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1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加快了其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率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文讲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特点,构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培训相关的服务制度等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生态构建具体方案,力求建立一个益于学生就业、创业的生态体系,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生态构建

一、引言

在就业、创业潮中,如何以政府和高校为主体,怎样做好引导,积极寻找合适的就业、创业方式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成为其研究工作的重心。然而,高校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时,出现高校就业创业的过程缺乏连贯性、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政府、高校等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对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生态体系进行优化尤为重要。

二、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特点

(一)信息覆盖面较广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其信息主体与服务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信息内容也逐渐多样化,其具有共享性较强的特质。社会单位、用人单位等主体能够根据单位的用人需要,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发布职位需求、招聘人数等高校人才招聘规划与信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薪酬待遇、工作地点、是否有心仪的工作岗位、投简历的方式等信息,并根据相关就业、创业信息有效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其信息覆盖率较广。换句话说,互联网与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融合加快了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为不同的信息主体发布及获取相关的就业、创业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信息的时效性较强网络技术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保证就业、创业信息的对称。不同的信息主体可以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发布以及了解到最新的单位招聘信息。同时,高校老师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并且为给学生提出科学的、较为全面的发展意见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由此可知,在“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创业信息的传播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工作,适应岗位的机会。为此,高校老师需要必须不断优化传统的单一渠道推广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形式,例如有效运用线上就业创业APP传播相关的就业创业信息、线下设置相关的就业创业课程等,促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的发展。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互联网+”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将“创业”引入就业服务体系当中,是对原有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更新,不仅转变了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理念以及思维模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过程,确保了学生在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当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数量、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为具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大胆地去尝试,从而将梦想转变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设置双创比项目、双创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为学生带来了较多的创业、就业信息,指导学生不断地去尝试,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创业最初阶段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四)信息传播及反馈更加立体化“互联网+”时代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突破传统产业在招聘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和全面。这使得高校就业创业机会不再局促于信息开发和获取的匮乏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向,以提供立体化、建设性的指导性意见。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和“连接一切”的特征,要求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化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有学校单线宣传和引导的方式,而更多地利用线上就业创业APP平台、线下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安排、教师专业辅导、校园孵化基地等来构建和谐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五)“以创业促就业模式”的展开“互联网+”打开了传统行业间的壁垒,揭开了“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众创时代的序幕,为高校创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代环境。高校开始把“创业”加入既有的就业服务体系中,一方面造成了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理念上的更新和思维方向上的转换,另一方面在实际的人才培育目标和过程上发生了头脑风暴式的反转,同时,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新的过程中抛出了许多实际难题,如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孵化基地的层次等。

三、构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一)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缺乏连贯性我国部分高校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导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更新周期较长,并且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缺乏连贯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把就业创业课程设置在一年级、四年级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上,而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就业创业课程却很少开设,使得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处在分散、不成系统的状况。高校老师在一年级就业创业课程当中,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等,为学生制定相关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然而,此类就业、创业指导在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并没有持续下去,等到四年级毕业季再出现,导致毕业季的就业指导显得仓促。

(二)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更新慢传统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对学生提供的就业、创业信息较为有限,无法及时共享跨城市、跨学校的相关信息,出现了毕业生择业时的不公平现象。互联网平台为提升就业、创业信息的及时性与高效性提供了依据,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注重资金配比等方面的工作,导致学校就业创业体系过程中网站、微博的开发方面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相关的就业创业网站或APP时,在校方发号施令的情况下,学生完成指令性任务;就业创业网络平台依旧为辅助形式,其使用频率较低,并且容易处在维护不及时的状态。

(三)高校创业基地功能不足大学科技园、大学产业园等场地是高校的创业基地,其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等主体的资金支持,也离不开高校的智力资源、高校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同时,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奠定基础。但大多数高校缺乏政府、单位等主体的支持,导致创业基地场地面积较小、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基地处在学生自主创业的阶段,是由于缺少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创业老师,从而使高校难以形成一个高效的创业团队,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成败。

(四)就业创业指导师的匮乏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当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职业指导员和企业家指导员的职业定位,他们自身可以对一个行业进行比较专业化的引导,并能根据目标的特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协助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就业创业老师要具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就业创业老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能够引导和影响学生。然而,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高校对就业创业指导员的培养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的学生创业辅导队伍;这导致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流程仅限于信息传递,缺乏人性化的全程辅导。

