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歌唱能力运用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中都包含有关多声部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出学生多声部的音乐能力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柯达伊教学法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音乐能力有很多论述,教师应当不断地汲取新方式、新方法,开拓自己的视野,进而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多声部音乐教学;节奏;歌唱一、多声部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多声部节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且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节奏的教学除了感知、记忆等方面以外,还需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多声部的协调配合能力。多声部节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基础节奏能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与自己进行二声部训练还是与他人进行多声部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及其协调配合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二)多声部歌唱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能力是音乐能力中一项基础且重要的能力,歌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的音乐活动,其中,多声部歌唱能力的训练对于音乐能力的提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多声部歌唱要求歌唱者能够同时兼顾音准、节奏以及聆听、配合,而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节奏读法”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奏时值的“符号化”
1.节奏时值“符号化”的概念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时值的“符号化”就是使用节奏音节进行标记,简单来说,就是为每个节奏设计一个节奏读音,例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四十六节奏型读作“ti-ri-ti-ri”,并且当作固定的读法,也就是说在所有节奏里都按照这个读法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记忆,节奏也会越来越稳定。
2.节奏时值“符号化”的作用节奏时值的“符号化”能够解决节奏只有在联系了音高的时候才能进行训练的问题,它使节奏独立出来,成了可以单项训练的内容。节奏变得具有可读性,学生更容易准确掌握,长此以往,学生的节奏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从而能够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节奏时值“符号化”的具体运用节奏时值“符号化”的方法适用于初学阶段的学生,“符号化”了的节奏可代替他们不易于理解的专业术语,运用“读节奏”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节奏的时值,比教师单靠口头解释更容易让学生明白,也更符合初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刚进入节奏训练的时候,应追求质量而不是速度,例如,在刚开始进行节奏训练时,可把重点只放在八分、四分音符上,可设计各种各样围绕这两个节奏的节奏短句,再结合整体的内容进行训练,并且教师要巧妙地结合课程的进度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二)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
多声部的节奏练习适用于各个阶段,节奏练习本身就富有一定的吸引力,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能够让学生在练习节奏的同时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对多声部节奏进行细致的感悟。从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进入,先感知节拍与节奏,可将学生分为节拍声部和节奏声部,在学生对节拍和节奏能够完全理解和区分之后,将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就成了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进入三声部的练习时,为了节奏的稳定,可设置一个节拍声部,两个节奏声部,待稳定后再将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这样就成了三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依次类推。在刚进入二声部节奏练习时,可由教师负责节拍声部,让所有学生负责节奏声部,练习之后,教师可请一位或几位同学代替自己来负责节拍声部,然后慢慢地分为两大组,即节拍声部和节奏声部,接下来就可以让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正式进入二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在二声部的基础上教师又作为节拍声部加入学生,再用同样的方法过渡到三声部的节奏练习,以此类推,逐渐进入下一声部。在柯达伊教学法中,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二声部的节奏练习,例如,一只手打节拍,一只手打节奏,这样一个人就完成了二声部的展现,但这种练习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设计游戏类型的节奏练习,或是通关类型的节奏练习,例如,接龙类型的节奏练习,教师给一个基础的节奏型XXX0X/,再给一个速度,按照这个速度读节奏,第一位同学在读完教师给出的节奏型后,按照原本的速度,快速地反应,用这一小节里包含的节奏,再创编一小节节奏,然后重复地读这两个小节的节奏,此时这位同学就成了第一个声部,紧接着第二位同学在读完第一位同学创编的节奏后,按照原本的速度,读出自己创编的节奏,然后再重复地读这两个小节的节奏,这样这位同学便成了第二个声部。也就是说,每个人只需要记忆两小节节奏,即自己前面那位同学以及自己创编的那一小节的节奏,然后以此类推,最终可形成很多个声部。此类练习的难度并不大,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反应能力也能得到训练。
三、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的是约翰·柯尔文手势,主要用来解决音高问题,柯尔文手势能够将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变得可视化,将抽象的音高概念转换为可视、可操作的身体语言。所以,柯尔文手势多用于音乐教学中的旋律教学部分。
(一)利用手势做二声部卡农的练习
1.两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在多声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二声部卡农的练习,这种练习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教师作为第一声部,演唱旋律并伴随手势,学生在间隔几拍之后进入并伴随手势,形成二声部卡农,需注意的是,此练习是即兴的练习,所以教师在演唱旋律时速度应适当放慢。第二种是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二声部卡农的形式,旋律为一个声部,手势为一个声部,形成二声部卡农,两者都可作为第一声部或第二声部进行练习。
