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作文教学培养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简单了解,根据培养立意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意义,针对当中存在的固有思维的限制性、中心思想及观点片面化、传统观念的制约等问题,提出紧抓写作中心、增强立意的准确性、多样性等有效策略,为高中语文作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意思维培养方法
我们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立意思维能力。需要根据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对自身作文教学过程和理念进行不断促进,在反思中形成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有体现,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高中阶段则是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写作则是学生对思维展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立意思维能力影响下,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表达,对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有着重要帮助。综合能力的分析能够有效针对多种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精准提炼,从而积累作文经验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
二.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惯性思维易出现偏差在国家实施统一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逐渐对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开展有了高度重视。惯性思维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性以积累的思维经验或是现有的规律进行重复性的思考,导致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其思维定势作出相应的反映,而且教学训练方法过于落后,同时落后的惯性思维依旧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始终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容易出现立意偏差的现象。
(二)中心观点思想片面化在高中生进行阅读材料作文时,可能会由于材料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不够全面的分析问题,观点过于片面化,或者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不能对材料的中心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因此,容易出现学生作文内容与材料不符的情况。例如:《最后的常春藤》一文中,表面看内容讲的是一位老艺术家与常春藤的故事,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讲的则是艺术家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突出艺术家崇高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作文内容过于模式化语文作文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部分教师以学生成绩为目标,鼓励学生写“保险”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出现较低的分数,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可能这类文章包含在材料给出的含义中,立意的方向也较为正确,但是没有能抓住吸引人眼球的关键点。这种过度注重作文内容模式化、形式化的训练,不仅淡化了立意内容的意义,而且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创新和培养[2]。
三.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对思维立意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方式,也是立意思维能力应用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展现形式,其主要有发散联想和筛选求佳两个培养方法。方法一,发散联想法,又被称为“大脑风暴”。原本是美国奥斯本倡导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的是运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储备库,进行思维运转的同时,使知识在集体思想中进行激烈的碰撞、构思繁衍,并发生相应的连锁反应,其真实目的则是在一定时间内,运用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快速联想作用,衍生出大量被需求的方式方法,以此来引导出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在高中生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往往不能统一的从一个立意方向出发,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从不同角度出发,继而写出作文的角度就会有所不同。近年来自命题作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基于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想的空间,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开阔写作思路。方法二,筛选求佳法,顾名思义就是依据立意发散思维衍生出的多种答案中,选取最佳的答案,尽管这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是一定要选出与心目中最佳答案意义相近的。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立意思维有全新的认识和启发,教师也不宜将学生进行的多种立意完全放在同一层次上去分析,应该以梯度式教学为主,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根据不同层次的立意进行不同的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不能失去思维品质具体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能会导致错误观念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对学生的立意发散思维下的多种观点进行有效的分类、梳理以及归纳,让学生们通过沟通辩论的方式,从众多设想、角度、答案中进行比较,使立意中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立意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
(二)对立意思维多维性培养多维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以打开学生思维创造力为目标,对作文材料或者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含义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立意思维的多维性主要由一题多写和多题一意两部分组成。一题多写指的是只给学生一则作文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立意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不同的文章,继而决定了作文的最终水平和质量。因此,审题立意是决定文章好坏的关键步骤。比如以《庄子·内篇》中《逍遥游》为例,文章中借用大鹏与小鸠、大椿与朝菌的对比比喻,继而引出自己本性至上的理念,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随性自然。从情感道德角度看,可以追随自我本心方面进行写作立意;从思想修养角度看,可以从不求名利、大公无私等方面进行主题选择[3]。教师可以应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同的小组需要根据同一材料的不同角度进行写作,对每组选出来的范文进行展读提炼,并师生共同讨论出最适合这则材料的系列主题。多题一意指的是学生通过对众多材料的分析,发现他们当中存在着共性特点,学生通过对其共同点进行立意写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立意能力。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文章紧抓主题,避免出现脱离主题或主题不鲜明的现象。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文章中《父亲》、《我的母亲》等文章选段材料中,都体现出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并列材料引导学生组合成一个主题。
(三)对立思维能力展开理性深刻化培养理性思维指的是具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和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理性的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层次,全方面的分析和概括,而且其是包含在立意思维之中且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层次就是培养学生对立意思维的深刻意识,其主要由两方面组成。第一方面,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提升认知水平。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按照立意的发展思路以及写作手法,而写作立意的高低则取决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则与思维模式的深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对丰子恺先生的《送考》文章分析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只能从学生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进行分析立意,表现出学生在考试压力下的焦虑和期盼,但是有的学生却能从揭示考试弊端的方面进行立意写作,从而引出教育的深刻含义。二是深化矛盾。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对立的事物总是能互相排斥继而引起争吵,写作也是这样,抓住主要矛盾的文章主线,激发学生思考,继而引出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学习《庄子·秋水》文言文时,教师提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一问挑起矛盾,在学生积极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他人,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含义。结论:综上所述,为了在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立意培训,从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施伟敏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华中学
