建设共享平台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包括统一资源制作的要求与资源属性描述方面,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为资源的共享交换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平台管理。根据平台开放共享以及运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管理规范,诸如平台的使用管理制度与办事流程,涉及平台租用、仪器使用、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三是严格资源评审,保证平台资源质量。共享平台应将资源建设主体、参与方与共享使用者等组织起来一起制定一份平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上传到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等,以确保资源的质量。
(四)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整合课件和网络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体化学习服务,制定体系化、立体化的资源,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进行资源规划和建设时实现专用教材与教学课件建设一体化、教学课件与网络资源一体化、课程资源与支持服务的一体化、终端设备与课程资源的一体化,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效果。结语在高校间树立切实的共享资源意识,共建共享所需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丰富和补充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和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要深入认识共享的内涵,结合目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实际问题,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构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激励各高校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形成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双向推动发展态势,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25-129.
[3]宁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云共享模式与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4]周邦瑶.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框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73-175.
[5]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6]张晓梅.基础教育资源区域共建共享评价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24):11-14.
作者:吉广萍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