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气专业探索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气专业探索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电气专业探索3篇

电气专业探索1

摘要:电气运行与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可以为社会培育具备电气技术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智慧制造”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愈发注重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实训教学改革工作,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一些实训教学改革方案非常值得推广应用。该文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校落实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策略措施,期望为此类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电气运行与控制;改革探索;实训教学

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有着明确的专业方向,即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供电与用电系统运行和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涉及较多的内容,主要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综合实训、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电机拆装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达标实训,这些实训内容均有复杂性与专业性的特点,实际开展实训教学改革时会遇到较多的挑战与困难[1]。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依然是现阶段学校研究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校落实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策略。

1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育人目标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课程结构较为完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课内综合实训、顶岗实训。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1和专业技能方向2。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AutoCAD、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实训;专业技能方向1主要包括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单片机基础;专业技能方向2主要包括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工厂供电。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行业通用能力,二是职业特定能力,三是跨行业职业能力。在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中,要求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识读电气原理图、安装的能力,且要具备绘制一般电气控制图的能力;学生可以正确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和专业工具,并且具备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除此之外,学生需要具备使用常用电气CAD的能力。在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力,二是供电与用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能力。以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力的培养为例,学生必须具备识读电气原理图的能力,可以按照要求去规范安装照明线路、低压配电线路,对于一些小型电动机与控制系统的电气故障,要具备可诊断能 力与可排除能力[2]。在跨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通常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具有管理生产现场的能力。

2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课外综合实训,二是课内综合实训。课外综合实训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艺术欣赏主题活动、艺术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校园主题演讲实训。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中,需要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这一实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测试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课内综合实训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重点,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且有着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重点。总体上,课内综合实训教学包括PLC综合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电气安装与检修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达标实训、电工技能训练综合实训、电机拆装实训、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3]。如表1所示,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课内综合实训内容。

3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策略

3.1优化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结合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在开展实训教学改革工作时,首先要优化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确保后续的实训教学可以顺利开展[4]。为满足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要求,建设必要的教学功能室,包括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室、电气CAD实训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训室、PLC与变频器应用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以每一个班级40名学生为例,需要确保校内实训的教学功能室可以满足如下的配置:(1)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必须配备4种设备,一是通用电工实验台,20台;二是电工常用仪表,40台;三是电工常用工具,40套;四是安全用电设备,比如橡皮人、消防用具,40套。(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室:必须配备4种设备,一是数字电路实验台,20台;二是电子焊接工具,40套;三是功率器件特性测试仪器,2台;四是电子常用仪表,比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40套。(3)电气CAD实训室:需要按照实训教学的需求来配备计算机和CAD软件,计算机配备40台,CAD软件配备40套。(4)传感器技术实验室:包括传感器系统实验台、相关检测仪器,均为20台。(5)电气控制实训室:需要配备4种设备,一是40台照明电路实训安装板;二是40台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安装板;三是40套智能化机床控制实训装置;四是40套电气线路排故障装置。(6)PLC与变频器应用实训室:需要配备5种设备,一是20台PLC综合实训台;二是20台计算机;三是20套步进电机控制模块;四是20套触摸屏模块;五是20套变频器模块。(7)钳工实训室:包括40台钳工操作台、40套钳工工卡量具,另外,要配备台钻20台。(8)单片机实训室:包括40台单片机实验箱或实训台、40台计算机。(9)供配电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需要配备的实训设备较多,主要有母线装置、低压电容柜、倒闸操作实训考核装置。如表2所示,为单片机实训室需要配备的设备。

3.2优化实训教学的理念与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容易遇到挑战与困难,而影响实训效果。为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开展实训教学时,要不断优化实训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开展实训教学,为学生设计实训主题,带领他们紧紧围绕着项目主题来学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有趣的实训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训兴趣。在带领学生进行低压电器部分的实训时,教师可以展示元器件,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去拆开实物,边拆边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要细化实训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实训教学目标,让他们在持续的实训过程中掌握知识,并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训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多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教”“学”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5]。可以说,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应用设疑、启发、讨论、鼓励等方法,能够很好地激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知识点。