作文教学培养分析2
依据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小学生阅读与作文技能的有效培养,因此需要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技能的培养训练。与初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小学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基础性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语文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汉字书写和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良好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推动素养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目标分析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环境中,小学语文阅读习作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以及向着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同时对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多样。不仅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和汉字生词等,而且还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修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甚至需要依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是一门具备语言性的主学科,并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尤其各种阅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思想大意存在较大的不同,需要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深入体会到阅读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文化韵味,以及教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阅读文章的结构方法、立意技巧和写作方式等,并熟练利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对阅读文章进行良好的鉴赏,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自律的阅读与写作的行为习惯,这是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阅读与作文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和阅读更多精彩丰富的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文章作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甚至会积累更多的生词和语句,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能够参考借鉴积累的素材,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通过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和阅读更多精彩丰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今中外历史人文成就,通过文本穿越时代,走出国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境界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当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有用信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优秀经典的阅读文章具有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进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通过良好的阅读教学有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下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种阅读材料缺乏一定的认知,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收集和整理优秀的阅读材料,并发给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和学习,同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选择合适且优秀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进行阅读,并给学生详细普及提升阅读技巧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提升。当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学习文章中的优秀文化知识,以及深入理解和掌握优秀的思想文化,不仅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三.加强小学阅读与作文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作文技能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充满了抵触和排斥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出现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没有东西可写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满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正式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依据所了解的具体情况采取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作文技能的培养,只有让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才能更好地保障阅读与写作教学整体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味采取刚性教学方式只会起到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对各种有趣故事与小说充满了喜爱之情,于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选择有趣精彩的故事导入新课。如在进行五年级第一课时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教学时,首先可以提出“同学们都看过哪些书?而且通过看书学到了什么?以及喜欢什么类型的书?”这些问题导入新课,然后鼓励学生围绕所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向其他学生普及自己觉得非常好看优秀的书籍,接着导入今天需要写的作文———我爱阅读,并指导学生积极收集和查阅好词好句,以及给学生详细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并教导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观察人物景象等特征,能够有效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从实际生活出发深入挖掘和汲取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结合学校开展小型“跳蚤活动”,并组织学生可以带来自己闲置不用的物品,然后安排学生将闲置物品摆放在桌子上,并依据学生自身意愿与其他学生互换或者直接出售自己的物品,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都得到心仪之物,同时在进行互换和出售的过程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如此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当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跳蚤活动”写篇作文,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出售和互换物品的经历,以及参加活动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没有素材可写而犯愁了,相信学生能够写出充满真情实意和丰富精彩的作文,并且通过组织校园活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加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语文知识相对较为抽象,而且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比较枯燥,容易出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和精力不集中等现象,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将抽象和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音频、图像等形式,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体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意境,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阅读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窃读记》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贫苦学生上学难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能够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想要上学的孩子却因为贫穷等原因而无法正常入学,教导学生应该学会珍惜读书机会和热爱美好生活。