四、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生态构建具体方案

(一)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的指导1.提升高校学生的结业、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通过优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结构体系,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时,并且将任务分化到每个学期的职业指导中,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引进社会培训机制,并通过学生在线下完成任务、老师线上反馈的互动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意识的增强。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高校可以把中国梦和其他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创业、就业和中国梦相结合。2.构建具有浓郁就业、创业氛围的环境氛围高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发掘学生就业、创业典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事迹,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高校要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应研究如何使这些新媒体具有效用,吸引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培养学生对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的使用习惯。

(二)加强培训,增强学生自身的创业技能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突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的作用,将学生的创业和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划相融合,从而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指导与培训,对其实施管理。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同时,高校在实践中,应将创业与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网络+大学生创业”的开展。

(三)深化融资服务,加强高校学生创业支撑政府在实际中,必须要健全各类扶持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各种法规,并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并形成完善的、统一的创业融资平台,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同时,政府财政部门优化并完善网络创业基金体系,由于目前银行存在的各类优惠贷款对“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创业没有太多的帮助,所以,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应结合“互联网+”的实际情况,由政府出资建设高校创业基金,以市场机制运作,以多种形式的融资手段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高层次发展。

(四)优化相关配套政策,强化高校学生创业保障1.优化高校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支持政策,通过加大对各类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的构建等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进程。2.设立创业补贴与奖励在“互联网+”环境当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创业实行相关的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从而推动大学的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3.加大对创业扶持政策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各种创业政策,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各种创业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将创业纳入自身的职业规划字之内。4.做好安全信息保障工作网络时代信息共享特质提供给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创业信息的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导致学生择业受骗的情况时常出现,耽误了自身的前程,对此,高校有责任与义务认真审核、监督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的创业信息,从而有效降低虚假就业、创业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创新相关的服务制度,完善高校学生创业平台第一,不断地加强其功能建设。各高校在实践中需要依托电商园区的平台,不断强化自身的职能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相关的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优化高校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库。高校在实际中应结合实际的状况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对高校电子商务就业创业项目库进行优化,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掌握所处区域的市场优势,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信息数据库,继续以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平台为基础,促进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第三,全面推动学生电商创业示范基地的发展。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开展项目发布会服务活动和评价活动,为大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系统的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大学要合理安排创业行为与相关学科间的学分交换机制,灵活处理因应创业而造成的学习和创业不能兼顾的问题。同时,要在各专业设置专职的就业创业导师,加强人性化、个性化为行的服务,为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学生根据自身的状况合理制定职业规划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掌握专业学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提高其规划意识。同时,学生要学会利用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有关行业的情况,并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再次,大胆创新,研究各种技术发展的社会应用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另外,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拓展活动,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七)学生们要了解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对高校大学生们来说,首先,要踊跃地去了解平时所学知识和就业之间的关联,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多方面的因素展开分析,并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计划和目标,从而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很强的认知力。另外,学生们还要学会运用多样的渠道来得到一些有关的就业信息,对自己所属的行业信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再次,踊跃研究和创新技术发展,形成有关的创意研究,并通过实践来证明,同时主动去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延伸培训,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更加踊跃地去分享知识,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同学并展开跨界式的团队合作研究和讨论,进一步形成更加恰当且合理的创业团队。

作者:毛海英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平稳,而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提高效益和提升效率是推进改革进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修养。但是,如今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的培养力度仍有所不足,整体培养工作存在企业参与度较低、培养方案相对欠缺等问题。基于此,围绕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创新研究,符合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内涵所谓供给侧改革,是在“需求侧”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供给方面入手,借助生产要素重新整合来实现经济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手段,是一种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和企业决策的经济模式。而对于学校来说,供给侧改革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学校由重视办学规模转变为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供给侧改革最远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定律。虽然这一定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反对,但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对于我国来说,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市场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样,目前供给侧改革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如市场监管问题、税收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目前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求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高校办学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对于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求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基本工作能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更加注重生产效率,这使得基础工作能力更加重要,因此拥有较强的基础工作能力是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创业的前提所在。一方面,针对对口工作,毕业生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知识,除了要对本专业工作有较深认识外,还要充分掌握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如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绘图技术和力学知识等等;另一方面,针对非对口工作,尤其是文职、行政类工作,学生虽不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但要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且要对办公软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社会生存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企业对于员工工作态度更加看重,因此毕业生在参与工作时必须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能力。一方面,不同于学校生活,社会工作对于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必须具有较宽的思维,要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并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和就业充分考量;另一方面,针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往往内心比较浮躁,而大多数行业均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耐心,不仅要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工作,还要有较强的敬业负责意识,要能够充分借助所学知识完成日常工作。