3.3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很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前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开展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训学习。一方面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措施来培育更多优秀的教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另一方面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的师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实训,努力让实训教学更加接近于企业生产实际,以此来实现最佳的实训效果[6]。可以说,通过建设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难度大大降低,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均获得良好的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为适应实训教学需求,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升级,应该不断健全标准体系,确立严格有效的教师专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准入、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分配进行系统的分解,形成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除此之外,要考虑引进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动态掌握教师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训教学中的能力,继而规范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7]。(2)构建多元培养培训格局:在构建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时,要将自身作为主体,努力实现产教融合,与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培养培训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和进修,并实施公费教育,切实落实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应该与企业共同探究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整体设计、分段考核的培养培训体系。4结语在“智慧制造”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工作,尤其是在实训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社会发展培育了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后续实训教学中,要进一步从优化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实训教学理念与模式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

作者:赵乾坤 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专业探索2

一、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是针对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对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性具有较高要求。当前,教师教学理念较为滞后,实践教学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模块,不注重将工匠精神引入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价值的发挥,而且对立德树人的践行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模式传统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多沿用传统高校实训模式,或者传统“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未考虑高职生基础能力薄弱现状,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加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能课程抽象化水平较高,单纯的实训方法无法激发高职生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学实效较低[1]。

(三)教学内容单一高等职业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部分院校还存在照搬教材的问题,未融入现实电气工程自动化岗位工作内容,也未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发展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设置,无法满足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四)不注重过程考核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多以期末实训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不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结果中未体现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精神,期末冲刺情况屡见不鲜,不利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匠培养。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基础

(一)专业实验室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需要具备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室、模电实验室、PLC基础实验室、自动检测技术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等。其中,电机与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负责完成电力拖动、电机学、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实验(含科研实验、演示实验、二次开发实验等);自动检测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负责完成产品信号采集部分加工、受控对象数学模拟、上位机输出控制等实践;其他实验室则负责满足电子、物理、通信、测量操作训练需求。

(二)校企合作基地

当前,在应用型人才培育规范的指导下,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关于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并跟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完成的输配电、发电方面课程实习时间的调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为内容多、涉及面广、知识容量大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三、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更新教学理念

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是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的重要责任,而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融入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则是新时代工匠培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既有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从多个视角把控立德树人的内涵,寻求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教师可以深入剖析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立德树人教育有关的精神,明确职业院校在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职责,并细化基于工匠文化的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特征。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关键要素,从高层次着手,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开展立德树人的差异化实践。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内容或者教育主体的差异变更教育载体、教育方式。同时结合院校专业立德树人教育现状,深度推进合理育人、协同育人,形成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亲密联系的协同机制,提高大国工匠培育实效[3]。在立德树人践行过程中,教师不单单需要清晰讲解专业学科涉及的主要概念、方法、原理,而且需要有意渗透社会主义工匠精神,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形成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蕴含的工匠思想、观点、哲理与精神,填充教与学案例库,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其对工匠思想的认同。例如,在讲述“触电的防护措施”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雷电巨人特斯拉的故事,结合特斯拉纪录片,简单介绍尼古拉·特斯拉在设计现代交流电系统以及制造人造闪电的过程,剖析特斯拉对科学的追求以及奋斗精神,促使电气专业学生认识到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促使电为人所用,而不合理用电则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用电以及勇于创新、坚持奋斗的工匠精神。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在电力行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录制小视频,为在校生解读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在满足在校生了解电气行业企业工作环境与内容要求的同时,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树立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力拼搏保供电的意识和品格。

(二)变革教学模式

1.开展学科竞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基于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而设立的专业,为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教师应主动进入兄弟院校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广泛调研,吸纳、归总育人经验,及时改进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应落实以教兴赛、以赛促教的方针,推进专业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及智能制造大赛,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依据[4]。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举办的多类别专业竞赛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校内竞赛。借助校内竞赛开展契机,以导师制教育模式,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合作,带领学生代表参与竞赛,在培养高职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团队精神。