接着教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这篇课文,并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准确把握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和感悟作者热爱读书的中心思想,并通过教学PPT文件详细讲解该文章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以及给学生展现一些名人读书的著名故事或作品,安排学生在课后时间写出一篇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作文。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一方面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准确掌握阅读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专门讲解某一篇文章的写作艺术。比如刻画形象,很多小学生从头发写到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外貌刻画并非摄影,抓住一两个特征明显的局部即可。通过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素材储备,尤其在阅读和学习各种优秀阅读材料后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深入感悟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字语言的艺术魅力,以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综上所述,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有效阅读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有效避免出现写作文时无素材可写的情况。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作文技能和写作技巧,学生从名家文章中感悟写作的思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作者:苏丽敏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九年制学校
作文教学培养分析3
作文是不是全都要“批改”?课改以来,这个问题一直缺少比较集中的讨论。多数情况下,一名高中教师教两个满员班,一百名学生的作文,要能迅速、基本准确地做出判断,需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在新教材使用时,能否在这方面探索一些新路,需要老师们有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基本的评价能力,比教师的批改要有意义,这就是他所要学会的。能评价自己的作文,也就基本学会了如何写,就不太会畏惧作文。如果到了高三,一名学生仍然不清楚自己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那么,教师是不是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也用了不少年。学生对个人学习能有正确估价,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我曾就这方面的困惑与学生交流,有近半数的学生基本了解自己的作文状态。作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他同时要学多门学科,学习任务重;这些学生,不仅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也知道自己某方面的优势,同时他对个人学习有比较全面的估价。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素养。
学生拿着一篇作文问老师能得多少分,未必是对作文学习一无所知,他只是想知道,他的应试作文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而当我告诉他一般情况下可能的结果时,他会和我探究原因。这样有自我评价意识的学生,在目前的教学状态下,能减少无意义的学习,节省时间,课外有余力去做些想做的事,读些有趣的书。教师可以做的,是在教学中培育并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评价能力。这并非难题,本身应当是教学要求,用一般的方法就可以做到。根据不同年段的认知,列举检查对照项目,用问题表示,不必提过高要求,重在启发学生思考。比如:“是否有比较多的作文材料可供选择?”“有没有考虑另外一种思路?”“在动笔前有没有斟酌过程?”“记叙的过程是不是该加点描写?”“在表达个人真实的想法时是否顺利?”“有没有想到读者可能对某段话产生误解?”“有没有注意表达的节奏?”“写作时,是否想到某段话能引发读者的关注?”“陈述主要观点,有没有可能再换个角度观察?”…………学生懂得要有点追求,能有“对照”意识,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长处,这就是“学”。有学生说,写完后经常有点后悔,如果时间能多一些,某个段落内容可以充实一下的,某个句子的表达还可以推敲推敲,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如果更换一些模糊语,也许能防止绝对化,等等。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作为教师,我觉得不需要再教了,只要肯定他鼓励他,他知道该怎么写。需要指出的,“对照”只是一般要求或普通的作文技能,因此只是对学生的一些提醒。我在教学中注意到,那些“会写”的学生,往往不是很在意“规范”,作文是一次思想旅行或感情活动,不一定有面面俱到的规定。有个同学曾经给我看他的杂记,总计一万多字,长的约有两千字,短的不过一二百字,有的甚至只有一两行,但是可以看出思考探索和真情实感。这就是语文教育所期待的作文能力。作文能达到这样的自如自在,教师可以不教了,当然,如果硬要让他把这些杂记整理加工,生产为“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学生也未必没有能力,只是会觉得老师的教育境界不过如此。自主评价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培育自主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他的评价也可能是盲目的,虚应故事的。部分学生缺乏自主评价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再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作文见识”。
他的阅读量不足,没有比较的基础,对自己的作文也就不可能有正确判断,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引导往往要花很多精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底子”薄弱,难度大,往往劳而无功。很多知识,义务教育阶段早就教过,有过两个“螺旋”了,但没有形成上升,而是在平地上打转。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不客气地说,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帮小学初中老师补课,当然,社会原因复杂,不能责备老师们,我只是想把问题提出来,引发关注。解决作文教学的难题,可能也要研究学生的作文学习经历,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的全程,了解问题的根源,否则很难有对症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也是为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表达个性,不必提过高要求。在发展他的作文优势的同时,至少应当容忍学生作文存在暂时的缺陷,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要求高而无所适从,失去自主评价的动力。学生作文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观念和习惯问题),一时难以纠正的,可以缓一缓;教师即使发现,可以容忍、等待,甚至可以不提。因为学生的个人困难,他未必不清楚,教师没有手到病除的本事,徒增学生烦恼,特别是在他已经心知肚明的状态下。
如果学生作文有三个方面的缺陷,老师是不是全要一一指出?能不能关注当务之急,先解决疼痛问题,能不能想到有些缺陷是大气污染造成的,能不能想到另一处缺陷相当于伤风感冒,可以暂时不计?学生自我评价的经验常常在积累中形成。他看到平时作文很不错的同学也只得了80分,便会把自己的那个“82分”仔细看一看,为什么会比那个同学还要高一些,自己是不是真提高了,是不是有特别之处;同时,他也会关注到别人作文的特别之处,或是意想不到的好句子……经常这样比较,在交流中,学生也更注意“我的作文”,他会想到“要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如果“和大家一样了”,那就失去自我了;大家都“不由自主”了,不仅作文没有意义了,连思考也没有价值了。有过一两次,在交作文前,我对学生说:“如果你认为这次作文有哪一处写得特别好,做个记号,我会仔细看看的。”学生疑惑地面面相觑,大概没想到老师会有这样的建议。教室里一波骚动后安静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的作文仔细看了一两遍。——当时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具体的目的,只是想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作文是否心中有数。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意外的好处。一些学生对自己作文的那个开头,那一节论说,那个反问句,那个过渡,等等,都有道理可说。有一回,有学生提醒我注意他的结尾,我看了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想既然他要我注意,一定有他的道理,可能这回他的结尾比较顺,在他,说不定是有过比较斟酌的,于是我说“写得很顺”,他说,“嗯,我感到比以前自然”。
作者:王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