(三)为人处世能力

步入社会,学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而在此过程中,不会再有学校老师的包容和教育,因此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一方面,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情商,要能够合理把控自己与企业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人际关系搞得太僵,又不能和领导称兄道弟;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要具备更强的办事能力,在完成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还要顾全大局,并要尽量避免犯错误,以免给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四)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刚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永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工作中毕业生不仅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有秉承一定的原则和底线,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毕业生要对企业有足够的忠诚度,要对企业负责,并能够在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时勇于进行维护。

三、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前面提到,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且更侧重于专业人才培养。但是,供给侧改革与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发展趋势相悖,多数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我们分别针对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育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设置相对混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相较于几年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办学规模的提高并不意味毕业生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现有近2000所大学,但只有很少一部分院校能够培养出较多的优秀毕业生,整个教育行业呈现出过于追求“大而全”的严重现象。首先,多数学校为了响应“双一流”高校发展号召,逐渐增加自身的专业设置,并扩充招生数量,这样虽然学校的规模有所上升,但学生素质更加参差不齐,使得无论高考成绩如何都有学生的现象更加严重。其次,许多学校虽拥有较多的专业,但专业设置相对混乱,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一个老师教多个专业以及多个专业学同样课程的现象,而这对于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不利,同时再加上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连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没有,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最后,由于学校逐年增多,政府扶持力量有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优秀院校获取了国家的教学资源。但从实际来看,资源较多的学校往往会朝研究型大学发展,反而资源较少的学校则会更加重视学生就业。这种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得一些优秀实践人才都参与了理论研究工作,反而技术岗位却严重缺乏实践人才。

(二)学生就业意识较差,就业态度不够端正

进入21世纪后,就业压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伴随着学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难题。但其实,如今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工作岗位减少,更多的是学生就业意识较差所致。一方面,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充分的工作实践机会,因此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有畏难心理,既不愿意受委屈,又不愿意太累,而想要从事工资高、待遇高的工作却又能力不够,因此往往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去工作;另一方面,很多95后学生有着远优越于父母的成长环境,其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会受到太多的挫折,这使得其普遍不能吃苦,不愿吃苦,因此在工作时往往不具备较为端正的就业态度,很容易因为领导的职责而直接辞职。同时,目前许多学校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时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既不开设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也不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使得学生的工作素养很难养成,在工作后不能适应岗位的现象也就十分常见。

(三)校企联合不够紧密,就业培养脱离市场

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经济生产更加贴近市场,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但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来看,却是校企联合不紧密、就业培养脱离市场的问题仍十分严重。一方面,多数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愿意与学校建立联系。高校实习平台建设难度较大,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较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在毕业后也就不能对自己适合工作、自己想要什么工作有很深了解;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风气比较浮躁,能够潜心从事钻研的教师并不多,这使得很少有教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来提高自己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且教学内容往往会与实践工作相脱离。

四、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可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分析以及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研究,确定了以下两点培养策略。

(一)完善就业培养机制,加强就业培养力度

面对供给侧改革,学校要加快改革,逐步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逐步将规模化发展转变为高效化发展。首先,学校应适当停止扩招,短期内优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应针对现有专业引进一批能够适应不同专业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专业岗位。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培养力度,贯彻落实服务社会的教学方针,一方面要就学风问题进行整顿,借助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敬业态度,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并让其能够时刻为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于未来想从事服务行业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使其在未来工作时始终拥有良好的心态,既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又能应对各种困难挫折。最后,要进一步构建校内工作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拥有更多的兼职机会,使其能够在学校内感受到工作的不易,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方法,确保其在毕业后不会受到岗位领导和同事的压迫。

(二)建立校企联合机制,搭建校外就业平台

由于供给侧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工作能力,因此学生更需要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而对于学校来说,仅依赖自身力量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因此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时,社会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挖掘更多潜在的优秀人才,最后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首先,针对实习生往往会受到企业压迫的问题,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培养机制,为毕业生利益建立有效保障,同时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平台建设之中,尽量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桥梁,并借助科学有效的制度规定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其次,企业要积极走入校内,借助校招等招聘活动及时挖掘有能力、有抱负的学生,积极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最后,学校教师要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尤其应建立健全更加详细的实习评价标准,要引导学生敢于就业,勇于就业,尽量在校内形成较好的就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综上,本文从供给侧视野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以建立校企联合、加强体制建设为主的培养策略,旨在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进行就业和创业并为社会和市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并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曲凤东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对个体来说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实践育人现状与不足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单纯的理论学习很难达到效果,更多的需要实践实训。所谓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2],也是学生项目实施前的重要检测。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实践育人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在清华大学开始萌芽。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更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3],我国高职院校才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随着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各高校也形成了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通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主,实践较少。同时,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院校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不足实践导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起到关键作用,建立庞大有效的实践导师队伍是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有力保障。在课题组前期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能满足现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求,师资水平也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4]。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导师由于自身基本未从事过创新创业实践,这就造成了实践经验的不足,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以基本理论为主,教学案例也基本以网上搜集为主,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校外导师基本以学校自行聘请的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为主,由于这些校外导师没有受到系统化的高等教育教学培养,所以他们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基本以自身创业经验分享为主,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