2.产学研协同育人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教师可以借助调研兄弟院校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契机,与周边大型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企业沟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定期将校内学生输送到校外实习基地现场生产场地、工艺加工场地以及生产销售环节中,促使高职生对现代企业关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督促学生借助专业实习与实训机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关键问题。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师应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根据合作企业生产需求,制定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任务明确后,顺序推进任务讨论、资料查询、元器件选择、原理图规划、程序编写、仿真调试与系统调试环节,强调高职生的参与主动性,促使高职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处理与解决过程,为高职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依据。除了与企业合作外,高职院校可以与兄弟院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集成双方或多方资源优势,推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5]。

3.CDIO工程教育CDIO工程教育(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一种将做中学理念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有机整合的模式,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可以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依据。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工作内容,策划包括电子设计工程实践项目、电子工艺工程实践项目、信号处理工程实践项目在内的若干小规模工程实践项目,如三相异步电机PLC降压启动控制、三相异步电机PLC长动控制等,初步强化高职生对基本工程素养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基于专业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课程,对标高职生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综合性工程实验项目,如电子综合设计、计算机控制仿真综合设计、发电厂及变电所设计、单片机高级综合项目、PLC系统高级综合项目等。其中PLC系统高级综合项目主要指反映PID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技术、PLC技术等多项实践技术联系的综合项目,如基于PLC的液位PID控制系统、基于PLC的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等。最后,教师可以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实习、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培养高职生综合实践能力。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在毕业实习前由教师指导规划职业生涯,并以小规模讨论会的形式,培养高职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认知实习主要是以实地参观考察电气类相关企业与企业专家入校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高职生对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实践工作内容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创新创业活动则是将工程应用锻炼与综合性实验项目有效衔接,在提高高职生就业成功率的同时,为高职生实践技能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三)丰富教学内容

在培养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落实按需发展、分类培养发展,构建涵盖基础层次、专业进阶层次、提高层次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基础层次实践课程为模块电路设计,主要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展,包括焊接与拆焊工艺、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基本工具与仪器仪表使用、功能完整的模块电路设计与焊接(音乐门铃、数字钟、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等[6]。具体课程内容需集成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艺等,结合校内创新实训实验室现有条件,进行针对性调整,一般需涵盖电子实验指导书、电工实验指导书、电工电子实训指导书、电机与电力拖动实验指导书等教材。专业进阶层次实践课程为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主要在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开展,包括基于微控制器单片机的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基于微控制器DSP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具体课程内容需集成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应用、电机与拖动专业教材,并融入往年学科竞赛题目[7]。同时结合校内专业课程实验室、创新实训实验室以及重点科研平台,针对性开展PLC实验指导书、机器人实验指导书、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等实践教材编写。提高层次实践课程为拓展训练及自主创新,主要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展,包括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电子产品制造、基于专业优势的电子产品创新等。具体课程需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工业实际生产现场,因地制宜地开展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电机实训指导书等专用实践教材编写。例如,依托光伏并网发电及储能实验室,强化光伏新能源发电产品制作指导教材创新,为高职生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增设涵盖学术后备人才课程、创新创业人才课程、行业企业人才课程的个性拓展模块,允许高职生在完成学科专业实训课程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个性拓展课程,为高职生社会竞争力提升提供依据。

(四)注重过程考核

在传统结果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融入过程评价,增设日常作业、出勤、实验操作技术报告撰写、实验操作过程规范遵循情况、现场实践问答环节,并明确其在过程考核中的比例,推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评价有机整合,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8]。四、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效果经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低年级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理解程度更加深刻,基本形成了电气工程素养。中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应用多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高年级毕业生则通过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操作技能获得了多家企业的认可,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较快融入角色,使就业成功率较高。

作者:严龙珠 钟方 魏星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电气专业探索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出台一系列改革策略进行政策改革,在《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方案》中,强调了关于建立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应用,标志着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更高、更加专业的要求[1-3]。近年来,“1+X”证书制度已经被各大职业类院校所采纳并大力推广,针对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体现“1+X”证书制度的应用,达到“制度促学、制度促教”的目的。同时汽车维修运用职业技能等级试点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具活力[4-6]。