2.两种训练方法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功效第一种即兴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音准能力、音乐模仿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都能够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这种形式的二声部练习,会使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积极性更高。第二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没有第一种形式效果好,所以第二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开展的方法很关键,第一次训练不能太有难度,不能让学生对此种练习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难度拿捏好,这样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音乐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两种训练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一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适用于本就是二声部卡农形式的练习课题。如果用在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前设计旋律,设计的旋律力求接近课程所要教授的旋律,如果能与课程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部分相结合自然更好。如果用在新课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此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不带领学生,让学生自己完成训练,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锻炼,也能很好地检验教学成效。如果用在拓展环节,可按照原本的训练方法进行,也就是强调训练的即兴性,此处教师设计的旋律可与课程内容没有关系,单纯地对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模仿能力进行锻炼,和前面提到的一样,完全即兴的训练需要教师注意掌控速度,不能太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不能让学生感到此项练习非常有难度,进而在往后的教学活动中排斥此类练习。第二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既能用于多声部音乐教学当中,也能用于独唱歌曲的教学中,此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第二种形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无论是在多声部音乐的教学中还是在独唱歌曲的教学中,都更适用于拓展环节,因为拓展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对课程内容的提升和再现,但教师需注意,要根据自己对学生能力的了解,选择适合学生的练习内容,如果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用此种练习的初衷,还会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对此种练习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师对教学课题和学生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此才能使此种练习的功效发挥到最大,进而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提升。
(二)左右手分离的二声部训练
左右手分离的二声部训练主要针对教师,方便教师在进行二声部音乐教学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稳定住自己声部的旋律以及帮助他们记忆旋律。
1.训练的具体方式教师使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用两只手来分别代表两个声部,也就是一只手负责比划一个声部,让两个声部的旋律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稳定自己声部的旋律。这需要教师加以练习,做到对柯尔文手势非常熟悉,进而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双手。
2.在教学中运用此训练方法的功效在二声部音乐教学的相关课题中,左右手分离的二声部训练是教师值得一用的方法,无论教师是用手势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和声训练,还是用手势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旋律的学习,都能够让学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关注到另外一个声部的变化,虽是非常潜在的关注,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二声部演唱中稳定自己音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慢慢地就可以做到分散一些注意力在其他声部上。而在多声部的演唱中,让学生学会聆听除自己声部以外的其他声部是非常重要的。
3.训练方法的具体运用这一训练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适用于二声部的教学。如果用在导入环节,可将所要教学的旋律的主要和声拿出来用此方法单独训练,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留有印象,或是分析本次课需要学生巩固和新学的和声有哪些,并用这些和声设计一个简单的二声部和声练习,让学生感受和声碰撞与融合的音色美。还可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此训练方法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不需要提前设计旋律,用课程中原本的旋律进行训练即可,但需要教师在训练时放缓速度,因为在二声部教学中,重点或难点问题多半是音准,应给学生留有一点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如果照原速,训练就发挥不出它本身的功效,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训练活动。四、结束语在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过程中,多声部音乐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多声部音乐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探索音响的效果和感受合作的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柯达伊教学法中利于发展学生多声部音乐能力的训练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发掘出更多有效而有趣的方法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课题。
作者:胡钦月 江锦秀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黄梅戏学院
歌唱能力运用2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际竞争乃是人才竞争。教育部2017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艺术教育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强调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从事幼教事业的工作者,在以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激发幼儿们感受美的情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上述可知,歌唱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和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责任。
一、感知音乐要素与歌词内容,增强幼儿审美能力
歌唱活动是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活动[1]。在艺术教育中,歌唱活动是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形式之一。歌唱活动为什么会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应该说,这与歌曲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歌曲是由歌词和歌谱两部分组成,并各有特点。歌词的特点(尤其儿歌歌词的特点)一是大众化,通俗易懂,便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二是歌词有韵律,唱起来朗朗上口;三是多为对人性美、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赞美词句,情真意切,容易感染孩子,引起共鸣。如果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唱歌曲时,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言语把歌词解释清楚,这对他们在学唱和表演歌曲时,更好地体悟歌曲美和激发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歌谱特点:音乐是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等音乐形式要素构成。孩子们依据歌谱学唱歌曲时,将会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和音色美等多种音乐美的享受。其中,幼儿歌曲更易引发孩子们的兴致和共鸣,激发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为使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更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幼儿教师首先应注意创造一个教唱歌曲的宽松环境,鼓励幼儿在歌唱活动中与老师及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敢于表现自己。幼儿教师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歌曲内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审美发展需求。这是因为这与幼儿的天性相符,也使他们在心情舒畅时更好地感受歌曲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美的情趣。