2.创新创业实践教材不完善教材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工具。由于高校教师实践的不足和企业教师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从全国范围看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材相对短缺,而有限教材也存在生搬硬抄、不切实际、内容偏颇、缺乏配套[5]等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

3.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碎片化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时,往往以开展企业家进校园讲座、创新创业展览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企业观摩、定岗实习等碎片化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而且这种碎片化实践教学没有主题,教师教学随意化,案例故事随心化,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授课的师资水平。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聚焦:精准匹配、精准指导、精准服务和精准评价的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6];鼓励多学科交叉,让学生从实践学习、体验、行动学习、及时反馈等四个方面体验创新的全过程的赛课合一实践模式[7];以实践育人、搭建平台、激活主体和创新创业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力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体系资源要素整合共享机制,搭建校园众创实训、科技成果转化、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服务项目等多维度创新创业平台[8]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均聚焦某一点,存在碎片化问题,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需求。

4.能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地欠缺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实践的老师与课程,更需要实践的基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升;资金严重不足,运营方式僵化;发展定位模糊,特色不明确;配套制度不完善[9]等现象。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高校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建设大量的实践基地。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建设了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大多数校内的实践基地更多是给学生提供了创业孵化的物理场所,而且孵化的优秀项目和典型企业数量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案例,无法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由于企业参与度差,大多数基地挂牌的多,开展教学的少,形同虚设。

5.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不应应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老师讲解、示范,而学生只动手实践。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适应老师教学的需求,主动思考性差、兴趣性低,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思维。

6.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不足课题组调研了国内、国外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面,国外也没有形成体系,基本参照传统的学科或者碎片化的评价;国内形成体系的也比较少,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基本都是单向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基本采用闭卷考试、固定命题作业动手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让学生以考核评价为中心,所有的实践学习围绕考核评价开展,学生成为背题的机器,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评价。

二、高职院校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路径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实践师资不足,实践教材不完善,实践课程不成体系、碎片化,实践的基地欠缺,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实践评价体系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提出高职院校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路径,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特色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方法新颖化。

(一)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专业化

师资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基本由校内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老师和校外聘请的产业教授、企业导师等组成。校内导师主要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理论课程,校外导师主要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生产、实践等课程。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专业化要加强校内、校外双师资队伍建设。1.校内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基本“从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的现象居多,本身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由于自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缺乏,因此只能从事理论教学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案例缺乏只能靠网上搜集、听其他老师讲座学习等现象,因此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议要聚焦“实践”。补充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不足的主要方法如下。(1)实践培养法。即派担任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去企业中进行不同岗位的实践学习。通过这种实践培养来增强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导师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让校内导师真正从事了创新创业实践,缺点是每个岗位需要实践的时间长,培养老师的周期长。(2)调研培养法。即让担任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去多个企业、不同岗位进行详细的调研。通过调研把别人的实践经验变成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校内老师不用去实践,周期短,缺点是调研需要设计好访谈的问题,同时还要调研对象的全面配合,否则就会造成调研的无效性。2.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基本为学校外聘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成功创业的校友组成,这些导师共同的特点是对教育的热情和对高等教育专业的不足,专业的不足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不足,教学碎片化、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不足,教学针对性差,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等。培养这些导师的主要方法如下。(1)理论培养法。即培养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使之具有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每个从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都考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从而补充这些师资理论的不足,使之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需求。(2)系统训练法。即短期集中对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进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学科的系统培训,以能够独立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让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系统性工作,从而弥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师资理论的不足。

(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

课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程设计是学生将课堂所习内化成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10]。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精细化的设计也是创新创业实践成功的关键。1.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11],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规律性等,因此应该按照创业计划书的主要内容设计课程。即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商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团队、企业经营、融资计划等方面设计课程。结合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6],针对学习目的个性化有针对性地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


作者:杨盛文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