1概念及内涵

1.1电气自动化技术核心课程及培养目标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以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供配电技术、自动调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课程等为核心,以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电气工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分析设计、程序开发、调试维护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相关等级证书主要包括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为社会通用设备制造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及生产产品等提供专业人才[7]。

1.2“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等级证书,可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优势,随着“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中开展试点,将高职院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教育内容及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在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时,合理选择考核等级与证书发放,规范学习流程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与服务机制,主要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是完善高职院校教育及课程设置体系、深化学生等级考核制度及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8-9]。

1.3课证融通在课证融通概念中,“课”是指高职院校各项专业教育培养体系中,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学生评价体系;“证”是根据专业就业要求,由相关培训机构开展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及评价;“融通”是指将课程设置与“1+X”证书制度相互融合发展,将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与相对应职业技术领域内的需求相互融合,课程评价标准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相对应,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专业考核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评价体系对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取得相关学历证书同时通过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形成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培养流程及相关内容如图2所示。

2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课程设置原则

为了高效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精准把握相关专业课程及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征,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以企业发展引导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职业等级证书的任务引导课程目标的设置,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考核标准,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

2.1以企业发展引领课程设置企业发展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先进技术发展内容及方向。课证融合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相关工作领域的国际需求,选取特长专业并考取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就业及发展十分重要[10-11],应该以企业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标准,培养贴近企业发展领域的专业型技术人才。首先,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以企业专家、培训组织专家及骨干教师组成一支专业委员会,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及分析,动态调整课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时增加新兴技术及前瞻性课程内容,促进课程专业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的融合,时刻保持专业的先进性。其次,根据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组织企业专家联合参与课程设置,突破由学校教师独自进行课程设计的局面,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及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职业技能考核证书,并直接参与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技能考核证书的对接。最后,加速专业的优化与调整,在发挥原有专业优势同时,增设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其他课程及教学内容。

2.2以职业岗位引领课程设置职业岗位发展标准主要是以职业岗位的目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及劳动条件等为基础,对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提出要求及规定。职业岗位标准可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引导课程设置,解决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及盲目性,促进高职院校核心课程向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的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社会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并设置不同课程的学时及学分,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企业专家及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及核心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及标准满足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

2.3以技能标准引领学生实习“1+X”职业等级证书的课证融通发展本质是根据企业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内容及教育内容。以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引导学生的学习及实践。通过学生的实践与实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规范认识。明确职业等级证书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内容,以此作为学生实训的主要目标,优化学生实训的效率与学习方向,规范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学生对职业等级证书的实训考核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3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3.1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及课程设计的主体,是推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的第一推动力。未来应该加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不断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争取培养一批理念先进、业务突出的专业师资队伍,并及时跟进专业最新发展要求,将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到课程设置中,保持学生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因此,积极引进专业教师人才,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注入动力,是保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3.2加强科研资金投入与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科研资金投入是提升院校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可以为学生、教师的实践提供学习与设备保障。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工科专业发展与学习的基础学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设备及相关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为保证专业学习的先进性与发展的前瞻性,应该加强科研资金投入,引导学生了解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积极引进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实训项目,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弥补企业发展的人才不足,实现企业发展与学生进步的共赢。

3.3加强专业课程设计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及课程设置落后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发展素质落后。未来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积极引进企业及职业等级证书培训机构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中,定期进行课程与教材更新,根据市场导向及企业动态需求进行内容调整,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的先进性。4结论在电气自动化专业“1+X”证书制度课程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提出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彭鹏峰,王艳芬.1+X证书制度下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课证融通探索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2(10):32-33.

[2]杨艺,闫拓,杜鹏,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证融通”探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0):102-103.

[3]付学敏,王普,蔡伟,等.基于“1+X”证书制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证融通建设研究[J].时代汽车,2022(6):58-59.

[4]李薇,赵国伟,沈桓宇.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6):109-110.

[5]闫勇.“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汽车专业分析[J].南方农机,2022,53(4):182-184.

作者:王国宾 高英侠 单位: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