二、歌唱活动符合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有好动、喜欢游戏、好奇、好模仿的天性,而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恰恰适于展现幼儿的各方面天性。如果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能很好地把幼儿的天性与游戏及音乐律动、节奏、节拍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尽情的欢乐中受到审美熏陶并激发其审美能力。例如,笔者在幼儿园进行歌唱教学时,通过让孩子们学唱表演《小小乌龟上山坡》《找朋友》《好妈妈》《春天的孩子》,使他们在学唱表演中,分别接受勇于克服困难、友爱团结、尊长敬老和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教育。通过学唱或欣赏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歌曲让孩子们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会因这些爱国歌曲所展现出的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而兴奋和激发审美能力。但是,在当今幼儿园教育的现状中,很多幼儿园很少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但幼儿们是喜欢歌唱的,并且喜欢用身体动作直接表达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如何通过歌唱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之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笔者曾采用下述教学方法:在第一次为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大三班进行音乐活动时,笔者首先让小朋友唱着音阶歌走进教室,以便让孩子们感受音阶从低向高和从高向低的不同变化。然后,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个奥尔夫音阶歌小游戏,我们唱低音做摸脚、摸腿、摸膝盖动作,其后音阶逐渐升高,当唱到高音do时,我们把双手高高地举起来。再后,我们又从低音逐渐地向高音演唱,又跟着音乐口令从下到上摸不同身体部位。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们用简单的唱动结合方法去感受歌唱活动的旋律美、节奏美、节拍美和肢体运动美。让孩子们数次边唱边动地复习《音阶歌》规范演唱后,他们兴趣极高,纷纷表示愿意进行创造性的歌曲表演。孩子们展开了他们的想象,有的举起右手高唱、有的摆动像翅膀一样的双臂高唱、有的摇头晃脑地哼唱,场面非常活跃。我认为,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自我表现的时间,将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教育,当然也就承担着在幼儿入园后的教育中,培育他们创新精神的责任。音乐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被当代人称道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我的科学研究很多都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是“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相对论’”[2]。爱因斯坦为何如此看重自己早期所受音乐教育对其后来科学工作成就的影响呢?这是因为:一方面音乐虽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但它的艺术表现又远远高于社会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音乐家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音乐乐曲中的音乐要素自身和各音乐要素间互相关联协调的有机组合,都非常符合辩证思维,这与科学研究上所要求的思维是一致的。在谈到科学研究问题时,爱因斯坦还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一部人类科学发展史证明,正是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理论的人,推进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尽管一个人要想在科学上理论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实践能力做基础,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如何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曾采用如下做法:一是创造出孩子们所喜欢的音乐学习方式和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使他们对音乐学习满怀兴趣,这是激发幼儿们想象力、培育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二是释放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支持他们自编歌词,鼓励他们创编儿歌演唱情节和动作;三是平等对待每个幼儿,使他们感到在音乐学习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四是多选择幼儿年龄段的儿歌,让孩子们学唱和表演,这既符合孩子们知识和经验都有缺失的情况,又能使他们更好地展现与其年龄段相符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五是对少数有音乐天赋的幼儿,注意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能,尽可能给这样的孩子多提供些展现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在主体方面,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却来源于人的深层心理。人的创造过程是由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结合而成的第三级过程。在并无意识欲求的原发过程与有意识思维的继发过程完美匹配构成第三级过程时将充分调动人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并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新的创造力[3]。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把音乐家创作的歌曲让孩子们演唱,这恰如创造力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使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完美匹配为第三级过程。并在这一有机整合中,幼儿们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可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虽然孩子们的创新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句话,却也能体现出音乐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例如,幼儿们在表演儿歌《我的好妈妈》时,笔者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在表演中,孩子们对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后又要操持家务的妈妈非常疼爱。当妈妈回到家时,孩子很快迎上去,用亲昵的眼神看着妈妈,随后用小手抚摸妈妈的脸庞说:“妈妈我爱你”这就是音乐审美能力潜移默化所致。
四、歌唱活动与其他艺术活动形式相结合,全面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一)歌唱与有韵味的歌谣式语言相结合众所周知,歌词本身属于语言范畴。虽然歌词大都通俗易懂,但对于那些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其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让他们一开始就完整学唱一首歌曲并非易事。为使小班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唱好某首歌曲,老师可先把歌曲的歌词变换成有韵味的歌谣式语言,让他们边说边记。因为已事先熟记了歌谣式语言表述的歌词,这就大大减轻了孩子们完整学唱歌曲的压力,进而对歌唱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有益于激发幼儿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歌唱与旋律、节奏及其他音乐要素训练相结合旋律是乐曲的基础,是经过艺术构思后把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和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表现形式。由此可知,任何歌曲的演唱都是按一定的旋律进行的演唱。教幼儿们学唱歌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音乐旋律和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唱歌曲《感谢》时,笔者特别提醒孩子们注意聆听这首歌曲,既有悠扬轻柔的抒情旋律,又有高亢激昂的壮美旋律,以提高他们对音乐旋律美的审美情绪和能力。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像是我们的心脏,充满了生命力。学唱奥尔夫的《音阶歌》,就很适合对幼儿们进行节奏训练。这是因为,该《音阶歌》既有明确的节奏口令,又有以身体为音阶和通过身体部位的变换,来展示音阶的高低。很容易激发幼儿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学唱《音阶歌》的同时又能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歌曲力度大小的细节变化,音乐强力的震撼、音乐柔弱的飘渺之美,幼儿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内在张力对比。音乐速度变化,感受到火车出发时声音由大变小,火车从远处开过来时音量逐渐由小变大。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强弱等形成幼儿时间与空间感受,唤起幼儿生活体验,音乐要素同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歌唱与游戏相结合幼儿有好玩、好奇、模仿的天性。能把孩子们的这些天性与音乐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的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幼儿们参加歌唱与游戏相结合的娱乐活动。例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演唱《泡泡不见了》,感受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追逐不断高飞的泡泡游戏过程使他们享受音乐旋律美的同时,感受现实生活之美。例如,通过演唱歌曲《找朋友》的游戏,在孩子们表演过程中,她们跑跑跳跳,相互敬礼握手,促进了小朋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幼儿们的自信心。例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让小朋友们扮演鸡宝宝,头戴小鸡宝宝的头饰,表演小鸡出壳,好奇地走出蛋壳,看看外面的世界,“叽叽叽叽”叫了几声,找到“妈妈”,并告诉“妈妈”鸡宝宝饿了。最后鸡宝宝和鸡妈妈一起找虫儿吃的游戏,幼儿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表现出非常开心的样子!这样的表演既展现了幼儿们的审美能力,又能感受到家人间的亲情。
(四)歌唱与绘画、绘本相结合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属于静态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笔者引导孩子们完成《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游戏活动后,在团队成员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随后进行了美术活动。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画笔大体上把参加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时所了解到的小鸡的样子画了出来。对幼儿审美多角度的转变,不同的感官体验、不同的思维设计,从多角度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创造力。《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活动后,李志华老师通过绘本教学,引导幼儿想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各自的头部、耳朵、眼睛、鼻子的形状,让幼儿独立思考,并各自选择做自己所喜欢的绘本画。孩子们通过画面的粘贴操作,形成新奇多样的不同于现实中的小狗、小猫、小鸡、小鸭的形状绘本画。音乐与绘本相结合,有利于从听觉、视觉、形象、空间等多角度强化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刺激,使幼儿大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声音联想到物体的形状,从物体形状联想到形体变化等全方位的新的思维变化,从审美体验的丰富感受中产生新的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歌唱与故事相结合幼儿们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把故事情节与幼儿们的歌唱活动实现有机结合,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表演把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例如,组织幼儿们表演儿歌《小红帽》,该儿歌节奏明快亲切,歌词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引发幼儿遐想的故事性。参与表演小红帽的女孩需要在表演中,既要口齿清楚地演唱歌词,又要随时注意小红帽的形体动作变化。让幼儿完成这样一个表演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她在唱歌的同时,随时注意小红帽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歌表演与戏剧表演一样也充满着创造性。歌表演看似是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增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演,但是,这些动作都是基于歌唱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用一招一式表现其对作品灵魂的塑造,是一种精神创作活动,而且是在一定审美支持下的精神创作性劳动。虽然幼儿所参与的儿歌表演内容形式都相对浅显简单,但展示出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应该说,在幼儿园开展的歌唱活动中,幼儿审美与创造力还是较容易被激发的。幼儿愿意并且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愿意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儿童故事剧表演,积极探究音乐中的奥秘。可是,由于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师专业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步伐,以适应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艺术教育所承担的美育功能要求,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陈长玲 单位: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歌唱能力运用3
歌唱教学就是借助感知、想象、记忆、思维等,把人体自身当作乐器控制歌唱的行为。需要在音乐老师表现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心理调控功能,实现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调控歌唱行为的目标。歌唱教学中的心理调控,就是歌唱者通过协调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以及调节情绪、情感,实现身体各个器官的良好配合,去顺利的完成歌唱行为。基于此,本文对歌唱中心理调控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谈论。
一、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提高歌唱信心
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与心态、情绪有关,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也有消极的表现。而歌唱是人的体力与智力有机结合,需要长时期的训练和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良好程度。很多高中学生在歌唱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阻碍,如,发声部位掌握不准、音调控制不到位、调节气息困难等方面。如果学生在歌唱学习中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很难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在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可以培养他们遇到挫折时敢于正确面对、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让学生们明白音乐歌唱学习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困难,只要用心去努力,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在歌唱中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一上台表演就容易怯场,手脚发凉、心跳加速,不是忘谱、跑调,就是忘词。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学生的思想状态,让他们多学多练、多登台实践表演。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调控,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歌唱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歌唱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进行歌唱之前,都需要先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或者自己心理默唱一遍歌曲曲目,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调控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歌唱心理节奏,避免因为开始歌唱前的心理紧张,而造成歌唱失声、跑掉、忘词、呆滞情况的发生。通过有效的心理调控,高中学生还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歌唱中,让歌唱变为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宣泄,进入自如轻松的状态。进而流畅自然的把歌曲曲目唱完,促进歌唱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调控好歌唱情感
在高中音乐歌唱教学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严格掌握歌唱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需要能够把各种歌唱技巧,如准确发声、调节气息、呼吸节奏控制等,灵活运用到歌唱实践中。在音乐歌唱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心理调控,可以让他们在歌唱过程中信心满满,镇定自若。不仅真正理解深刻的歌唱内涵,而且在歌唱中还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技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在持续不断的心理调控引导之下,高中学生还会彻底摆脱一些固化歌唱技巧的束缚,从更高的摘要:歌唱是指人借由声带发出的优美动听声音,其基本不是为了用于日常交流,主要是为了抒发情怀和表达情感,是人体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本文基于心理调控在歌唱中的作用,从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提高歌唱信心,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调控好歌唱情感,促进歌唱理论学习、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谈论研究了高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关键词:歌唱;心理调控;良好心态;歌唱能力;音乐素养浅谈歌唱中心理调控的重要性◎陆遥(湖北省潜江市实验高中)思想层次去追求歌唱这种优美的艺术,达到最佳的歌唱学习状态。“气生于情而融于声”,歌唱的气息由情而生,是由情感所支配的。在歌唱中,情感能够让演唱者全身心的投入感情,达到忘我的状态,还能帮助演唱者控制吸气与呼气的强弱、深浅,让由情而生的气息融入歌唱声音的共鸣中。所以,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平时歌唱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通过不同情感表现的曲目,如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等各种不同歌曲曲目,去获得丰富、真挚、强烈而且深刻的情感体验。心理调控是歌唱感情、生理调节的基础,可以通过歌唱者的亲身体验,获得精神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借助心理调控,能够让学生内心深入到歌曲的创作源头,唤醒自身的情感,并且准确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其处于一种感情充沛、情绪饱满的歌唱学习状态中,引发学生在歌唱中与歌曲创作情感的共鸣,从而做好歌唱情感的调控。
三、促进歌唱理论学习,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歌唱作为一种表演性、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对歌唱者的演唱技巧、音乐理论基础、自身音乐素养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音乐歌唱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歌唱技巧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只有让学生用先进音乐歌唱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给歌唱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歌唱水平提升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各种音乐歌唱理论作品、案例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导学生在歌唱中通过心理调控,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不断地反思回顾自己,去剖析自己的思想状态,分析验证自己的音乐歌唱知识掌握情况,逐步提高歌唱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持续优化的心理调控中,加强对音乐歌唱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鼓励自我,提升自我,强化歌唱技能的训练。
结语
在高中音乐歌唱教学中运用心理调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歌唱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歌唱情感,提高音乐歌唱教学效率,最终促进高中学生歌唱水平和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参考文献
[1]韩海福.浅谈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对歌唱者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8,(09):53.
[2]王阿瑶.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探析[J].北方音乐,2019,(05):129-130.
[3]吴莉.浅析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7,(03):121.DOI:10.19340/j.cnki.hhzs.2020.09.020
作者:陆遥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